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高中的時候,我的高中老師便喜歡在課堂上放一些音樂,用來緩解學生們的備考壓力,但是她放得音樂我都覺得過於吵鬧,所以每次她放音樂的時候我都會把耳朵堵上來避免給我帶來煩躁。

其實我認為聽出優越感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如果這種優越感不表現出來的話,不必對此過多抨擊。當然有人把這種優越感表現出來並令你感到不舒服時,你也可以合理地懟回去,畢竟審美是一件主觀的事情。

人與人的精神世界是不一樣的。當某一種音樂粗淺到再也無法給你帶來豐富的意象的時候,或者連愉悅感都沒有,有的只是煩躁,負面的情緒,那麼你不可避免的會對這種音樂產生反感,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音樂是一門藝術,而且在西方,同時它也是一門系統的學科。例如流行音樂的發展,就是從節奏布魯斯到爵士樂再到搖滾,再過渡到今天較為多元化的音樂。

既然要發展,就同其它學科一樣,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論和基礎。也許在聽眾的耳朵中,音樂旋律是一件主觀的事情,但是在音樂的創作者那裡,主觀客觀兼而有之。如果創作者沒有那些樂理以及強大的技術支撐,就算靈感來了,他也跟普通人一樣,什麼都做不了,甚至連簡單的記錄都成問題,更不要提把它變成一首完整的作品了。

所以既然談到技術,那麼在不同的創作者中,掌握的技術水平也不同,那麼最終產生作品的質量也會有所差異。音樂同電影一樣,有好壞之分,如果花錢去電影院觀看一部用手機拍攝的擁有跟電影同樣時長的視頻,但是內容粗製濫造,沒有攝影處理和後期剪輯染色,甚至連基本的構圖都成問題,我想任何人都不會對這個電影有良好的評價,那麼同理,音樂也是一樣。

在那些對自己有著嚴苛標準的音樂創作者和鑒賞者眼中,當然會對一些編曲簡單填詞膚淺的音樂嗤之以鼻,這也是正常現象。因為在他們眼中,有些作者創作出來的產物甚至不能稱之為一部作品,因為那些創作者掌握的技術水平難以保證他們作品的水準。就像你讀到了一篇成年人寫出來小學生水準的作文一樣,你會給出良好的評價嗎?

你不會。

因為你能分辨一篇文章質量的高低,因為你掌握了更多的辭彙量和敘事技巧,所以你理所當然的不會對這篇作品給出過多的讚譽。

我常常在網上見到的一種極為粗淺的論調,就是「人民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人民喜聞樂見不代表它在藝術上成功,藝術尤其有一套自己的專業評價,而那種評價涉及到的專業知識及素養是人民所不能普遍擁有的,一部作品可以從很多方面評價,而廣大群眾評價的依據往往是主觀因素,而主觀因素恰恰是最沒有說服力的。

在中國,有太多的人音樂知識匱乏,歸根結底還是中國對於音樂教育這方面的不足,沒有普及到每一個家庭。

我認為當下的國人需要一些高級的審美,能分辨一些作品的好壞,在這其中,優越感也是一種不錯的驅動力,只要不引起別人的反感,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別人的身上,也是可取的。

當然,這也僅僅是我個人認為,題主不必放在心上。


因為他們本身對音樂知識的儲備不豐富,對音樂的理解傳統而死板,他們會根據自己狹隘淺顯的認知去跟著所謂「潮流」的審美。但是他們本身未必有多麼喜歡這些音樂,他們只是覺得聽這些音樂才有逼格,而沒有意識到自己本身是low逼的事實。


在其他領域找不到優越感,只能在廉價低成本的事情上找自信了吧


因為審美是主觀的,強調的是一種主體感受,這樣的主體感受確實沒有明確的界定,有的人聽京劇,有的人聽歌劇,有的人聽古典樂有的人玩兒搖滾。但為啥非就在音樂上生出優越感呢,可以自詡出一段優越感,客觀的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加不了料,主觀就不一樣了,加了虛偽,很多東西根本沒聽懂,但他可以以為自己聽懂了。當然好的聆聽者不會在優越感里打轉,音樂是可以凈化人心,是更加開放的,接納的。但是這些聽出優越感的人絕對是虛榮的人。自己給自己加戲,里音樂越來越遠


說實話不是我自己太有優越感啊,這還是周圍人襯托的好,周圍一堆人聽著抖音神曲,嘴裡哼著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能沒有優越感嗎?

說句不算題外話的題外話,人和人的審美真的是有差距的,就和人和人的身高一樣,事實存在,你不承認也沒辦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