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于謙其實沒什麼關係,程朱理學之後再無曹操。

另外正統景泰之後,大明皇權可沒有萎縮。你要是仔細想想,武宗世宗神宗這幾個老哥,如果鐵了心要搞事,不管文官再怎麼集體反對,基本上他們都搞成了,反對也沒卵用。就是到了崇禎朝,思宗對於朝官照樣是想砍哪個腦袋就砍哪個腦袋。這和漢末晚唐那種橡皮圖章皇帝也是兩碼事。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隨著明代中期社會的轉型,明帝國政府或者傳統儒家描繪設計的中國君主專制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下降了,在這個基礎上,皇權再怎麼擴張也無濟於事。

除非皇帝本人能直接掌控十幾萬和全國屁民地主都種族隔離的精銳武力,才能糊牆把命續下去。哈哈,比如我大清。當然,等到洋大爺來了多半也是沒有用的。

可見我們的傳統文明模式在當時出了問題。
土木堡之變除了加速武勛集團的衰落,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政治意義,現在一部分人把土木堡之變的意義誇大了。其實就算沒有土木堡之變,開國武勛集團慢慢衰落也是必然的事情。

科舉制度在明朝已經臻於完備,通過科舉上位的文官們的地位和權力不能世襲傳給子孫,不具備形成家族政治集團也就是所謂世家大族的條件,頂級的官僚們既無實力也無動機挑戰皇權。。

文官集團從來就不是一個整體,不存在聯合起來對抗皇權,明朝後期的嘉靖,天啟都把所謂的文官集團馴得服服帖帖。其實只有遇上崇禎這種既想要好處,又想得名聲,手段又不行的皇帝,才是整個文官集團的災難。
土木堡後皇權只能靠內監來制衡外挺了,這叫沒有衰落?
我覺得你應該是說明朝實力而不是皇權吧,皇權是單單指的是皇帝的權利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說皇權早就下降很多了。英宗北伐只是走個過場,「三楊」去世後英宗急於擴大影響力,搞了北伐。百度借來的路線圖

英宗連外長城都沒出明顯就是走個過場。但沒想到瓦剌竟然要玩真的,抓住了英宗,想要玩交易play。。。但是英宗也沒料到,于謙等人竟然另立新君。你說這個皇權還有多少。於是瓦剌覺得與其殺掉英宗與明朝結仇還不如放他回去。
沒有任何關係,有明一帶,除了太祖太宗兩代,其他皇帝的皇權本身就被削弱的厲害。

土木堡之變與皇權削弱有必然聯繫嗎?

從軍隊上來看,明朝諸地老早就被老朱分的好好的,軍地與政地犬牙交錯,各個衛所的長官直接向五軍都督府負責,如果某個衛所想反,早就被旁邊的衛所給滅了,即使衛所想反,旁邊的政地也不會答應。

從政治上來看,明朝對於皇帝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一個象徵性,于謙敢帶頭立皇帝,帶頭組織南遷,不是因為他勢力大,也不是因為他是權臣,而是因為文官集團的強大。實際上文官集團是最不想國家滅亡,卻偏偏會做國家滅亡的糾結群體。

自朱瞻基後,幼帝朱祁鎮上位,因為皇帝尚小,文官集團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自然在此互相爭鬥,以「三楊」為中心的文官集團勢力更是大的嚇人,所以文官集團的權利甚至可以直逼皇權,但是沒人會真的去跟皇帝抗衡,不然會被給事中罵到親媽爆炸。

至於老朱家內,該貶的貶,該降的降,能夠影響皇權的少之又少,不排除文官集團扶持朱祁鈺是想暗箱抽空,但是能參與到那種政治鬥爭中的人都不是傻子,都知道皇帝就算不能一句話壓死他們,他們也無法撼動皇權。
皇帝垂拱兩相無礙爾,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事變後,皇帝手中較為自專的軍權也受到了文官集團手中行政權的侵蝕。


(話說被邀請真的搞得我很緊張)如果考查一下土木之變前夕、之後和洪武年間這三個歷史階段的皇權,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即前兩者基本持平而低於後者。(這一條占坑回頭慢慢補)還有個偶然原因是,扶持代宗上位的人不抽煙不喝酒不燙頭(笑),若是某個曹操式的人物扶持代宗登基事情就不好說了。

因為于謙,請自行百度于謙(不是抽喝燙那個于謙)。


被擊潰的只是京營,地方部隊並沒有損失。還有就是于謙等人,及時的另立新君,穩住權力核心,成功擊潰了瓦拉的進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