以前軍艦採用戰列形式和增加火炮數量的方法來提高對艦命中率,效率很低。投送量雖然巨大,不過絕大多數炮彈砸出來的都是水花。

二戰中傻大黑粗的戰列艦被高效多用途的航空母艦取代,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打擊陸地戰術目標飛機更准,炸船炮彈沒有魚雷轟炸機效率高,探視野驅逐艦沒有艦載偵察機好使。導致艦炮的地位越來越尷尬,軍艦沒個炮怪丟人的不是?

這種情況到了現代,火控和傳動技術愈發先進,現在的小口徑艦炮(和當年比)穩准狠,用中威力高精度高射速取代了大威力低精度低射速的巨炮。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艦炮效率遠遠高於當年,以前十門炮能幹的我一根就夠了。

不過最根本的原因是出現了反艦導彈,讓艦炮失業去對地支援或者炸快艇掃雷啥的了。。。

好比我們以前一把槍兩根槍管能打兩發子彈,我好不容易弄了個四管槍,結果對面掏了個大炮出來。。。


魚雷能自尋目標了,導彈遠程了還能抗干擾,中等口徑艦炮的射速和準確性也提高了...

現代軍艦減少炮塔和炮管,節約了甲板上下的珍貴空間,相對減小了艦體,降低了被敵人擊中的幾率。


你數數現代戰艦的垂髮坑數,再數數二戰戰列艦的主炮數量,明明是現代軍艦的管子多。


因為制導武器效率更高


炮管不少,只是細了,不信你看那些6連裝7連裝的速射炮。要是把導彈井算上更多了,或者可以當做32 64 128的魚雷發射器?

海戰的方式變了。

二戰時還是戰列艦的黃金時代,當時大部分國家的海軍都是崇尚大炮巨艦主義,所以能裝多少炮就裝多少,像大和、俾斯麥都是很典型的例子,火炮口徑大,數量多,裝甲基本都是250mm以上。

二戰後,情況便發生了變化。航母作戰體系使得戰列艦火炮的作用被無限縮小,航母的艦載機可以在上百公里外對戰列艦進行打擊,而戰列艦卻無法回擊,再加上反艦導彈的出現,使得戰艦不得不加強防空能力,自然就不需要眾多的炮管了。


有導彈了啊,而且火炮數量多也只是增加射速提高命中率而已,但是一枚導彈比幾十發炮彈的效果還要好,所以戰列艦就被淘汰了。現在的艦炮平時威懾戰時客串防空偶爾掃掃雷,一門就夠了。


二戰是的戰列艦巡洋艦火炮基本都是雙聯裝三聯裝甚至有四聯裝的,那是因為一戰乃至二戰時期的軍艦用艦炮做主要攻擊武器,比如這貨黎塞留。帝國主義的戰列艦普遍達到3萬噸至4萬噸的排水量只為了能安裝盡量多的大口徑艦炮。

可是到了二戰中後期,德國的v1v2導彈啟發了人們的思路。越來越多的導彈被當作艦載導彈被搬上船。五六十年代甚至蘇美兩國的很多海軍作戰艦隻都沒有安裝艦炮,而是用艦首的反艦導彈代替了,比如這個長灘級

不過後來人們發現了,用艦炮做近距離的登錄時的炮火支援比導彈要合算的多,還有類似的任務。現代艦炮在發達技術的加持下速射提高,威力提高,而且比導彈便宜,所以又成為了軍艦近程打擊的不二之選。當然遠程的反艦以及防空任務還是交給專業的導彈執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