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一書中說道,我們無法去辨別他所說內容的真偽,因為我們無法進入這個世界!,其中這本書里並沒有吧這些囚禁在精神病院里的人稱為瘋子,而是把他們稱作只是與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不同的人。

人類是群居動物,因此我們會趨向於大眾認知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此時我們之中如果出現一個價值觀或者世界觀不同的人,我們就會去排斥他,抵制他,甚至是驅逐或把他當做瘋子!

有些時候我們甚至於將超出自身認知的的東西或者事物稱作一類,科學角度也因此論述了鬼神的由來,正如地心說破滅時的慘劇!

我們習慣于思考自身認知內的事物,而無法超出自己的認知去發現事物,這也是當年中國人接觸互聯網時候把馬雲當騙子的原因。


判斷有無精神病的三大原則:

主觀世界客觀世界相統一原則;

心理活動內在協調性原則;

人格相對穩定性原則。

並不是說啥世界觀價值觀不同


推薦書籍: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霍妮

今天,「神經症」一詞已被我們運用得十分隨便,然而我們對它的實際含義卻往往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通常,它是我們表示反對意見時,一種炫耀自己博學的表達。如果我們過去習慣於說某人懶散、敏感、貪婪或多疑,那麼我們現在很可能會徑直說他是「神經症」。

儘管我們並不知道這個詞的確切含義,但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我們還是意有所指的。我們不自覺地運用了某些標準來決定我們使用這個詞的對象選擇。

首先,神經症患者在其對待事物的反應上就顯得與眾不同。假如有這樣一位姑娘,她甘居人下,不求上進,拒絕接受更多的薪金,也不希望與她的上司保持協調一致,我們很自然地會把她視為神經症患者。再例如這樣一位藝術家,他每周只有三十塊錢的收入,儘管只要他花更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就可以掙得更多的錢,但他卻寧願以這筆微薄的收入盡情地享受人生;他要麼花大把的時間與女人廝混,要麼就是沉溺在那些雕蟲小技和無聊嗜好中。對這種人,我們也很自然地會稱他們為神經症,其理由就在於我們大多數人僅僅熟悉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鼓勵我們去征服世界,超越他人,獲得遠遠超過生存基本需要的金錢。這些例證表明:我們說一個人是神經症患者時所依據的標準,是看他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我們時代人所公認的模式。對幻象和幻覺的經驗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稟賦,是一種來自神靈的福祉。

擁有這種特殊稟賦的人,會鄭重其事地被認為享有某種特權和威望。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有誰聲稱他曾與他已故的祖父長時間地交談,他一定會被視為神經病或精神病患者;但在某些印第安部落里,這種與祖先對話的方式卻是公認的行為模式。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有人因別人提到他已故親屬的名字而大為惱怒,我們一定會認為他得了神經病;但在基卡里拉·阿巴切(Jicarilla Apache)文化中,這種人是完全正常的。 在我們的文化中,如果一個男人因為接觸一個月經期的女性而深感恐懼,無疑會被我們認為是神經病;然而在許多原始部落中,對月經的恐懼卻是司空見慣的。

人們關於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的觀念,不僅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在我們所說的正常中,存在著種種不同和變化。我們知道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與我們大不相同,我們知道因紐特人的清潔觀念與我們相去甚遠,我們也知道土著巫醫治療患者的方法同現代醫生治療患者的方法完全兩樣。然而卻很少懂得,人類不僅在風俗習慣上,甚至在慾望、情感上也有著種種的不同和差異。人類學家曾以間接或直接的方式指出過這一點。

正如薩皮爾 所說的那樣,現代人類學的功績之一,就在於不斷地重新發現「正常人」的內涵。

節選自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第一章


當然不是。大家口中的精神病患者,多數是指精神分裂症,那我們就以這個病為例來談談。首先,精神分裂症是腦器質性疾病,跟心理因素沒有因果關係。其次,如果不治療,精神分裂症患者將會出現衰退,甚至變成痴呆,街頭撿垃圾來吃,乞討都不會的流浪漢,大多屬於這一類。有被害妄想的偏執型的分裂症患者,如果任其發展,結局要麼自殺,要麼殺人。第三,經過治療,患者大多數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也就是維持服藥的情況下,具備基本完好的社會功能。

所以,不治療,就無法維持一個人基本的尊嚴和社會功能,甚至生存都不能保證,這還只是觀念差異的問題嗎?


精神病患者是大腦生理問題。精神病很殘酷很痛苦,一點都不浪漫的。那本書完全是扯淡。


顯然不是啊!

老實說,你根據這本扯淡的書得出這個滑稽的觀點不能怪你,既然你還有疑問,說明你還沒有被完全忽悠到。

先來談談這本書的作者吧!

本職工作是影視策劃的高銘,2004年純粹出於好奇,開始接觸精神病人,也不抱什麼研究的心態。「起初是在跟一個精神科醫生朋友聊天時,她說起一個病例,我當時聽了覺得真有意思,我們一般看東西是從外往裡看,精神病人直接鑽到東西裡面,從里往外看。」帶著複雜的心態,他開始接觸精神病人這個特殊群體,從一個正常人的角度窺探精神病人的非正常世界。4年里他密集接觸了一百多號精神病人,把大多數空閑時間都搭在這上面。「就像有的人喜歡去K歌、泡吧一樣,與精神病人聊天成為我的樂趣。」

這就是他創作《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背景了,看清楚了嗎?這貫穿亂世的雷霆(誤),這個人,純粹就是一個沒有任何心理學和醫學背景的普通人,偶然聊天的時候發現精神病人的某些觀點很有意思,然後專門跑醫院去採訪這個群體,採訪集結成冊,就有了這本《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發現問題了嗎?他是刻意地到精神病院去找這些病人聊天,然後把裡面自己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想法給記錄下來,你要是按照這樣的做法,你去幼兒園採訪幾百個孩子,你也能出本書,名字我都給你想好了,就叫《天才是怎麼被扼殺的》,就寫這些小孩思想多麼獨特,然後被老師各種「糾正」,最後泯然眾人。

我就想問問,作者一共採訪了多少精神病人?這些精神病人都是哪方面比較特殊?他是如何選取採樣對象的?是不是如實的記錄了所有採訪對象的談話資料?這些談話資料可以不記名公開嗎?

這tm都漏成篩子了,要說這本書唯一的價值,就是給普通大眾提供了一個比較平等的了解精神病人的視角,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簡單的把它們歸結為「瘋子」一類人,然後遠遠躲開。

再說了,如果僅僅一個人只是思想奇特,又何至於被判定成精神病然後關在精神病院里?

被關在精神病院里的病人首先確實是思想常人難以理解,其次是他們往往沒有生活自理能力,而且有可能會自殘或者是攻擊他人,為了更好的照顧這類人,同時把社會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所以才會把它們集中到精神病院看管、照顧。

最後,推薦一部電影,《美麗心靈》,講述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精神病人約翰·納什的故事,這部電影也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