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怎麼會缺乏歸屬感?

我理解題主問的是一個心理相關的問題,那我就嘗試從心理學視角上給予一些解答。

第一,什麼是歸屬感?歸屬感指的是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覺。美國著名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

第二,人的歸屬感是怎麼來?對歸屬感的需要可能是人類長期演化的產物,逐漸成為所有人共同的自然傾向。因為這早期人類社會都生活在小小的部落里,生存環境中充滿了兇猛的野獸,孤僻的人相比合群的人,繁衍子女和養育後代的成功率就更低。這種環境下,與他人建立穩定持續而充滿關愛的人際關係的人際傾向就具有進化學上的適應意義,那些擁有這些個性傾向的早期人類基因得以傳遞,子女更多地生存和繁衍。其結果就是人類的特質就慢慢演化為:十分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並極力尋求他人的認同和親密接觸。(Kenrick et al.,2010)

第三,歸屬感是如何得到的?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其實就已經告知了答案。他將「歸屬」與「愛「」的需要並列,並沒有區分,即是告訴我們:有愛才有歸屬感。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如何體現呢?愛體現在人際關係中,人際關係是愛的載體。有學者將「愛與歸屬的需要」寫成「社交需要」,即含有這層含義。

綜上所述,內心缺乏歸屬感的原因不言自明:缺乏親密的人際關係。

為滿足歸屬感,我們都需要努力與他人建立和維持親密的人際關係,我們還期待與那些了解我們、關係我們的人交往和溝通。我們每個人需要的親密關係無需太多,幾個便可。歸屬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建立人際關係的內驅力就會降低。人際關係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可以說:一個頂一萬個!(羅蘭.米勒 著,《親密關係》第六版,2015年)

請將你的精力和時間花在你的親密伴侶身上,不要浪費在泛泛之交的應酬上,因為建立和維持親密關係要比你想像的還要花費多得多的時間、精力、創造性……要動態解決很多矛盾衝突才能維持。總體付出這麼多,是值得。總體說來,我們的幸福感看來取決于歸屬需要的滿足程度。哈佛大學進行了一項人類史上歷史最長的縱向研究,在75年時間裡,跟蹤研究了724個人的一生,年復一年地了解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狀況,最終長達幾萬頁的生活數據記錄,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呢?不是關於財富、名望,或更加努力工作,這75年的研究最明確的結論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

什麼樣的關係才是親密關係?這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估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過研究者(BenariLavee,2007;Marston et al.,1998)認為:與泛泛之交相比,親密關係至少在六個方面存在程度差異:了解、關心、相互依賴性、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諾。這六個方面未必全部出現在親密關係中,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單獨出現在親密關係之中,也就不存在單一的親密模式,人際關係總是種類多樣,非常複雜,同時也是人際關係魅力無窮(羅蘭.米勒 著,《親密關係》第六版,2015年)。


現在有不少職場新人感嘆工作中沒有歸屬感,不少職場老兵奮鬥十幾二十幾年,也找不到歸屬感,似乎自己只是一架機器,磨損得差不多了就等著被扔掉換新,眼瞅著新人不斷進來,自己似乎已成了累贅。

還有的是在家庭中感覺沒有存在感,只是相當於錢包,這個可能日本男人感受最明顯了。固然職場是生存之基,我們必須努力融入。融入職場,就是融入職場上的人際關係。一切業務都需要通過人來實現和溝通,除非做研發,但是大的研發也要團隊合作。融不進集體,就難有歸屬感。

但是即使融入了集體,仍然覺得心裡發空,沒有歸屬感。很多人一旦實現了財務自由,就退出集體了。他們想為自己活著。他們說,在半夢半醒時總覺得有什麼重要的東西丟失了,那丟的東西像是一件重要的財物,比如黃金、寶石、書籍、人、最喜愛的某個東西,它們曾經發生、存在於過去的某個地方,於是有人真的會去故地尋找。還有許多人即使沒真的去,也有想去的願望。

那丟失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段心緒。如果真去實地尋找,會發現根本就沒有,空無一物,連大腦都陷入一片空白。這時候,如果有個禪師在旁邊,頓時就能指引其明心見性。哦,自己要找的原來是這個,是自心,而非外物。

只所以將記憶、情感寄托在外物上,是因為沒有了卻自己那顆攀緣的心。什麼時候斷了思考與攀緣,心也就收回來了,原先虛假而脆弱的歸屬感頓然瓦解,此時心如果找不到新的歸宿,自然會有空虛感、不安感,就像我們回到故地要尋回丟失的寶物卻發現什麼也沒有。此時,如果回心轉念,馬上就能找到那個寶物,原來它不在身外,卻在心內,那就是人的自心。

歸屬感是自心幻化出來的,你覺得有就有,覺得沒有就沒有,實是一場空。

只有把心安住在自心上、大我上、良知上、空無上,才能隨處安心竟。孔子進太廟,也要問禮儀細節,他不是什麼都懂嗎?他不因不佔有這些細節而不安,因為他的心不住在無量無邊的細節上,不因懂得多和少而自傲或自卑。他住在自心上。他能住在自心上,就能在不懂時直接去問,沒那麼多顧慮和不安,問了就做,直心是道場。做完就放下,他還是他自己。

隨緣起用,如如不動,心所安處,是其歸屬。


為什麼內心會缺乏歸屬感?一種情況是感覺自己不被接納,另一種情況是感覺自己不認同這個群體,想要離開吧。而且有時候人會因為對第一種情況產生防禦而轉化到第二種情況。

-----感覺自己不被接納的時候------

這樣的個體常常確實是走到哪裡都感覺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常常會因為一些很小的細節,就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對方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會不會對自己有什麼想法。這樣的敏感,一般是從小養成的,從小對養育者就必須要察言觀色,養育者常常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這樣不行,那樣不得體,應該要怎麼怎麼樣。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就會覺得外界對自己有各種各樣的期待和要求,自己必須做到那樣才能被接受,而要問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有什麼樣的內在驅動力,往往是一片空白,很難答得上來。

如果真是這樣,就慢慢去覺察那些已經內化了的「各種要求」吧,慢慢打破它們,讓自己內在的動力和生命力慢慢蘇醒,破繭成蝶。

-----感覺自己不認同這個群體的時候-----

要有歸屬感,先要有認同感吧。如果無法認同某個集體、地方或者人群,就總是想離開,怎麼也看不順眼,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

要有認同感,先要可以接納吧。接納這個群體的愛好,風格,目標,欣賞他們的悲歡離合,這樣才能認可這個群體是現在這樣的存在吧。

要接納一個群體或某個事物,就要去深入地了解吧。深入的了解這個群體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有著什麼樣的故事,這樣才能對這個群體有深深地理解和包容吧。


因為人總會有不易滿足的心理,人們往往以為自己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吃著碗里的想著鍋里的,這種心理會造成三心二意,精神不集中,也許還會事倍功半。 沒有依靠就是沒有遇到對的人,再一份真感情付出在一個沒有真愛的人身上就失去了意義,就會很痛苦,要振作起來,往前走,你的緣分歸屬感就在前方等著你.


因為你不愛自己,不要激動,我這樣說是因為我終於發現我就是不愛自己,別人如何愛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