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教育問題學生會佔用你教育好學生的時間,所以這個問題本質上不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一個「資金對沖」問題。簡單來講,教育好學生收益穩定但收益有限,教育問題學生雖然概率低,但是一旦有所轉變就可以迅速拉高平均分,所以你需要通過風險計算來搞清楚分配多少精力在問題學生身上。

但是問題在於這裡面變數太多,你也不可能把每個人的性格和能力數值化,關鍵你也不可能絕對理性,所以你大概可以記住從收益出發的結論:

1.如果你想在這樣的教育里收益最高,你需要把大部分精力分配給好學生,用來對沖你教育問題學生承擔的風險;

2.分配一些精力給問題學生絕對比完全不管要好很多。


謝邀。

加班中途答個題。

首先,這個問題對於我們老師來說,用詞還不夠貼切,應該問的是,「問題學生是不是真的值得被研究?」

著名特級教師,教育家,名校長李鎮西老師來我校交流的時候說過,問題學生是最寶貴的研究對象,從他們身上研究出來的東西往往是最有用的。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聽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的課,上完課後,另一個特級教師談到了薛老師的一個教學案例。

某次,薛老師很不幸分到一個有問題學生的班級,這位同學的疑難雜症是不做作業,上課不聽,成績個位數。之前接手的老師各種軟磨硬泡,皆不奏效,於是乾脆放棄,讓他自暴自棄。

薛老師接手後,經過觀察發現,這孩子智力並無問題,小學語文內容不難,按他的智力水平努力一下不難掌握,但他顯然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也就是產生了很強烈的厭學情緒和習得性無助(破罐子破摔),壓根沒有努力的動力,因此成績上不去。

薛老師決定對症下藥:他先把這個孩子叫過來,偷偷告訴他,下次單元測試可以讓他開卷考,語文書隨便翻,同時薛老師在考試的時候把他的位置調到最後,規定全班同學誰都不可以回頭。就這樣,這個問題學生這一次考了個70+。

全班幾乎驚掉了下巴,在加上薛老師對他大加讚賞,使得眾人對他的目光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時候薛老師私底下告訴他,開卷考僅此一次,下次就要閉卷了。學生這時候發現,其實只要把書上的東西記下來,老師上課講的話記下來,考個過得去的分數不難。再加上他不想讓別人覺得他是作弊的,因此努力學習,在薛老師的幫助下,終於在接下來的考試中,取得了長足進步,徹底擺脫了習得性無助的困擾,重新燃起了對學習的興趣。

案例說完了,有什麼啟示嗎?

其一,傳統觀念認為,教育問題學生費時費力,其實不然,找准問題,用對方法,效果可以立竿見影,教育此類學生,時間應花在找問題,分析問題產生原因上,這一點搞明白了,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不需要太多時間和精力。

其二,如同其他研究一般,最寶貴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找到一個好問題往往費力勞神,而問題學生直接把一個好問題送到你你面前了,多研究幾個問題學生,教育水平自然就上去了,就如同解難題解多了的高中生,成績一般不會差。

其三,學生的問題往往是有共性的,只是程度的深淺區別。例如,問題學生會有厭學情緒,一般學生就不會有嗎?很多學生階段性都會出現這個問題,有了這個案例,可以推而廣之,以後有此類情況都可以做類似操作。

舉個例子,昨天有個同事和我交流,說她發現,她所教的一年級有一個現象,很多老師會在期末考試前讓孩子們做一遍試題,然後考試的時候依樣畫葫蘆再做一遍。她覺得這是泄題,是作弊,很反對,自己班堅決不這麼做,但結果就是成績不太好,受到校方和家長的雙重壓力,問我怎麼辦?

我的建議是,如果其他班級都這麼做,你們班也應該這麼做。

你可能會質疑這不是變相作弊糊弄家長和學校嗎?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年級要教什麼。其實對於一年級,分數遠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對學習的興趣和對自我能力的認可。如果他們發現自己期末試卷不會做,自己的期末成績和別的班差很多,他們就會陷入自我懷疑,或者懷疑老師,長此以往對孩子並不利。老師把期末試題滲透到期末複習中,並不是孩子在作弊,只是老師主動降低測試難度,避免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一個方法。讓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能有效激勵他的學習積極性和聽課效率。隨著年級的升高,慢慢把題目換成類型相似題目的操練複習,讓孩子學會遷移。

一年級孩子做題目往往有老師為他們讀題目,這也不能算作弊,畢竟他們連題目都讀不懂,老師不過是提供一種類似拐杖的作用。沒有人要求孩子一上來就能跑吧?先讓孩子能勇於邁腿,他才會對未來的道路充滿期待和信心。

而以上這些,都是從薛法根老師研究那位問題學生的案例中拓展出來的。

最後,如果想不明白,我可以做一個比喻。推動醫學進步的往往是對疑難雜症的研究和攻克,相對應的,推動教育進步的恰恰是對問題學生的研究和教育。醫學如此,教育亦然。


我以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傾向性上的誤導。如果是高等教育。那麼我們是按照學校的錄取原則和分數標準去分配教育資源。但如果我們聊的是基礎教育。社會能力有限是能力有限的問題,要承認,要解決。但不要討論什麼值得不值得。

這是義務,是責任,是必須的。我們應該討論的是如何教育和教育方案。而不是,是不是要放棄一個人。甚至是幾種人。

這太糟糕了。

如果不教育,現在是問題學生,那麼以後就是問題公民了


這個問題讓我看了就心裡很難過,就如同在問「一個生病的人該不該活在這世上」類似的感覺。

因為本身就在做問題學生(厭學問題、行為問題、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等)的教育工作,所以很負責任地說,除非有不可彌補的先天缺陷(這部分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來幫助),一般所謂問題學生,只是沒有成長好,或者遇見了你所沒有了解的困難而已。沒成長好不是學生一個人的錯,也不代表以後他依舊不會好,更不代表他不值得教。

說個我自己學生的真實案例吧(個人信息已隱藏)。學生H是高二找到我的,當時他的狀態是不想上課,因為完全聽不懂,150的卷子十幾分,二十幾分,連語文都是這樣的狀況,蒙都蒙不對。在學校天天想著法子與老師對著干,想著法違反校規,無節制玩手機,與校長對罵,寧願在宿舍睡覺也不願意去教室,作業之類就更別說了。家庭關係極差,父親直接當面說我孩子沒救了,我花錢買個文憑就完了,只求別殺人放火;母親全職在家照顧他,可是根本沒有方法幫到孩子。孩子對自己的未來也全然不抱希望,覺得自己什麼都幹不了。

後來孩子呈現出情緒障礙,不說話,不溝通,或者一溝通就發火,不想出門,不想社交,沉迷於網路中不可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終於找到我,希望我能幫助孩子。

經過1月的諮詢,孩子第一次說我覺得還是想上個大學。3個月後,孩子說我太差了,感覺無法實現。一個學期,成績情緒有所起色,孩子自己說,我可能可以上大學了。這個過程中,我做的事情是釋放孩子的壓力,幫他能夠面對自己的情緒,認識到問題究竟在哪裡,並告訴他這些問題能夠改善,以及在過程中不斷地告訴他該如何具體改善。

今年以來是這個孩子改變最明顯的一年,因為有前面的基礎,手機網路基本可以正常自我管理使用了(我們從來不採取強制戒除方法,是一步一步自然改善的結果),極端情緒爆發基本沒有出現過,我有看到他會有情緒起伏厲害的時候,但基本能夠自我妥善處理,終於開始理解父母,父母也重新開始理解孩子。最為明顯的還是成績,從原來基本聽不懂,到現在150的卷子能英語數學語文都能達到120以上,其他科目100分能到7-80,作業已經不必監督要求了,自我目標從上個學,逐漸演變成為上個好大學(有一天孩子問自己是不是有可能申請到獎學金,因為爸媽付出太多了)。

這樣狀態的學生,你絕對不會認為他是問題學生;而你也很難想像,這是一個確確實實的曾經的,所謂的,「問題學生」。

說到這裡,不是為了說我的案例有多成功,而是說,哪怕是一個所有人都認為無可救藥的學生,只要方法方式對了,可以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成長所需,他們都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而根本沒有值得不值得這個問題。

只有你願不願意教罷了。

當然,我也理解在校工作的老師,這種壓力與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要求所有老師都得這樣教的意思,而是僅僅就問題回答問題。

值不值得?值得。

有沒有條件?那就看個人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