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faire,第一、二人稱直陳式裡面是fais,第三人稱fait,在語音層面是一樣的。既然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這個/t/、/s/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曾經的法語輔音有發音,現在輔音發音脫落?如果是,能否說在這些方面的範疇化已經不嚴格了,趨向於只在文本層面表示區別的零範疇?


個人認為,沒有任何價值,更多的是一種習慣和情懷。也許有一天法國人想通了,搞個新的正音法,末尾的輔音就沒有了。當然,也許有一天,法國人民腦袋抽筋,覺得詞尾的輔音還是要讀出來,於是就拼寫和發音吻合了。

法語變為中很多結尾的輔音是古法語、拉丁語、古凱爾特語(高盧人是凱爾特人,我不懂古凱爾特語,只能推測,不敢肯定)詞尾的殘留,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歐語的語音殘留。

比如:直陳式二、三人稱單數和三人稱複數和一些古代的語言是很像的。

法語:-s,-t,-ent

梵文:-si,-ti,-anti

赫梯語:-si、-zi、-anzi

同樣是羅曼語族的西班牙語,詞尾的輔音是要發音的。法語可能經過多次劇烈的語音變化,詞尾的輔音都略去不讀了。拼寫通常都是滯後於語音的,"文"不能完全對應"言"的現象實際上很正常。漢語幾千年來經過多次巨大的語音變化,很多形聲字的聲旁完全對不上了。但是我們依然能熟練使用漢字,道理是一樣的,當然,漢字的複雜性導致我們經常認字認半邊。


純粹讀音來說 比如這種情框fait-il profitez-en
那個t在倒裝時,也就是後面接on、il、elle時還是會讀出來。第一組動詞在這樣的倒裝中還要插入一個t。(所以我認為Il aime應該寫作Il aimt。


同學您好,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同時被記錄的還有其間的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隨著人們的使用習慣的發展,記載著歷史文化的語言文字也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著。從古法語到現代法語,變化是巨大的,但其跨越的時間也是漫長的。之所以「法語有些動詞變位各人稱的讀音一致,書寫上還保留有區別」,這是法語發展到今天所逐漸得到的一個結果,是歷史產物。但這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大多數人甚至是所有人都認為沒有必要保留這一書寫形式上的區別,人們的使用習慣也會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書寫形式也會發生變化,於是就會出現符合人們使用習慣的新的歷史產物。

我們的法語品牌是愛法語,希望小夥伴可以關注我們「濟才小語種」!持續要為大家帶來精彩的法語資訊!


這個問題已經有人問過了:

法語變位意義何在? - 語言

比如,為什麼要保留第三人稱複數動詞詞尾不發音的 -ent的形式?反正不發音,而且前面人稱代詞指明了單複數,不需要多餘的重複的信息來說明是複數。有人說為了發音什麼的,顯然邏輯不通。還有人說是區分單複數還是邏輯不通。

按理是完全可以取消這種變位的,很多簡訊什麼的都不寫 -ent 完全不影響閱讀理解。之所以規矩里遲遲不刪,除了保留語言傳統以外,另外的客觀原因如下:

Etre,Avoir,Faire
的第三人稱複數和單數的變位不一樣,而且最後的 -nt是發音的。一個是sont, 一個是 ont, 一個是
font。這幾個都是最常用的詞,無法忽略。如果宣布取消 -ent,比如 ils peuve 這樣的句子,顯然能看懂,能聽懂,但是在法語教學中會產生一種非常不和諧、沒邏輯的感覺。

同樣的例子是 imparfait 的變位,nous vous 加 i。比如 vous envoyiez, 其實可以把y 或 i去掉,但是不去,因為要保持這種邏輯性。

連誦的時候要讀出來

還可以體現法語是一門歷史悠久的(野雞)語言


漢字好多讀音一樣,形旁的存在有何價值

因為facitis和fecit的區別。

法語是由拉丁語演變而來的,也就保留了許多拉丁辭彙的拼寫特徵。比如說Temps源於tempus,實際上當代法語已經不發普斯了,但是還是保留了ps。

文藝復興初期人們曾經誤認為Savoir來源於scire,部分法語使用者甚至把savoir拼寫成scavoir來還原拉丁語的部分特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