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无论是同学还是表弟表妹,我都喜欢保持一定距离。譬如小时候表妹来我家玩,一开始有点疏远我,我就一个劲拉著她聊天玩玩具,各种好吃好喝分享。慢慢她和我熟稔了,开始放开玩,和我打闹,我的眉头就开始皱起来了。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她拿著芭比娃娃坐在我面前找我嘻笑打闹,哈哈大笑停不下来,我一脸燥烦,还生气质问他有什么好笑的,而且当大人们说太晚了,要离开的时候,我心里的解脱感至今记忆犹新。

对很多同学也是,走的近了,我心里就会过分注意他的缺点,自己主动躲避;走的远了,我就会真心默默细数他的各种优点,想要靠近。以至于到现在没有一个交心的朋友。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源于何止于何??


或许是因为你对于人际关系有一些你心中的规则,但现实生活中的人并不是按照你心中的规则来行事,因此你感觉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不如意。

可以觉察一下自己的规则都有哪些,具体是什么样的内容,对于你而言都有哪些意义。清楚了规则的内容以后,你就可以自主决定要继续坚持哪些规则,要调整修改哪些规则,增加心理上的灵活性。


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我猜测你可能比较年轻吧。也不能说明你就是和别人有距离感,而是你自己的经验当中给了你想当多的处世规则,而你对于这些规则的触动却又无法维持,所以目前来说,你只是自我意识比较突出一些,同时可能你对于来自其他方面的限制也没有办法去挣脱,所以这会加重你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就是你所说的看到缺点。


首先看这张图

这是物理意义上的,但是道理是相同的,精神领域应该也可以这样划分。你的情况可以理解为对方远离时你会希望对方能跟你保持②,一旦对方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希望对方能退到③。也就是说你的社交距离介于②跟③之间,对方保持不了中间态就很难跟你真正交往

所以我个人建议你可以跟交往对象委婉表达你的想法,互相理解求同存异


这是典型的矛盾型依恋

依恋关系一般有三种: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对方离开后,内心想要亲密的感觉,会感到焦虑,想要对方回到自己身边。对方回来后,又感觉想要分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安全。内心非常矛盾。

这种依恋模式的形成,主要由于早年间和母亲或其他重要养育客体之间的依恋关系没太建立好,比如母亲给予孩子一定的关注,但同时又比较漠视,可能没有关注到孩子的真正需要。导致了这种分离焦虑和矛盾型的依恋关系。

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把这种依恋模式代入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中,疏离的时候想要亲密,亲密的时候又想要疏离一些,才感到安全。

可以觉察一下自己在关系中的安全感,是否不足,具体有哪些焦虑,比如期待的亲密关系长啥样,是否需要一定的空间,双方的距离有多远,自己感觉舒服,以怎样一种方式去相处,会让自己舒服。

可以尝试接纳自己这部分不安全感和焦虑,试著放松,可以试试正念冥想之类的,去充分感受一下自己内心的想法。


可近可退。我正在尝试这样做。毕竟成年人。


不同的关系性质、不同的亲密程度,有不同的社交距离,这是普遍现象。太远了产生吸引力,太近了产生排斥力,这是普通人际关系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对象,探索出彼此都接受的社交距离,交往起来大家都舒服。

没有能交心的朋友是一种遗憾,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自古如此。能找到彼此契合的好朋友,是一种幸运。在此之前,把普通朋友关系处理好,好朋友可能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

最提纲挈领的人际交往秘诀就是人际交往黄金规则: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