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佬解釋一下嗎?


They don』t believe that they make mistakes, but instead that they are a mistake, bad at the core. 他們不相信自己只是犯了錯誤,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就是一個錯誤,最核心都是壞的。

具有自尊困擾的個體,常常會有的一種體驗——我不只是這一次失敗,犯錯,我就是一個錯誤,我整個人都是有問題的,我整個人都壞掉了。這種「自我貶低」體驗常常降臨,如果仔細去找一定可以發現一些外在的促發情境、線索,或小或大,大到失業,小到今天沒像自己期望中那樣和同事熱情地交流,或者這些事情的疊加。

如果說有著良好自尊的個體感到自己的核心自我是好的,有價值的,可愛的,而且這種感覺是穩定的,那麼存在自尊困擾的個體的核心自我常常以羞恥感為基礎——我是壞的,沒有價值的,糟糕的。 而那些促發情境就像是碰到了核心自我的觸角,然後它開始感到動蕩,疼痛。而曾經受到過虐待、拋棄、批評以及忽視等等,與我們自身所犯的錯誤以及所做的選擇相互作用,導致了個體形成一個以自我厭惡羞恥為基礎的核心自我。

在諮詢室中,有的來訪常常反覆地這樣表達一種深刻的自我懷疑、自我厭惡。

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為什麼別人都是那樣的,我這麼差勁?如果深入接觸,不會有人喜歡我......

「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我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咋聽上去,似乎是想要解決某個問題,那麼我們來看看你的問題是什麼?......但是當我們仔細去感受「問題」這兩個字,它不是某個可以界定清晰的客觀問題,它和我們內在更深的部分有關,我的裡面出了問題,我從裡面壞掉了,我怎麼才能修好它?

他人的關注與關心可以暫時緩解這樣的自我懷疑,但就像是一個創口貼,也請千萬不要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化解。如果你願意,可以嘗試通過心理諮詢的方式進行療愈和修復。如果你找到一位匹配靠譜的諮詢師,和TA建立一段關係,諮詢師是他人,但又不僅僅是「他人」,諮詢師在一個具有治療意義的空間里,被你移情、內化為各種重要角色,諮詢師的無條件積極關注、抱持、鏡映可以重新照亮那些被你體驗為糟糕的部分。


我猜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小時候父母沒有給你正常的正向反饋,日常批評或貶低為主,缺少表揚和鼓勵,時間久了會覺得自己很差。家庭環境影響的因素非常大,就算同樣智商的孩子,一個經常被表演,一個經常被批評,他們的自我評價可能千差萬別。

2.在生活中的一些經歷也影響自我評價,比如做事情失敗多一點。(自認為的失敗,事實有可能不是如此,或者沒有你自我評價的那麼糟糕。)

3.缺少一些正向的情感支持,比如朋友,愛人之類的能夠親密接觸的。

如果在原生家庭已經習慣自我貶低,其實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好的朋友和愛人,也是可以改變你的。


任何習慣都可以從原生家庭中找到原因。

小時候總是聽到父母指責:

「你怎麼連這點事都做不好,你可真沒用。」

「吃吃吃,一天就知道吃,一點自控力都沒有。」

「拖拖拖,做什麼事就知道拖,長大後肯定沒出息。」

長大後就會變成自我貶低:

「我怎麼連這點事都做不好,我好沒用」

「我怎麼又吃這麼多,我真的好沒有意志力啊」

「我怎麼又拖到這麼晚,我真的好糟糕啊」

自我貶低是指人們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或達不到預期之後,對自己進行的指責。

通常表現為一種自我攻擊式的內心對話,化身於一個個尖銳的、負面的指責聲。

習慣自我貶低的人,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心理。

這些威脅、指責的話讓我們感覺不被接納,在比較中感覺自己遠遠不足於他人。

長輩老師眼中好像容不下我們一丁點的缺點,為了獲得愛,為了被接納,我們儘力去訂正自己的缺點。

這時候,自我貶低就成了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通過注意自己的缺點,時刻避免犯錯,不斷變得更好。

讓自己「無短可揭」,「超越同伴」以期望得到他們的認可。

隨著我們長大,認為自己不夠好成為了習慣,在自己身上挑刺,也成為了習慣。

不僅如此,當面臨挫折與打擊時,我們在「自我貶低」中反而能獲得一種「希望感」。

那就是「當我變得足夠好了,一切也都會變好的」。

這種希望感能幫助我們消減」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處理,無法改變當下」的無力感。

正因如此,我們自我貶低當作一種驅使前進的動力來源。

通過給自己施壓、激起恐懼和鬥志,防止陷入安逸、被所謂的惰性打敗。

但是這樣做的最大問題是,它會讓我們時時刻刻都沒有安全感,處在巨大的焦慮中。

如果一個人每天頭腦中想的都是「我再不努力就會被別人比下去」。

這讓我們長期生活在這種「逼迫自己不斷向前奔跑」的重壓下。

我們的精力和情緒資源很容易消耗殆盡,長此以往,混亂的內心會限制我們的行動力,每走一步都在緊張和恐懼中。

習慣性自我貶低的人,需要學會改變

自我貶低既是一種我們與自己進行的消極的、自動化的互動模式。

也是人們在感到過度壓力或淹沒性的情緒下的一種應對機制。而這種不良應對方式,正影響著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

在工作中,害怕和迴避沒把握的事情和場合,導致錯失良機。

在感情中,擔心對方無法接納真正的自己,而無法表現自己真正的樣子。

在學習時,譴責自己不夠努力不夠上進,擔憂自己安於現狀,不願意讓自己有絲毫的停歇。

在社交中,害怕與他人不同、習慣與他人比較、迎合於他人的喜好,卻隱藏自己內心的需求。

可見,自我貶低會對我們帶來的危害是全方面的,那些容易沉浸在自我貶低中的人,漸漸地開始對自己和世界都產生了一些失真的解讀。

想要擺脫自我貶低對我們的影響,首先需要我們對在生活中自我貶低跡象有所察覺。

其次是通過正向的心理暗示,引導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我貶低。

另外還需要周圍的環境和人能夠起到引導作用,多被鼓勵才能有鼓勵自己的勇氣。

最後,原生家庭的痛是需要一生來治癒的,你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題主問的是原因,所以我謹在此陳述下我認為的原因。

習慣 和 自我貶低 是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我們為什麼會自我貶低呢,這是人性之一,不然人便會無從進步。事實上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靠的就是不斷的自我否定,否則僅僅不思進取,傲慢自大,未必會出事,但至少也是會停滯不前的,它的實質是一種辯證否定。

可是習慣性自我貶低,就是過度的辯證否定了,其實還有另一個名字,自我放逐。

曾經看過克里斯多福·孟寫的親密關係,他寫道人在童年時所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兩樣,尋求歸屬感和找到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所以我們才會對我們的父母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找得到歸屬感,恨則是因為父母否定我們使我們失去了對自我價值的認同(父母否定我們的形式包括但不限於不理我們,忽視我們的要求,對我們食言咕咕咕等等),而這個時候我們恰恰會做出一些舉動來讓父母意識到我們的存在,並重視我們,作者把這稱為「引起注意」,我們可能不好好吃飯,可能裝病想引起父母的注意,並使其關心我們,「引起注意」是四種偏差行為之一。

而剩下的三種偏差行為「權力鬥爭」「自我放逐」「報復心理」同「引起注意」一樣,都是我們在童年時做的事情沒有達到目的尋求歸屬感和找到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後產生的結果。

題主的問題就在這裡了,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沒有找到,尤其是童年時期的,這才是最大的原因。


看了很多回答,深有感觸,從小學習上,工作上,父母尤其是父親,對我表揚非常少!時刻讓我謙虛,總是拿我和別的更優秀的人對比,即使我取得過年級第一的位次,也沒有明顯表揚過我!只是總結成功的經驗,導致我慣性思維是總是和別人談話中習慣性自我貶低,即使自己並不是真正這樣想的,也得說的自己很膚淺的樣子!這樣長期下去,甚至影響了自己的正向想法!而且顯得人很沒有水平!而且我自卑!表現就是稍微比別人強的地方很容易自傲,很害羞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內心氣量極小!!導致永遠追求一個被別人碾壓的環境才能找到自卑的平衡心理!還導致了研究生的抑鬱。而且內向!所以父母的水平有時候確實有一定局限性!但是走向社會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受父母慣性思維的約束,做一個有自信有志氣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