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進三甲醫院,都是擠破頭進去的,基本沒有人會辭職。醫生在中國也算是黃金崗位,哪怕早生華髮。

但是兒科真的有人辭職,大醫院小醫院都有。我們醫院一年走了兩,考公務員去了,工資也就低一點點。這就是現實,趨利避害。

兒科,沒有十足的耐心,你每天都會有一種心梗的感覺。


我們來看一下中國百強醫院排名:

上海有五所醫院入選前20名:

中山醫院、瑞金醫院、華山醫院、仁濟醫院、第九人民醫院

這五所醫院中只有瑞金醫院、第九人民醫院有兒科門急診

其中只有瑞金醫院有:兒外科急診

然而,別高興的太早,瑞金醫院的兒外科急診不接收14周歲以下患兒

.

2004年交大醫學院停止招收兒科專業,2012年恢復招收兒科專業。

1999年復旦醫學院停止招收兒科專業,2015年恢復招收兒科專業。

最早的一批兒科畢業生也要2020年才能拿到醫師執照。


我國兒科界一共只有三位院士,全部都在北京兒童醫院。

諸福棠院士早已駕鶴西去,今年仙壽120歲。

96歲的胡亞美院士是我國小兒血液病學科的創始人,2019年胡亞美院士去世了。

全國只剩下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今年100歲的張金哲院士了。


深圳市兒童醫院兒科醫生年離職率高已經成為常態。

該院2011年-2015年就共有36名醫師及139名護士因兒科醫生壓力大、薪酬低等原因辭職。

深圳市2017年發布的《關於發布深圳市事業單位2017年度人才緊缺崗位和特殊崗位目錄》,將兒科醫師納入緊缺崗位人才目錄的同時,進一步降低門檻,將年齡放寬到45歲,其中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資格的兒科醫師放寬到50歲,並將區級、街道醫院的學歷和專業技術條件放寬到全日制本科學歷學位、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加大兒科緊缺人才的引進力度。市衛計委介紹,下一步,將完善緊缺崗位人才政策,爭取對引進符合條件的兒科等緊缺崗位專業人才給予一次性生活補助。

深圳市招聘兒科醫生的年齡上限已經到50歲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放寬到60歲?

學歷只要求本科學歷即可!本科學歷就可以作為人才引進深圳了!

深圳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呢?


記得去年和老蔡去校招會招應屆學生

同學甲:『老師,骨科心血管要人嗎』

我跟老蔡

同學乙:「老師,普外泌尿要人不」

我跟老蔡

同學丙:「老師,口腔、眼科要人不」

同學丁:「老師,你們招那些人?」

老蔡:「婦產、急診、重症、兒科」

同學丁:「待遇怎麼樣?」

我:「學弟啊,我跟你說我們醫院#¥@!%。。。特別是兒科每個月不僅拿的是平均獎,旱澇保收,每月額外給每個兒科醫生2500的特別補助。。。」

我還沒說完老蔡就在那:「哈哈哈。。。」笑了起來

然後學生丁也:「哈哈哈。。。」

笑的我也不好尬吹了,只好跟著:「哈哈哈。。。」


兒科有優勢

兒科是下一個私營化的潛在的點,這段時間公立醫院裡兒科醫生的窘境,將有很大的可能在私營醫院裡得到緩解。

不少私立診所都在嘗試兒科方向便是信號。

不過任何選擇都存在風險,我肯定不能保證一定能成。

兒科有明顯的劣勢

和家長難以溝通,患兒本身又很難描述清楚。

經常一個孩子看病,6、7個人陪同

之前的回答里舉了這方面的例子

阿源老師:為什麼大多數醫學生不願意做兒科醫生??

www.zhihu.com圖標

兒科的病本身還複雜,

同樣是感冒,

成人7天自己好

幼兒就要預防他變成重症

兒科里和家長起矛盾太容易了,

而且不少家長還不會聽你解釋。

所以結論是

兒科必然不會是多數人的首選

但不是人人有得選,有的人是沒得選

並且「千金難買我願意」

也總有人真心喜歡

兒科必然是有人去的,只是人很少

去了兒科真的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

不要寄希望於醫生身份能給你帶來什麼

那是你起碼成為大佬之後的事

平時更多地會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奉獻

「你不就是醫生嗎?問你幾句怎麼了?」


少歸少,還是有的。

雖然在臨床醫學生里選擇兒科是一個很小的比例,

但在數量上依然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數字。

我前段時間接受了一個諮詢,二本雙非,臨兒專業。

目前可以進入一家三甲醫院,

職位一個是兒科科室,一個是去檢驗科當技師。但他是男生,還有掙錢養家的願望。

我直截了當告訴他:選兒科。

原因有三:

一,兒科易挨打的職業特點短時間修正不了,但收入低於其他科室的特點在短期內會迅速改觀。

不是兒科收入提升,而是其他人下降了……

雖然別的科室還是熱門,但兒科門檻還是低,以小博大不還是躺學精髓?

二、人情社會的根本還是資源互換。

普通人最大的資源就是自己,

看病這東西,簡單點就是「看化驗單+開藥」

雖然和做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你會,別人不會,這就是資源,

你不僅會,還有資質,有許可權,這就是壁壘。

這就保證了你擁有與人交往的能力。

這年頭能生一個是中產之家,

生兩個那是小康之家,

這些人有事能求到你,你有事不也就能求到他們。

三、知識變現。

知識變現這個詞很火,很多人把他定義為割韭菜。比如回復3就可以獲得5000字乾貨,點贊就可以獲得成為知乎大v秘訣……

但兒科類專業知識仍然是稀缺的,就業門檻低意味著供給跟不上需求,跟不上需求意味著需求溢出,一部分需求就會溢出到互聯網。

我接受一些醫療類諮詢的時候,常常發現治療是沒問題的,效果也是看得見的,但家屬還是有擔心,擔心是因為大夫只說了句:

葯先吃,不行了再來,下一個!

這一點兒科由甚。學會了在網路上光給家屬解釋病情,就能解決溫飽了。將來做的大一點,進入互聯網醫療也是大有可期的。

靈魂脫離肉體進入虛擬世界,不就避免挨打了?只吃官司不挨打不是每個醫生的夢嘛。


以上建議均是給已經入坑的兒科韭浪們準備的,有別的選擇當然更好。

不過在這一輪強有力的變革之下,大家收入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變得清澈、透明,兒科醫生不用妄自菲薄,畢竟將來的事,還很難說,

一個人的命運,九成取決於歷史的進程,一成取決於自我奮鬥在歷史進程方向上的投影。

國家既然能兌現人人看得起病的承諾,

那政策向全科兒科麻醉傾斜的承諾,也一定會兌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