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土豆(塊莖可食用,但其他部分有毒)大黃(莖可食用,但葉子有毒)


最早的時候有啥吃啥,沒得挑,吃到有毒的就掛,久而久之,祖先們有了經驗,知道哪個容易死人,一代代傳承下來。

而有毒的植物很多都有苦味,但是苦味這個東西,本就是人為定義的,每個人對苦的耐受也不一樣。

討厭吃苦的人,就會盡量避免吃到那些東西,而不討厭苦味的人,你懂得……

所以,能活著的人,都不喜歡吃苦。因為,喜歡吃苦的人,都掛了。(我不是針對誰,我無差別輻射全地球)

反之,喜歡吃甜也是一樣的原理,因為那意味著能量。


結論放在最前面吧~~~

總的來說,主要還是靠我們的老祖宗不斷試錯的經驗累積啊。

毒性可簡單表述為,外源化學物在一定條件下損傷生物體的能力。

毒這個東西,還是圍繞那句老話: 「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而判定一樣東西有沒有毒、毒性有多大,與劑量、接觸途徑、接觸期限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有毒植物」只是相對而言,這就出現所說的同一棵植物,因為不同生長時期,不同部位,其毒素含量,毒性強度皆可能差異極大。

要發現毒與知道如何避毒,就先要知道毒是什麼。

一、植物的毒素是什麼?

植物體內天然產生的「以很小劑量內服,或以任何一種方式應用於有機體能損害健康或致命」的物質,稱為植物毒素。

有興趣的盆友可以去看看植物生理學、毒理學相關的內容,(嗯你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的)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

一般來說,植物毒素分為以下5大類

1.非蛋白氨基酸:大部分存在豆科植物和毒蕈(xun)里(就是有毒蘑菇啦),多是影響你的神經系統。比如吃了讓人「幻覺飄飄然」的迷幻菇類。

2.蛋白質毒素:一類可使紅細胞凝聚的蛋白質。 其中最強的相思子毒素和蓖麻毒素,嗯,被列入生化武器的核查清單中了。 好吧還是放一下這兩種神奇毒物吧。

相思子,有劇毒

海紅豆,無毒

(相思子是紅黑兩色,而無毒的紅豆與海紅豆則是全紅,一弄混可真的是只能相思,不能相見了。)

蓖麻的果

3.生物鹼:聽得最多的毒素,也是植物最常見的代謝物質,但也是多種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因生物鹼常集中在某一部分,且多為蓄積中毒,所以會出現同株植物部分能吃/有藥效,部分不能吃的;或者少吃可以,多吃則中毒的情況。基本只要聽見一種植物存在生物鹼,那就需要對這貨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題主舉例的土豆含有的「毒」龍葵素(鹼),就屬於這類。說起龍葵,嗯。

對不起放錯了。。。(暴露年齡系列)

應該是下面這個

少量進食人體還是可以hold得住,但一旦過量就會引起中毒。順帶一提,龍葵這種植物本身也含有大量的生物鹼,經過煮熟後,毒性則會大大減弱。(但還是不建議多吃。)

4.生氰糖苷類毒素:它們是一類毒性較強的植物毒素。比如氰苷,一般存在於植物果仁和幼葉中,這些毒素較強,吃一點點就可直接中毒。

嗯危險的東西不多講了。

5.其他:諸如植物各種代謝產物、酚類、苷類等不含氮毒素的化合物,還有植物變質、腌制過程中產生的亞硝酸鹽一類的物質,倘若服用過量,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

在這裡,植物的「毒」只是針對人類而言,對於植物來說,多是自身代謝的產物,也是一種防禦機制,為的就是不讓動物去吃它。

當然對於人類吃貨而言,停口是不可能的,不僅不停口,還研究利用起這些毒素。

在這裡說就有點跑題了。

二、如何判定一棵植物是否能吃(有無毒)?

判定,無非按經驗、知識、檢測、實踐等手段。

秉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法則,一樣東西能不能吃,最好就是試—

如嘗:苦味,如生物鹼、單寧類物質大多味苦,靠這個嘗,苦味也讓人們鑒別出一部分不能吃的東西(比如未熟的果實、變質的植物、任天堂的遊戲卡等等)。

晤???好像有什麼奇怪的東西混進去了?

但嘗也是個問題,不能總是以身試險,傳統有一種方法,那就會看其他動物吃什麼,或者是傾向摘有野獸蟲子咬過的植物,就如為什麼有人到現在還喜歡買有蟲洞的青菜,來識別有無農藥(誤)。還有發現一些驗毒的方法,你看古人為什麼頭戴銀簪,就是為了試毒啊!(大誤)。但是不僅毒與毒之間千差萬別,個體差異也有所不同。

所以這些方法雖有一定鑒別作用,但不能當絕對真理啊!!!

其實親嘗現身說法是最好的,可惜人類畢竟沒這麼多神農氏,也沒這麼多再世華佗可救那些好奇作死的人,這時候經驗總結與歸類就很重要了。 這時候,懂一點植物分類學就無比有用啦!!!

比如同一個科、屬的植物,就像一個family~,當你不知道這貨能不能吃時,就看看它屬於哪個家族,以及家族裡其它物種的特性。比如蔬菜大科十字花科,比如就是對過敏人士不友好的漆樹科,還有出了一堆毒物的夾竹桃科、天南星科和蘿藦科等等。當然這裡面肯定有一兩種滄海遺珠的,但比如

像看見夾竹桃科的植物,走吧,一片葉子也不要想著吃了。。。

如果想要更專業精細一點呢,現在已經有很多生物毒素的檢測方法,可以精準測試毒素種類與含量。

事實上,現今在餐桌上的食物,已經是經過長久的篩選與育種培育而成,目的就是為了吃得更放心,營養更豐富。然而還是有很多打著「綠色天然」,「純自然」「天然更有味道」的旗號,而推崇吃野生的植物、野生的菌類。。。在這裡只是想說,栽培種可以吃,不代表野生種就可以吃,而且口感和營養也並非野生最好,所以不要隨便交智商稅。

————歇息分割線————

還是想說回題主描述說的土豆與大黃。

馬鈴薯的塊莖,也並非一直可吃。以下是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一份關於馬鈴薯的生物鹼含量檢測結果(只有繁體就湊合著看吧),可以見到新鮮的和發芽的差別極大,從外觀看來就是出芽,發綠的馬鈴薯,一般已經不可食用。

網站傳送門:

https://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fc_01_17_report.html?

www.cfs.gov.hk

而大黃,不清楚題主說的具體是哪一種大黃。

畢竟,光是我國這邊就有30多種呢。。。不包括變種

附中國植物志網頁鏈接:

Rheum L.?

frps.eflora.cn

大黃實際是指廖科大黃屬(Rheum L.)的植物。

大黃的毒性不同部位差異大,相比葉子,根、莖的毒素含量要低得多,或與植物代謝方式有關。有毒物質主要為草酸與蒽菎類化合物。

常用作藥材的物種有藥用大黃或者掌葉大黃等,主要用藥部位為根狀莖與根,也有不時混入其他同屬種的根狀莖的「贗品」。即使作為藥用植物,也需要定量使用,經過處理與晒乾,如通過烹飪,不宜多吃,,莖也非所謂的完全無毒。

大黃新鮮的莖有紫紅色與黃綠兩色為主,在歐洲,紫紅色的大黃莖還是款美食,在西餐中常用來作甜點,還有比如作果醬、作派、作濃湯等等。現在已有很多栽培種與變種(名字太多了!),較常見的有華北大黃[注1] (食用大黃)等,產山西、河北、內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等地方。當然這種葉子也是有毒的,至於現在為什麼沒有人吃? 嗯,這或者需要問第一個吃葉子的人了。。。

(PS:這裡有個用大黃莖作甜品的菜譜(???),有興趣的盆友可以去翻一下)

Rhubarb Jam Recipe | Rhubarb Recipes?

www.rhubarbrecipes.co.uk圖標

源於中國植物圖像庫(ppbc)的圖,藥用大黃

已經培育後專用於食用的大黃莖,有些品種莖會更加的紅,也有俗稱「紅西芹」的

中毒界的又一著名植物——黃花菜,不是被人與萱草弄混了,就是因煮食不當而導致中毒。新鮮的黃花菜里含有秋水仙素,進入人體後會導致急性中毒。所以吃需要放置並浸泡一段時間,並且完全煮熟方可食用。

可以看出,這個「能吃」與「不能吃」的界定不是絕對,且難以衡定的。關鍵還是劑量、接觸途徑、接觸期限三者的因素。

三、最後

除此之外,不得不強調火的出現! 絕對是一大關鍵點。

所以為什麼總要強調食物需要煮熟透呢~就是很多植物中含有的代謝物質,通過加熱、煮熟,即可被分解,從而使之可食用。人類才可以發現這麼多本來有毒的植物可以吃啊。

最後,感謝第一個試吃螃蟹的老祖宗們!

以上。

[注1] 根據FOC修訂,華北大黃拉丁名為Rheum franzenbachii,Rheum rhabarbarum為其同義詞。

吃了中毒的植物怎麼辦??可以下期再更啦。

(本文作者畢業於山東農業大學植保專業,輔修園林。曾於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植物組)工作,踏過北京、山東、廣東、湖南、廣西、雲南等野外地區拍攝與考察。喜愛自然,更樂於暢遊自然。)

微信搜索並關注「綠水青山九州行」公眾號,獲取更多自然與博物知識!本活動通過打造線上多媒體內容、宣傳推廣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開展線下自然宣教活動等形式,以倡導公眾了解自然、愛上自然、積極投入自然保護為目的的活動。(以下為微信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qS1eRsnEPZRCrY0l93i7 (二維碼自動識別)


饑荒年代,觀音土都吃,何況這些植物。吃著吃著,就吃出經驗來了。

不專業回答,大家請隨意踩。但是無意誤導別人,所以也請不要噴。


這個東西很複雜的,你首先需要等…

等啊等啊…

趁它放鬆警惕的時候,一口把它吃掉。

這樣毒素就來不及釋放了。


拋開劑量談毒性,是耍什麼來著?。。。

最最最開始,不知道什麼能吃和不能吃的時候,那就什麼都吃,,,一點,很多東西你嘗一口不就知道怎麼樣了?難吃的,毒性輕的吃一口你就不會再吃第二口了吧?(毒性輕的會帶來各種不適反應)。

又因為猴子也好,智人也好,都基本處於群居狀態,一隻猴子吃了一口毒性重的食物,比如大黃葉子,一下就掛了(不知道有沒有那麼重的毒性,舉例而已),其他附近的猴子難道不會好奇地過來看看,再多幾隻好奇的猴子把大黃葉子試吃一口,又都掛了,剩下的猴子怎麼都能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吧?就算群居狀態不能滿足以上情況發生,一個猴子吃了毒性重的食物直接掛了,或者產生了畸形,他就沒有了後代或後代的被淘汰,也算是沒後代,他的生存空間就被其他的猴子取代佔領了,如此往複。。。

以上只是很籠統的一種描述,這個過程應該是反覆發生、不斷地周期性發生的,即過了一段時間(十幾甚至幾十年,又有猴子好奇大黃葉子能不能吃),或者發生食物資源匱乏,不得不嘗試新的食物,於是,有的猴子吃了大黃葉子掛了,有的吃大黃莖,於是。。。直到人類有了文字語言後,把相關知識總結流傳了下來,形成了固定的食用方法。。。

個人覺得是這樣的。


或許吃到有毒的部分的都死了……於是成了經驗教訓.

神龍嘗百草,祖先們試出來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是他親力親為試出來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