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請教一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那就是 濁輔音的問題 我知道濁輔音和清輔音的區別是聲帶的振動

舉個例子 音標f和v單獨發音的時候我是能夠知道他們的區別的 但是當濁輔音加上母音時候 我卻感受不到什麼聲帶的振動 比如v加上母音i 我就是很自然的讀vi 但是仔細想想vi和fi我雖然知道他們的讀音不同。但是我卻沒有感受到vi也就是濁輔音加上母音了之後的那種振動感 然後我就開始放慢語速 先發v喉嚨感受到振動了之後再去向i這個音去轉化。這樣讀起來雖然可以知道v這個濁輔音我發出來了 但是卻非常非常影響效率 我想知道是不是這個問題我理解上有問題 濁輔音加上母音構成音節了之後 是不是那種濁化的聲帶振動感本身就是不強烈的呢?我讀visit這個單詞讀的快的時候我完全感覺不到v這個音標的振動感 或者在分辨vest和fest這兩個單詞的時候我依然可以知道這兩個單詞發音的區別。但是我認為他們前面的ve和fe兩個音節的區別並不在於聲帶的振動 而在於送氣的大小 fe的送氣明顯比ve要大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當清輔音和濁輔音單獨讀的時候他們的區別在於聲帶的振動 在他們加上母音之後 其實主要是送氣大小的區別 而不是聲帶振動的區別?畢竟在我讀的很快的時候 我並不認為fest和vest這兩個單詞開頭的fe和ve兩個音節有什麼聲帶的區別 我覺得都濁化了。哈哈哈 還請賜教。謝謝


題主所說的不無道理,因為你舉的是擦音/f/和/v/的例子,而不是爆音/p/和/b/的例子。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濁擦音容易近音化(「近音」在一般英語教學中稱為「半母音」),也就是這個/v/的具體發音很可能不再是[v],而是唇齒近音[?],也就是北京話中音節首的&會變成類似[v]的這個發音,或者說把[w]的發音方式類比到[v]的口型上來。

在近音化之後,氣流量會大大減小,而清擦音/f/仍然保持原本擦音的發音方式,即氣流量較大,所以會導致在這個差異。這個本質上不是清濁對立真正的含義。

以及,對於「聲帶振動」的感知問題,這個需要長時間的語音學學習和練習之後才能較好地感知,否則很可能出現感知偏差,畢竟聲帶是個一般而言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尤其是對於沒有濁阻音的普通話使用者而言。因為一般母音都是濁音,聲帶都會振動,所以很可能在後接母音之後會影響對音節首輔音清濁度的判斷。


這是被聲帶振動迷惑了,濁音的聲帶振動和鼻音母音邊音r類音的聲帶振動並不一樣。前者多了個左右聲帶相互按壓的動作。沒法按後者的聲帶振動來學前者發音。前者的濁清對立在掌握髮音後會感知得較明顯,送氣量有時是濁音本身帶喉擦,有時是濁喉擦延長或轉移為母音部分弛化。


清輔音濁輔音舉例子為啥要舉f和v啊 這不是咬唇音么 一般都是舉b d這些音聲帶有沒有震動吧


應該是你濁音還沒練得很熟練。


1、正確單獨發輔音的時候,聲帶都是不振動的,發母音的時候,聲帶才可能被動振動(耳語時即便發母音聲帶也振動不起來,這與聲帶的被動起始振動閾的大小有關)。

2、「換氣」的大小是一種發音結果,而不是造就「濁輔音」與「清輔音」之區別的原因。

3、在我相關文章的論述里沒有「濁輔音」與「清輔音」的概念,輔音可區分為啞輔音與響輔音(響輔音應按運氣方式去分類),同時可區分為咽喉部憋氣輔音與咽喉部不憋氣輔音;譬如普通話聲母輔音n是一個咽喉部不憋氣的張舌啞輔音,聲母輔音l是一個咽喉部憋氣張舌啞輔音,再譬如,韓語的?對應的是一個咽喉部憋氣的舌尖齒齦成阻吐氣舌輔音,?對應的是一個咽喉部憋氣的舌尖齒齦成阻推氣舌輔音,?對應的是一個咽喉部不憋氣的舌尖齒齦成阻吐氣或推氣舌輔音。

4、英語的[f]與[v]的成阻方式是一樣的,均是一個下唇與上齒成阻的嘴輔音,它們的運氣方式不一樣,[f]是一個吹氣音,[v]是一個「嗚式」擠氣音,用相同的力度單獨發音時,前者產生的氣流自然會較後者會強些。

5、英語的吹氣輔音有兩個,英語的「嗚式」擠氣輔音有四個。

英語發音原理(完整篇)(內附普通話、廣州話、韓語、日語之《發音原理》及《英語單詞結構的奧秘》鏈接)


不論清輔音還是濁輔音在組成音節時都不發音而只是一個預設的口形,如果硬要讓它發音實際是改變了母音,例如bu,如果你重讀b再讀u就會得到另外一個音節bou,就像吳地方言的〝婆婆」被讀成b?u b?u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