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要下多少,悶煮多久才可以關火之類看似瑣屑但很重要的問題,求助各位高手


廚房調味須知:

1.怎樣調味

調味是菜肴最後成熟的技術關鍵之一。只有不斷地操練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規律與方法,並與火候巧妙地結合,烹制出色、香、形俱好的佳肴。

調味的根據大致有以下幾點:

(1)因料調味

新鮮的雞、魚、蝦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鮮味,調味不應過量,以免掩蓋天然的鮮美滋味。腥膻氣味較重的原料,如不鮮的魚、蝦、牛羊肉及內臟類,調味時應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膩的調味品,諸如料酒、醋、糖、蔥、姜、蒜等,以便減惡味增鮮味。

本身無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參、魚翅等,除必須加入鮮湯外,還應當按照菜肴的具體要求施以相應的調味品。

(2)因菜調味

每種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這種口味是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最後確定的。因此,投放調味品的種類和數量皆不可亂來。特別是對於多味菜看,必須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處地使用主、輔調料。有的菜以酸甜為主,有的以鮮香為主,還有的菜上口甜收口咸,或上口咸收口甜等,這種一菜數味、變化多端的奧妙,皆在於調味技巧。

(3)因時調味

人們的口味往往隨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這也與機體代謝狀況有關。例如在冬季,由於氣候寒冷,因而喜用濃厚肥美的菜肴;炎熱的夏季則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調味

烹調時,在保持地方菜肴風味特點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入制菜。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因人制菜的恰當概括。

(5)調料優質

原料好而調料不佳或調料投放不當,都將影響菜肴風味。優質調料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烹制什麼地方的菜肴,應當用該地的著名調料,這樣才能使菜肴風味足俱。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郫縣的豆瓣醬和漢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鹽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這樣做出來的味道就非常正宗。當然,條件有限的話,也沒必要一定難為自己,還是解饞為先。

烹調過程中的調味,一般可分為三步完成:第一步,加熱前調味;第二步,加熱中調味;第三步,加熱後調味。

加熱前的調味.又叫基礎調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個基本的味,同時減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氣味。具體方法是將原料用調味品;如:鹽、醬油、料酒、糖等調拌均勻,浸漬一下,或者再加上雞蛋、澱粉漿一漿,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後再進行加熱烹調。雞、鴨、魚、肉類菜肴也都要做加熱前的調味,青筍、黃瓜等配料,也常先用鹽腌除水,確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熱中啟蓋和調味的蒸、燉制菜肴,更是要在上籠入鍋前調好味,如蒸雞、蒸肉、蒸魚、燉(隔水)鴨、罐燜肉、罈子肉等,它們的調味方法一般是:將對好的湯汁或攪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於加熱過程中入味。

加熱中的調味,也叫做正式調味或定型調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這一步來定型,所以是決定性調味階段。當原料下鍋以後,在適宜的時機按照菜肴的烹調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鮮的調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須得事先把所需的調味品放在碗中調好,這叫做「預備調味」,也稱為「對汁」,以便烹調時及時加入,不誤火候。

加熱後的調味又叫做輔助調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雖然在第一、二階段中都進行了調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達到應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熱後最後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鹽或辣醬油等,涮品(涮羊肉等)還要蘸上很多的調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燒調汁,燴的烏魚蛋則在出勺時往湯中放些醋,烤的鴨需澆上甜麵醬,熗、拌的冷盤,也需澆以對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這些都是加熱後的調味,對增加菜肴的特定風味必不可少。

2.怎樣用調料

(1)——怎樣用蔥

  蔥是作菜時最常用的一種調味作料,用的恰到好處,還是有些不容易的。例如「清炒雞蛋」,將少量蔥放油鍋內煸炒之後,倒入調好味的蛋液翻炒幾下出鍋,即可收到鮮香滑嫩的效果;如果把許多蔥直接放入蛋液(很多人習慣這樣做),再入油鍋內翻炒,其結果不是蛋熟蔥不熟,就是蔥熟蛋已過火變老,色彩不明快,味道也欠佳。因此,以蔥調味,要視菜肴的具體情況、蔥的品種合理用蔥。

  1. 根據蔥的特點使用蔥 一般咱們家庭常用的蔥有大蔥、青蔥,它的辛辣香味較重,在菜肴中應用較廣,既可作輔料又可當作調味品。把它加工成絲、末,可做冷盤的調料,增鮮之餘,還可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加工成段或其他形狀,經油炸後與主料同烹,蔥香味與主料鮮味溶為一體,十分饞人,如「大蔥扒雞」、「蔥扒海參」即是用大蔥調味。青蔥經油煸炒之後,能夠更加突出蔥的香味,是烹制水產、動物內臟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可把它加工成丁、段、片、絲與主料同烹制,或擰成結與主料同燉,出鍋時,棄蔥取其蔥香味。較嫩的青蔥又稱香蔥,經沸油汆(cuan)炸,香味撲鼻,色澤青翠,多用於涼拌菜或加工成形撒拌在成菜上,如「蔥拌豆腐」、「蔥油仔雞」等。

  2. 根據主料的形狀使用蔥 蔥加工的形狀應與主料保持一致,一般要稍小於主料,但也要視原料的烹調方法而靈活運用。例如「紅燒魚」、「干燒魚」、「清蒸魚」、「汆魚丸」、「燒魚湯」等,同是魚餚,由於烹調方法不一樣,對蔥加工形狀的要求也不一樣。「紅燒魚」要求將蔥切段與魚同燒;「干燒魚」要求將蔥切末和配料保持一致;「清蒸魚」只需把整蔥擺在魚上,待魚熟揀去蔥,只取蔥香味;「汆魚丸」要求把蔥浸泡在水裡,只取蔥汁使用,以不影響魚丸色澤;「燒魚湯」時一般是把蔥切段,油炸後與魚同燉。經油炸過的蔥,香味甚濃,可去除魚腥味。湯燒好去蔥段,其湯清亮不渾濁。

  3.根據原料的需要使用蔥 水產、家禽、家畜的內臟和蛋類原料腥、膻異味較濃,烹制時蔥是不可少的調料。豆類製品和根莖類原料,以蔥調味能去除豆腥味、土氣味。單一綠色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就不一定非用蔥調味了。 菜肴用蔥很有學問,但使用蔥時一定要注意用量適當。

(2)——怎樣用姜

  姜是許多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香辛調味品,但怎樣使用,卻不是人人必曉的。用得恰到好處可以使菜肴增鮮添色,反之那就會弄巧成拙。我們在烹制時會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如做魚圓時在魚茸中摻加姜蔥汁,再放其他調味品攪拌上勁,擠成魚圓,可收到鮮香滑嫩、色澤潔白的效果。若把生薑剁成米粒狀,拌入魚茸里製成的魚圓,吃在嘴裡就會墊牙辣口,且色彩發暗、味道欠佳。又如在燒魚前,應先將薑片投入少量油鍋中煸炒熗鍋,後下魚煎烙兩面,再加清水和各種調味品,魚與姜同燒至熟。這樣用姜不僅煎魚時不粘鍋,且可去膻解腥;如果薑片與魚同下或做熟後撤下姜米,其效果欠佳。因此,在烹調中要視菜肴的具體情況,合理、巧妙地用姜。

  1.薑絲入菜 多作配料

  烹調常用姜有新姜、黃姜、老薑、澆姜等,按顏色又有紅爪姜和黃瓜姜之分,姜的辛辣香味較重,在菜肴中既可作調味品,又可作菜肴的配料。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黃姜香辣,氣味由淡轉濃,肉質由鬆軟變結實,是姜中上品;老薑,俗稱薑母,即姜種,皮厚肉堅,味道辛辣,但香氣不如黃姜;澆姜,附有姜芽,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醬腌,味道鮮美。

  作為配料入菜的姜,一般要切成絲,如「薑絲肉」是取新姜與青紅辣椒,切絲與瘦豬肉絲同炒,其味香辣可口,獨具一格。「三絲魚卷」是將桂魚肉切成大片,卷包筍絲、火腿絲、雞脯肉絲成圓筒形,然後配以用澆姜腌漬的醬薑絲,還有蔥絲、紅辣椒絲,加醬油、糖、醋溜制即成。味道酸甜適口,外嫩里鮮。把新姜或黃姜加工成絲,還可做冷盤的配料,增鮮之餘,兼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如淮揚傳統涼拌菜「拌乾絲」,它是把每塊大方豆腐乾切成20片左右,再細切成比火柴棒還細的乾絲,用沸水浸燙3次,擠去水分,放入盤中,上面再撒放生薑絲,澆上調味而成的。乾絲綿軟清淡,薑絲鮮嫩辣香。

  2.姜塊(片)入菜去腥解膻

  生薑加工成塊或片,多數是用在火工菜中,如燉、燜、煨、燒、煮、扒等烹調方法中,具有去除水產品、禽畜類的腥膻氣味的作用。火工菜中用老薑,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後要棄去姜。所以姜需加工成塊或片,且要用刀面拍松,使其裂開,便於姜味外溢,浸入菜中。如:「清燉雞」,配以雞蛋稱清燉子母雞,加入水發海參即為「珊瑚燉雞」,以銀耳球點綴叫做「風吹牡丹」,佐以豬腸叫「游龍戲鳳」,添上用魚蝦釀製的小雞即為「百鳥朝鳳」等。在製作中都不可不以薑片調味,否則就不會有雞肉酥爛香鮮、配料細嫩、湯清味醇的特點。

  姜除在烹調加熱中調味外,亦用於菜肴加熱前,起浸漬調味的作用,如「油淋雞」、「*燒魚」、「炸豬排」等,烹調時姜與原料不便同時加熱,但這些原料異味難去,就必須在加熱前,用薑片浸漬相當的時間,以消除其異味。浸漬時,同時還需加入適量的料酒、蔥,效果會更好。

  3.姜米入菜起香增鮮

  姜在古代亦稱「疆」,意思是「疆御百邪」之說。姜性溫散寒邪,利用姜的這一特有功能,人們食用涼性菜肴,往往佐以姜米醋同食,醋有去腥暖胃的功效,再配以姜米,互補互存,可以防止腹瀉、殺菌消毒,也能促進消化。如「清蒸白魚」、「芙蓉鯽魚」、「清蒸蟹」、「醉蝦」、「熗筍」等,都需澆上醋,加姜米,有些還需撒上胡椒粉,擺上香菜葉。

  姜米在菜肴中亦可與原料同煮同食,如「清燉獅子頭」,豬肉細切再用刀背砸後,需加入姜米和其他調料,製成獅子頭,然後再清燉。生薑加工成米粒,更多的是經油煸炒後與主料同烹,姜的辣香味與主料鮮味溶於一體,十分誘人。「炒蟹粉」、「咕喀肉」等,姜米需先經油煸炒之後,待香味四溢,然後再下入主配料同烹。姜塊(片)在火工菜中起去腥解膻的作用,而姜米則多用於炸、溜、爆、炒、烹、煎等方法的菜中,用以起香增鮮。

  4.薑汁入菜色味雙佳

  水產、家禽的內臟和蛋類原料腥、膻異味較濃,烹制時生薑是不可少的調料。有些菜肴可用薑絲作配料同烹,而火工菜肴(行話稱大菜)要用姜塊(片)去腥解膻,一般炒菜、小菜用姜米起鮮。但還有一部分菜肴不便與姜同烹,又要去腥增香,如用薑汁是比較適宜的,如前面講的製作魚圓、蝦圓、肉圓及將各種動物性原料用刀背砸成茸後製成的菜肴,就是用姜計去腥膻味的。

  制薑汁是將姜塊拍松,用清水泡一定時間(一般還需要加入蔥和適量的料酒同泡),就成所需的薑汁了。

  生薑在烹調中用途很大,很有講究,但不一定任何菜都要用姜來調味,如單一的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再用姜米調味,勢必會「喧賓奪主」,影響本味。

  俗話說:「薑是老的辣」。烹調用姜不應選用新姜,老薑的味道更濃香。

(3)——怎樣用鹽

  鹽在烹調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常將食鹽的鹹味稱為「百味之王」,「一鹽調(diao4)百味」。鹽在烹調中的主要作用是調味和增強風味。烹調加鹽時,既要考慮到菜肴的口味是否適度,同時也要講究用鹽的時機是否正確。學術理論認為,人的味覺可以感覺到鹹味最低濃度為0.1%~0.15%。感覺最舒服的食鹽溶液的溶度是0.8%~1.2%。因此製作湯類菜肴應按0.8%~1.2%的用量掌握。而煮、燉菜肴時一般應控制在1,5%~2%的範圍內,因為這些菜肴食用時常和不含鹽的主食一同食用,即下飯的菜,所以加鹽量應該大些。

  鹽在烹調過程中常與其它調料一同使用,使用過程中幾種調料之間必然發生作用,形成一種複合味。一般說,鹹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鹹味增強,加入醋量較多時,可使鹹味減弱。反之醋中加入少量食鹽,會使酸味增強,加入大量鹽後則使酸味減弱。鹹味中加入砂糖,可使鹹味減弱。甜味中加入微量鹹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味。鹹味中加入味精可使鹹味緩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鹽,可以增加味精的鮮度。此外,食鹽有高滲透作用,還能抑制細菌的生長。製作肉丸、魚丸時,加鹽攪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製成的魚丸等柔嫩多計。在合麵糰時加點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的彈性和韌性。發酵麵糰中加點鹽還可起到調節麵糰發酵速度作用,使蒸出的饅頭更鬆軟可口。

  在烹調中掌握用鹽,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1.烹調前加鹽 即在原料加熱前加鹽,目的是使原料有一個基本鹹味,並有收縮。在使用炸、爆、滑餾、滑炒等烹調方法時,都可結合上漿、掛糊,並加入一些鹽。因為這類烹調方法的主料被包裹在一層漿糊中,味不得入,所以必須在烹前加鹽。另外有些菜在烹調過程中無法加鹽,如荷葉粉蒸肉等,也必須在蒸前加鹽。燒魚時為使魚肉不碎,也要先用鹽或醬油擦一下。但這種加鹽法用鹽要少,距離烹調時間要短。

  2.烹調中加鹽 這是最主要的加鹽方法,在運用炒、燒、煮、燜、煨、滑等技法烹調時,都要在烹調中加鹽。而後是在菜肴快要成熟時加鹽,減少鹽對菜肴的滲透壓,保持菜肴嫩松,養分不流失。

  3.烹調後加鹽 即加熱完成以後加鹽,以炸為主烹制的菜肴即此類。炸好後撒上花椒鹽等調料。

便減惡味增鮮味。

本身無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參、魚翅等,除必須加入鮮湯外,還應當按照菜肴的具體要求施以相應的調味品。

(2)因菜調味

每種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這種口味是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最後確定的。因此,投放調味品的種類和數量皆不可亂來。特別是對於多味菜看,必須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處地使用主、輔調料。有的菜以酸甜為主,有的以鮮香為主,還有的菜上口甜收口咸,或上口咸收口甜等,這種一菜數味、變化多端的奧妙,皆在於調味技巧。

(3)因時調味

人們的口味往往隨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這也與機體代謝狀況有關。例如在冬季,由於氣候寒冷,因而喜用濃厚肥美的菜肴;炎熱的夏季則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調味

烹調時,在保持地方菜肴風味特點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入制菜。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因人制菜的恰當概括。

(5)調料優質

原料好而調料不佳或調料投放不當,都將影響菜肴風味。優質調料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烹制什麼地方的菜肴,應當用該地的著名調料,這樣才能使菜肴風味足俱。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郫縣的豆瓣醬和漢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鹽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這樣做出來的味道就非常正宗。當然,條件有限的話,也沒必要一定難為自己,還是解饞為先。

烹調過程中的調味,一般可分為三步完成:第一步,加熱前調味;第二步,加熱中調味;第三步,加熱後調味。

加熱前的調味.又叫基礎調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個基本的味,同時減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氣味。具體方法是將原料用調味品;如:鹽、醬油、料酒、糖等調拌均勻,浸漬一下,或者再加上雞蛋、澱粉漿一漿,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後再進行加熱烹調。雞、鴨、魚、肉類菜肴也都要做加熱前的調味,青筍、黃瓜等配料,也常先用鹽腌除水,確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熱中啟蓋和調味的蒸、燉制菜肴,更是要在上籠入鍋前調好味,如蒸雞、蒸肉、蒸魚、燉(隔水)鴨、罐燜肉、罈子肉等,它們的調味方法一般是:將對好的湯汁或攪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於加熱過程中入味。

加熱中的調味,也叫做正式調味或定型調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這一步來定型,所以是決定性調味階段。當原料下鍋以後,在適宜的時機按照菜肴的烹調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鮮的調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須得事先把所需的調味品放在碗中調好,這叫做「預備調味」,也稱為「對汁」,以便烹調時及時加入,不誤火候。

加熱後的調味又叫做輔助調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雖然在第一、二階段中都進行了調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達到應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熱後最後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鹽或辣醬油等,涮品(涮羊肉等)還要蘸上很多的調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燒調汁,燴的烏魚蛋則在出勺時往湯中放些醋,烤的鴨需澆上甜麵醬,熗、拌的冷盤,也需澆以對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這些都是加熱後的調味,對增加菜肴的特定風味必不可少。


1. 切菜的時候左手手指一定要弓起來,不容易受傷

2. 熱鍋涼油不粘鍋

3. 不清楚調味料的用量,寧肯少量多次

調料最好放到湯里,容易融化不結塊且不會出現一口淡一口鹹的情況

想起來再補充

我做大廚n年的爹地告訴我的~

新手知識一

術語篇


下廚前查閱食譜時,總能看到一些約定俗成的「話術」,比如,「油溫六成熱」「收汁至濃稠」等。這些語句到底是什麼意思?本篇力圖在你開始烹飪前,讓你能了解這些術語的基本含義。

水量

圖片

圖片

第二章第 2 節「糖醋排骨」中加水沒過排骨


水量的控制是根據鍋中食物的量來衡量的,有「加少量水」「沒過食材」「加足量水」這樣的表述。加少量水用於易熟的食物,加水是為了保持食物有一定濕度、避免糊鍋,並通過水的熱傳導加速烹飪進程。沒過食材、加足量水則用於燉肉。

火候

圖片

圖片

第二章第 6 節「蘿蔔燉羊肉」中小火慢燉


火候分為「大火」「中火」「小火」,這直接影響烹飪時加熱的進度。大火用於加速湯汁和水沸騰,以及快速爆炒(尤其是青菜,要避免烹飪過久變黃);小火用於長時間慢煮;中火介於兩者之間。判斷大中小火,除了通過刻度調整,還可以直接觀察火焰。大火會蔓延到鍋的邊緣,小火保持在鍋的中央小圈內。

油溫

圖片

圖片

第二章第 11 節「酥炸蘑菇」中初炸蘑菇


油溫多指炸食物時的溫度,一般的說法有五六成熱、七八成熱,分別用於初炸、復炸。初炸用來炸熟,復炸用於讓食物上色且更酥脆。五六成熱時,油溫在 150℃~160℃,食物放到鍋里後會先沉下去幾秒再浮上來;七八成熱時油溫在 180℃~200℃,食物放入不會下沉,復炸幾秒就要儘快取出。


新手往往害怕油炸,怕油從鍋中濺出傷到自己。但其實只有在油直接接觸到水分高的東西的時候才會有濺油的危險,比如油炸青菜(炒青菜也是一個道理),但大部分炸物都是裹漿或裹乾料之後再炸,只要確保麵糊的稠度合適,能完全包裹住食材,基本不會有危險。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超市購買的冷凍類油炸半成品,反而比新鮮的食材更危險,因為在運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解凍後再冷凍的情況,導致食材的表面形成小冰塊,下鍋後,油可能會濺出來,比較危險。

焯水

圖片

圖片


第二章第 11 節「酥炸蘑菇」中焯水逼出蘑菇水分


焯水又稱「飛水」,是食材預處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蔬菜、菌類、豆類和肉類食材都適用於焯水。葉類青菜焯水後會更青翠,苦瓜可以去澀,北豆腐焯水可以去豆腥味,肉類可去血污。蔬菜在沸水中焯水,可達到全熟或斷生的狀態,然後就可以再直接涼拌或是進一步加工。焯水後的食材應過涼水或暫時存放在冰水裡,將加熱過程停止,避免加熱過度。肉類應冷水下鍋慢煮焯水,避免蛋白質凝固。

收汁

圖片

圖片

第二章第 12 節「油燜大蝦」中最後一步的收汁


如何判斷「收汁至濃稠」?燉煮的時候用小火,是為了肉能充分燉至軟爛;收尾時以大火收汁,是為了鎖住味道,並將不必要的水分蒸發掉,讓成色更好。判斷湯汁達到理想狀態的方法是:輕輕擺動炒鍋,湯汁能緊緊地跟著肉流動。也可以時而將鍋離火,讓表面的泡泡消掉,肉眼判斷湯汁濃縮的程度。

腌制

圖片

圖片

第二章第 8 節「宮保雞丁」中抓勻腌制雞丁


腌制是對食材風味的預調理,腌制的調料可根據菜肴口味調整。加料以後要抓勻靜置一段時間,像雞翅、蝦仁這樣容易入味的食材,腌制 5~10 分鐘即可,排骨、雞腿等肉類大概需要腌制半小時,也可在食材上切開小口便於入味。

上勁

圖片

圖片

第二章第 10 節「青菜丸子湯」中給豬肉餡上勁


製作肉餡和肉丸時,都有一個「上勁」的步驟,以求讓食材起黏性,更鮮嫩多汁。操作方法是沿著一個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持續攪拌,攪拌過程中如果肉太干可加少量水,直到肉餡起了黏性、感覺攪拌起來有了阻力即可。

勾水芡

圖片

圖片

第二章第 4 節「麻婆豆腐」中添加芡汁


說到勾水芡,和調水澱粉(芡汁)分不開。水澱粉就是 1 份的澱粉加 3~4 份的水,混合均勻成清糊狀,加入菜中,能為成菜增加稠度。

烘烤

圖片

圖片

第三章第 3 節「烤豬肋排」中給排骨翻面重新刷醬


食物送入烤箱前,要先預熱好烤箱。烤蔬菜和肉類時,盡量都放在錫紙上,減少清理烤盤的麻煩。另要注意錫紙的亞光面用於接觸食物。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什麼值得吃,什麼值得做

馬達

中信出版社

¥40.80 會員免費


慢點切菜別在乎姿勢,別切到手

熱鍋冷油避免水滴進熱油里隨時準備鍋蓋擋油滅火菜泡泡再洗不清楚時間就多煮會,有些菜生吃有問題
有郵箱的話給你發本書。
如果是做給自己吃,怎麼高興怎麼來,只要不把油倒火里就好了,安全第一。什麼姿勢切菜啥的都是浮雲,剛開始都是不熟練的,切出來粗細長短肯定不一樣,沒關係熟能生巧,千萬不要貪圖外觀而傷手。至於調料放多少,好的廚師都是胖子,哈哈,因為都是嘗出來的,新手做菜時調料一次性不要放太多,嘗一下,缺什麼味道再加,次數多了就能按照菜量自己一次放個差不多了。

不知道題主學習烹飪的目的是什麼。

假如不是興起突然,而是準備長期系統地學習烹飪,我提供一條可實施的思路。一、建立以菜品為主線的學習思路二、通過反覆練習固化菜品呈現效果三、定期總結鞏固提高(出差中,先寫一級目錄內容抽時間補充)最重要的是:珍饈還需老饕賞,高山流水覓知音!你需要一個像我這樣具有超強動手能力+毒舌的廚友切磋提高!

首先,在購買材料的時候要記得,做多少買多少,切記不要買多。

其次是做飯過程,菜譜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你可以通過菜譜上的講解做一些比較簡單的菜系,比如清炒,小炒等。讓自己熟悉做菜的一個過程。


調料不要放多 少了可以加 多了就不好辦啦 炒菜的時候注意油溫 千萬別被燙了 我都用袖子裹著右手 切菜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另外不要害怕不知道什麼是適量 做菜沒有誰對誰錯 只要你愛吃你愛的人愛吃就好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