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無論是同學還是表弟表妹,我都喜歡保持一定距離。譬如小時候表妹來我家玩,一開始有點疏遠我,我就一個勁拉著她聊天玩玩具,各種好喫好喝分享。慢慢她和我熟稔了,開始放開玩,和我打鬧,我的眉頭就開始皺起來了。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她拿著芭比娃娃坐在我面前找我嘻笑打鬧,哈哈大笑停不下來,我一臉燥煩,還生氣質問他有什麼好笑的,而且當大人們說太晚了,要離開的時候,我心裡的解脫感至今記憶猶新。

對很多同學也是,走的近了,我心裡就會過分注意他的缺點,自己主動躲避;走的遠了,我就會真心默默細數他的各種優點,想要靠近。以至於到現在沒有一個交心的朋友。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源於何止於何??


或許是因為你對於人際關係有一些你心中的規則,但現實生活中的人並不是按照你心中的規則來行事,因此你感覺到自己的人際關係並不如意。

可以覺察一下自己的規則都有哪些,具體是什麼樣的內容,對於你而言都有哪些意義。清楚了規則的內容以後,你就可以自主決定要繼續堅持哪些規則,要調整修改哪些規則,增加心理上的靈活性。


這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我猜測你可能比較年輕吧。也不能說明你就是和別人有距離感,而是你自己的經驗當中給了你想當多的處世規則,而你對於這些規則的觸動卻又無法維持,所以目前來說,你只是自我意識比較突出一些,同時可能你對於來自其他方面的限制也沒有辦法去掙脫,所以這會加重你自己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就是你所說的看到缺點。


首先看這張圖

這是物理意義上的,但是道理是相同的,精神領域應該也可以這樣劃分。你的情況可以理解為對方遠離時你會希望對方能跟你保持②,一旦對方做到這一點你就會希望對方能退到③。也就是說你的社交距離介於②跟③之間,對方保持不了中間態就很難跟你真正交往

所以我個人建議你可以跟交往對象委婉表達你的想法,互相理解求同存異


這是典型的矛盾型依戀

依戀關係一般有三種:安全型依戀,矛盾型依戀,迴避型依戀

矛盾型依戀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為,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對方離開後,內心想要親密的感覺,會感到焦慮,想要對方回到自己身邊。對方回來後,又感覺想要分離,保持一定的距離才安全。內心非常矛盾。

這種依戀模式的形成,主要由於早年間和母親或其他重要養育客體之間的依戀關係沒太建立好,比如母親給予孩子一定的關注,但同時又比較漠視,可能沒有關注到孩子的真正需要。導致了這種分離焦慮和矛盾型的依戀關係。

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把這種依戀模式代入到自己的人際關係中,疏離的時候想要親密,親密的時候又想要疏離一些,才感到安全。

可以覺察一下自己在關係中的安全感,是否不足,具體有哪些焦慮,比如期待的親密關係長啥樣,是否需要一定的空間,雙方的距離有多遠,自己感覺舒服,以怎樣一種方式去相處,會讓自己舒服。

可以嘗試接納自己這部分不安全感和焦慮,試著放鬆,可以試試正念冥想之類的,去充分感受一下自己內心的想法。


可近可退。我正在嘗試這樣做。畢竟成年人。


不同的關係性質、不同的親密程度,有不同的社交距離,這是普遍現象。太遠了產生吸引力,太近了產生排斥力,這是普通人際關係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對象,探索出彼此都接受的社交距離,交往起來大家都舒服。

沒有能交心的朋友是一種遺憾,所謂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自古如此。能找到彼此契合的好朋友,是一種幸運。在此之前,把普通朋友關係處理好,好朋友可能也就慢慢培養出來了。

最提綱挈領的人際交往祕訣就是人際交往黃金規則:用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