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中國經濟重心在南宋之後才完成南移,在這之前南方人口不行經濟不發達,你拿頭去統一北方啊?

中國歷史進入大一統時期之後大的分裂時代就那麼幾個:魏晉南北朝算一波,五代十國算一波,然後宋金蒙一波。學界得保守觀點一般認為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宋時期轉移完畢(這個就有爭議了)。所以今天一般人頭腦中「湖廣熟、天下足」,「南方富庶」的提法在唐代以前都是不太成立的。漢代南方的開發程度是非常、非常、非常低的,你以為孫策據有江東是整個江南都在他的控制之中么?不是的,孫吳政權的精華就在長江沿線,當時南方大片地區還處於未開發狀態。

嶺南地區直到宋代都是典型的「欠發達地區」,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滅北齊時大概有戶三百五十九萬、口近千萬;北齊有戶三百零三萬,口近兩千萬。那麼南陳呢?

戶五十萬。

所以假如當時有人提到「江南富庶」——那指的不是整個長江以南都很富庶,而是蘇州揚州等幾個地區非常富庶,其他地方屬於被代表、被平均的那個。劉宋大明8年時揚州有24萬戶,人口總數接近當時劉宋總人口數量的1/3[1],唐代耕耘了幾百年,才慢慢把南方經濟發展起來的。

直到開天時期,天下還是這個樣子的:

你再感受一下這個人口密度

然後到了北宋時期,這個人口密度終於算是上來了

所以在宋代以前以北統南那簡直就是歷史的必然——我人口比你多好幾倍,經濟比你發達那麼多,我不統你難道還等著你來統我?等到了南宋之後南方經濟終於OK了,於是南宋就能頂著蒙古大軍拚死抵抗了,朱元璋就可以以南統北了,蔣介石也就能組織北伐了。三國時期孫吳還在賣力地開荒拓地,甚至從南方深山老林里抓野人去屯田,而到了唐代末期這些野人的後代終於成為了農民(當然,也可能是死光了,換了一波人),到了五代,這些人終於能夠愉快地建個小國了!等到了南宋,南方人甚至可以跟蒙古大軍對抗……這就叫一個人的命運,不僅取決於個人的努力,當然也要看歷史的進程。而北方的兄弟們就比較悲慘一些,一千多年了該怎麼內卷還怎麼內卷,該怎麼互毆還怎麼互毆。原本肥沃的土地經過數千年的開墾之後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下降,而日趨發達的海運又給南方帶來了新的經濟引擎,所以前輩學人才敢下定論:

總的說,從南宋渡江到鴉片戰爭前夕這一階段,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過程[2]

需要注意的是「經濟重心」實際上意味著某個區域在全國範圍內的經濟地位處於壓倒性優勢,這使得某個政府有機會依賴這一地區的資源實現對全國的征服。因此「經濟重心南移」並不意味著南方一定具備了壓倒性的優勢——因為在南移的過程中,很顯然是會出現雙重心或者多重心的情況的,只有在「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情況下,「以南統北」才會變成大勢所趨。而在此之前,到底是北方機會更大,還是南方機會更大,是要結合具體情況來進行具體分析的。所以要我說,本來太平天國推翻清廷那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因為到了清代,經濟重心南移已經完成了,這點在任何學者那都不存在爭議),可惜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來了,洋大人強行給我大清續了命,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晚清如何在大量不平等條約與巨額賠款下撐到了 1912 年??

www.zhihu.com圖標

參考

  1.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2. ^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這是一張今日的中國人口密度,可以明顯看出華北人口天然大規模統一集中在一起,而南方卻分成了南京、武漢、長沙、四川、珠江、交趾、福建沿海地區好幾個板塊。農業上也是如此,華北平原密密麻麻的小起伏,那些都是農業村莊,而南方卻只有江漢、滬寧杭、四川能達到華北水平,古代只會更慘。

而在古代比拼的就是農業和人口,武漢長沙珠江板塊發展起來是明朝以後的事,東南沿海也是宋朝以後的事,四川離南方政權又遠,遠水解不了近渴,甚至四川本身也是割據勢力。交趾板塊甚至還要拖南京後腿。所以

你以為是南方VS北方

實際上是南京VS北方

南京板塊在古代想要統一全國,唯一的機會就是北方分裂,比如朱元璋時期,北方紅巾軍和元庭互毆,元庭兩大軍閥也互毆,兩大軍閥一群小弟也互毆,最後直接全元大規模內戰。朱元璋這時在南方悶聲發大財,弄死陳友諒和張士誠,統一了長江中下游,之後趁著北方混戰才開始了史上最成功的北伐。


一、在江南生產力完全開發以前,北方人口數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規模遠超南方。

從下圖的秦朝郡縣圖可以看出,在秦漢時期,北方設置郡縣數量遠超江南,尤其是黃河流域的郡縣密集度密密麻麻,而江南能拿的出手的相對富庶郡縣只有會稽郡,且江南郡縣管轄地域範圍很大,說明那時候北方人口數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規模遠超南方,相應的,北方人口集聚程度、基層政權有效管轄程度也遠超江南。

江南真正得到有效開發是經過兩次人口重心的南遷,一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另一次是五代十國兩宋時期,直到兩宋以後,江南生產力和人口才真正超越北方,而兩次人口重心南移都是因為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壓力。

在封建自然經濟時代,人口數量是作為體現國力的資源調集程度的體現,在兩宋以前,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時期,江南所管轄的人口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其實都是落後北方的。

秦朝郡縣圖

二、低緯度地區缺乏向高緯度地區擴張的動力,皆因投入產出比較低。

這個問題基本等同於問為什麼都是高緯度地區游牧民族不斷向中低緯度的文明國家擴張(日耳曼等蠻族進入羅馬帝國並滅亡羅馬帝國、匈奴和突厥、蒙古人不斷崛起並攻打漢朝、拜占庭帝國),而非相反。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今天俄羅斯擁有廣袤領土及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裡不斷侵略西歐和中國(尋找溫暖不凍港)。

13世紀蒙古向歐亞大陸兩端擴張示意圖

根據麥金德世界島理論,統治歐亞大陸腹心地區(東歐、北亞),就能以此為跳板進攻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西歐、東亞),因為高緯度苦寒地區居民天然對低緯度溫暖濕潤地區有戰略優勢,高緯度地區土地貧寒,居民生活困苦,這就為南遷掠奪低緯度先進文明地區提供了不竭的動力,而低緯度地區居民不願意放棄溫暖濕潤的家園去移民北方苦寒之地。

哈爾福德·麥金德 (1861—1947),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學家。

「誰統治東歐,誰就統治大陸腹地;

誰統治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世界島;

誰統治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麥金德

麥金德認為:

地球由兩部分構成。由歐洲,亞洲,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饒的陸地組合。在它的邊緣,有一系列相對孤立的大陸,如美洲,澳洲,日本及不列顛群島。

在世界島的中央,是自伏爾加河到長江,自喜馬拉雅山脈到北極的心臟地帶。在北極冰凍地帶和南方連綿的山脈和沙漠的保護下,這片中心地帶只有可能面對來自西歐的陸地入侵威脅。由於古代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這片心臟地帶在過去不可能被一個單一強權所控制。由於人力資源與供給的困難,自古以來,自東向西或自西向東的連續軍事擴張不可能實現。

中國明長城沿線基本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不僅具有自然地理意義,同時也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天然的分界線。

不是中國古代的農民不願意越過長城屯田戍邊,而是因為長城沿線已經是農耕文明開荒的極限,再往北,投入開發的成本和能實際獲得的回報不成正比。而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跨越長城後卻能以微乎其微的成本劫掠到中原大量人口和財物,雖然中國歷史上也有少數越過漠北追擊游牧民族的光輝戰績(霍去病封狼居胥、永樂征漠北),但在近代以前均不能對長城以北實施長期有效的行政管轄,更不要說指望那片土地有什麼實際產出。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近幾十年美國和中國的人口遷移規律也遵循了由北方苦寒之地向南方陽光地帶遷移的規律,中國東北地區居民喜歡去海南,美國五大湖地區居民喜歡去加州、德州、佛羅里達州。

三、地形因素。

從中國地形圖可以看出,中國地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特點,且地勢呈現三級階梯,所以由南往北擴張需要克服地形階梯困難,而由北往南擴張則可以趁地勢起伏,如猛虎下山之勢。

地形不僅僅造成行軍障礙,還可以成為憑險守關的關隘,所以五代十國時期丟失了燕雲十六州(燕山、陰山山脈一線)後,中原核心生產區直接暴露在游牧民族戰爭鐵蹄陰影下,兩宋對遼、西夏、金始終處於戰略態勢的劣勢一方(有點像今天印度面對中國的地理劣勢),直至被蒙古滅亡。

五、戰馬資源和馬場因素。

古代冷兵器時代,馬匹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依託馬匹組建的騎兵兵團對步兵具有天然機動優勢,而中國古代馬場主要在天山、河套地區,依託天山、河套地區馬場,西漢和唐朝都組建了強大的騎兵兵團,在對游牧民族戰爭中,也能取得軍事優勢。

西漢騎兵

而失去河套馬場後,因游牧民族對馬匹資源的禁運和封鎖(類似於今天美國晶元對中國禁運),兩宋步兵始終不能在游牧民族騎兵面前抬頭。

六、小冰河期擾動。

歷史上發生的蠻族入侵事件(日耳曼入侵羅馬帝國、匈奴崛起、蒙古人在歐亞大陸的擴張、滿清代明)大多發生在太陽黑子極小值對應的冰河期,因為北方苦寒之地有限的糧食和畜牧資源產出受到氣候的干擾而難以滿足生存需求,為了生存,只能不斷向低緯度地區劫掠。

1644年清軍入關發生在太陽黑子極小值時期

看行政區劃就可以發現,古代往往是中原的區劃面積較小,周邊地區特別是西部和南部面積較大。而面積大往往意味著地廣人稀,開發度低,生產技術落後,甚至還不如面積小的區劃更富裕

所以以長江為界劃分南北的話,南方的人口、經濟一般是比不過北方的

另外東亞地形北闊南狹,北方政權被擊敗,還可以去蒙古高原打游擊,用大漠和寒冷禦敵;南方政權卻被東南的海洋圍繞,退無可退


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南北對峙的格局形成,通常都是北方的政權崩潰並丟失北方疆土後遷都南方的殘餘勢力。所謂南北對峙,實際上是新興王朝與舊王朝的對抗。

除此之外其他的就是統一的北方朝廷VS南方割據政權,這種情況不叫南北對峙,更基本上不可能南統北。大的統一政權幹掉幾個分裂割據政權也很簡單。

1.北方的地形整體上比南方平坦得多,很早就形成了統一的大型文明。南方山川阻隔,地理結構相對較為破碎(四川盆地與江南的差別,比四川盆地與北方的差別要大得多),早期文明交流融合不便,導致南方地區不但開發就比北方晚,整體人力物力較弱,所以與北方的對抗處於劣勢(南北朝)而且還很容易分裂成不同的政權,這些小政權很容易被北方各個擊破(宋朝掃滅南唐後蜀等國)。

2.接上條,由於北方的文明成型較早,因此中國的文明以北方為核心、源頭融合南方而成的體系。

這就導致了大多數王朝都建都於北方,如果它們變成了南朝,那麼基本上都是因為王朝後期朝政腐朽國力衰落被敵人進攻崩潰的結果,這種情況下的南北征戰,基本上都是北方新興王朝對南方的末期王朝的進攻,以新朝擊老朽,自然很容易勝利。

還有一些亂世,天下大亂徹底崩盤的情況下,北方的大平原會比南方更早地實現統一。當北方出現統一的政權時,南方的割據政權們很可能還隔著大山互相瞪眼呢。

看看歷史上的北統南:

魏晉滅蜀、吳,是統一北方對分裂南方分別擊破,當然,本身這個時期也存在著南方尚未開發人力物力匱乏的問題;

隋滅陳,東晉、南朝實質上是腐朽的西晉王朝南渡以後的延續,幾次改朝換代只是內部篡位,原來的利益集團並沒有大的變動,因此隋滅陳本質上是新朝滅舊朝;

北宋滅後蜀、南漢、南唐等國,很典型的統一的北方對分裂的南方予以各個擊破;

元滅南宋,非常典型的新興王朝消滅舊王朝的戰爭,南宋本質上就是北宋崩潰後的殘餘勢力;

清滅南明,同時吻合「新朝滅舊朝」、「統一滅分裂」兩種屬性;

TG渡江擊潰蔣記民國,實質上就是以新滅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