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從社會學、心理學、哲學、人類學等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人類會有這種反叛心理。僅僅是因為刺激嗎?人又為什麼要追求刺激?


弗洛伊德說過一句,非常經典,非常聰明的看法:一件被強烈禁止的事情,必然也是一件人人都想去做的事情。

雷電的時候不要站在樹下。這還沒有到被強烈禁止程度,但應該沒有人想去做。

禁忌並非因為被壓抑了才讓人著迷,而是突破禁忌所體現的強烈原始慾望才讓人著迷。


所謂「壓力越大,反彈越強」,禁忌會在人們的心理積累很多壓力,當突破禁忌時會有壓力急劇釋放的快感,所以越是禁忌的,人們越是好奇,越是有動力去打破它。

可能很多時候人們喜歡把著迷的東西都說成了禁忌的一種。


這個不能說是反叛心理,而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

有一本講營銷的書《瘋傳》,裡面列舉了幾個能夠滿足人慾望的因素,其中最為強調的、首位的就是人對未知的探索慾望。換句話說,這是基因裡帶來的人的基本慾望。禁忌,首先就是神秘的、對多數人來說是未知的。突破禁忌固然是一種巨大的滿足,但探尋禁忌本身,哪怕一無所獲也是一種很大的滿足。

為什麼人的基因里有這樣一種怪基因?只是為了生存,或者說沒這個基因的族群早就滅絕了。幾乎每種生物都會遇到超強的繁殖力與資源不足的矛盾,種群達到一定數量或者原本的生存環境變差了,就只好探索新的棲息地。有一種現象叫懶螞蟻,就是一個螞蟻族群里總有那麼幾隻啥都不幹,只知道到處溜達、東張西望的螞蟻,但是恰恰是有懶螞蟻的族群得以很好的生存,這些懶螞蟻是探索者。

可是人類社會和蟻群不同,蟻群中的懶螞蟻可能是分工的結果,這就有個弊病,這些懶螞蟻不一定適合這種工作,那對蟻群是致命的。人不一樣,幾乎每個人都遺傳了這種基因,人可以自發的去選擇,這讓很多人陷入兩難之地,因為個體人最基本的慾望首先是生存,而探索是為群體服務的。孔子說「食色性也。」一點都沒錯,全面而基本,吃飽、穿暖、生孩子。愛情從古至今都是文學影視作品的主題。當然還有另一個主題,諜戰、刑偵、八卦類的,對應的是人的好奇心。在人群中有很多和主流價值觀不同的懶螞蟻,是人類的英雄,比如像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家,比如像老子那樣「吾獨頑且鄙」的哲學家。

禁忌,告訴你不能幹。所以除了神秘,還有就是反而告訴你我神秘,你要是不知道哪是未知的,我告訴你了。而且在心理上有一種現象,特別想乾的,或者不讓乾的都會在心裡心心念念難以釋懷。不信你可以做個實驗(心理素質不好的不要去做了):

據說在夜晚起來上廁所的時候如果你盯著鏡子看就會看見另一個人,一個曾經在屋子裡死去的冤魂,所以晚上上廁所千萬別看鏡子,你要告訴自己:別看鏡子、別看鏡子、別看鏡子。好,做過實驗的可以告訴我結果。人的腦袋很難放空,所以想放下某種想法或者傷痛最好的辦法不是忘掉,而是替代。禁忌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喚醒。

禁忌最早的起源可能是針對真實的危險的,比如部落邊上的一篇森林。大眾往往是不能靠理性思維去做事的,所以彎彎繞的講一堆道理還不如直接下一個命令:不許去。再加上各種嚇唬,效果很好,這就是禁忌。古代北歐的大森林既是禁忌之地也是童話、傳奇之地。禁忌的真實含義估計後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就分化了,有一些變成「我」知道卻不想讓你知道的事,比如埃及法老的墓穴,禁忌變成保護傘,變成彰顯權威的工具。

禁忌總是變化的,今天已經沒什麼太多禁忌了。禁忌也因人的生命價值而變。假設我們的壽命不是100年級別的,而是一萬年級別的,那今天很多稀鬆平常的事都會變成禁忌。可能橫穿馬路就是禁忌,誰都不會為了那一點點方便拿自己將近萬年的壽命去賭。


讓人著迷的應該是禁忌的性愛吧


有好奇的因素吧,買衣服總想多看看,要拋棄的東西須加甄別,人對於不擁有或不了解的部分總願意知道個明白,畢竟人類對未知的好奇不曾消失;

也是頭腦在「捍衛尊嚴」,靈活思考的大腦可以依循理性所認可的規範,亦會質疑不曾參與做主的不自由。

不許對我以外的人著迷。


越是禁忌的事情,越容易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從而產生探索的慾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