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期的winner很好理解,因為大家都在朝一個方向努力,做的一樣的事,於是誰成績好誰就是winner;可是loser就不太好界定了,若是以後畢業出來大家乾的還是一份工作,他乾的不好,那他無疑就是loser,可現實顯然不是這樣。他在某研究所工作,整日戴著800度近視鏡,不修邊幅,跟誰都處理不好關係,多少次提職稱加薪都輪不到他,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恰就是超級計算機-銀河I的核心專家,他到底是loser還是winner?

他在某部工作幾十年,50年代赴蘇聯學習雷達技術的技術員他是之一,到現在他早已是享譽全軍的雷達技術專家,獲得的榮譽無數。國內的雷達研發,外國雷達進口都有他參與,評定。可他不懂"那一套",至今只能窩在某修理所里。所以他到底是loser還是winner?

遠的不去多扯就說我周圍,小時的同窗學習一直第一名,現在研究所做材料基礎研究,多年保持的看球賽習慣延續至今,他是個樂活族。我認為他是典型的智情體三高,所以在我看來,他一直是winner。高中時的學霸高考其實並不算髮揮突出,現在在上海某醫院做麻醉師,他也樂活,從認識他到現在我覺得他就沒lose過。初中的女學霸去年上海交大研究生畢業後待業在家等生寶寶,你覺得她是loser嗎?拜託我無法定義出到底怎樣才算loser,如果非要用錢,用地位,用法拉利和古奇來定義誰是winner,那麼對不起,他們全部都是徹頭徹尾的loser,活的可慘了。也許題主想問的是,那些學生時代成績不錯的傢伙後來過的沒那些成績差的好呢,現在是不是瘦里吧嘰戴著圓眼鏡穿著洗了快透明的白襯衫一副古板樣,在單位隨時張嘴噴糞,在家狂喝酒怪世道怪自己不得志?對不起,據愚觀察偏執狂者在人群中畢竟是少數,大多還是很正常的。


優秀的人在不知不覺中都會慢慢形成一種自信和成就感。這種感覺會在很多方面發揮極大的優勢,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會造成一定的武斷和自我中心主義。在學生時代,不容易形成利益中心,也不存在上下級關係,同學間的相處即便不太愉快但也不會有很大的影響。但在職場中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任何一個項目的完成需要團隊的力量。(這種體會在學生時代也會有,但沒有在職場中那麼深刻與現實,學生時代畢竟是單純無利益糾結的。)自我中心主義者很難把團隊組織起來(除非是卓越到讓隊員崇拜者),一貫的優秀自信也使得在做事時容易偏激。這時候,如果一個個項目都做砸了,加上人際交往上的淡漠和缺乏,孤獨和失敗感漸漸取締了原先的優越感,那種張狂和夢想也就不會再在。所以也有句古話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學生時代的優秀是一種「輸入」勝出,而職場的贏家需要的是「輸出」。在學生時代「學習」是主角,學習能力人各有異,也就有了高低之分。雖然在學校老師一直強調要「學以致用」,但在目前的教育來看,大部分的「學以致用」其實是「學以致考」。學生自然更多的時間就花費在大量準確輸入,怠慢了輸出。在職場上,如何正確「輸出」才是王道。很多人是很有才華,但是卻是內才,在這個什麼都要求快的時代,慢熱的內才自然也就要在漫長的等待被發現的過程。然而有的人雖然才不如人,但是他知道如何運用自己已有的才能,把這些進行整理精心包裝後輸出。所以輸入和輸出是不太一樣的,自然優秀的人物也會有所變化。看了大家的評論,發現有「情商」、「浮躁」、「自滿」的評價........的確在學生時期優秀到職場上落後了的很多人都會存在相似的問題,但是實際上無論學生時期優秀與否,不努力、吃不了苦肯定在職場上不會是一個大贏家。環境的變化需要一個適應時期,但這個階段不應該太長,長了人容易消極。迅速調整,丟到原先有的一切,「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初學者的心態去成長,一切都會慢慢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我們總是想得太多,踏實做的太少。


親歷者答:不想上班。

.

自尊心過強懼怕失敗,擅長獨立作業缺乏合作意識,名人勵志故事看多了學會了形式看不見真實差距,信奉英雄主義以為能以一人之姿對抗整個世界,總感覺他人給的善意建議都是針對活出一顆玻璃心,把「自我」與「原則」看的太重卻忘了自己是否有資歷在職場中被遷就,吃過太多以智商定勝負的甜頭以至於遲遲不能看清新的生存規則,總以為是世界錯了,而不是自己錯了的頑固中二病患者,最容易有題目中說的轉變。另外覺得這個問題不適合科研學術人員也不適合女生,前者依然處於一個以「學習、研究能力」為重的環境中,而真正聰明的女生,還是只要巧妙的偷懶就好了,她不需要所謂的「成功」做點綴。.


學生時代太過優秀,不小心亮瞎了自己的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