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自言自語,有時候不出聲,有時候突然會出聲讓周邊的人感覺莫名其妙。平時腦子裡也一直不停地有思考說話的聲音,感覺很累,如何改變?求教了。


題主你好呀,推薦一個我們大大之前寫的文章,關於自言自語做了詳細介紹,相信會對你有所幫助噠~

老自言自語怎麼辦,什麼原因??

www.zhihu.com圖標

原文:

有一天,我和一位室友外出,晚上回來得比較晚,到門口時我們聽到房間里另外一位室友在認真地說話,似乎在講故事,時而發出輕鬆的笑聲。

我們進去後才發現房間里並沒有其他人,她是在跟自己講話,看到我們回來後她馬上就停止了,跟我們打起招呼來。

跟我一起回來的室友嚇壞了,問她怎麼做到的?而我則笑而不語。因為,我也是一位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自言自語的「傻子」。

自言自語在生活中其實非常常見,說話者沒有明確的說話對象,但是卻在用語言進行自我表達。簡單說來就是自己跟自己說話。具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 沒有旁人在場,私底下自己說話

2. 說話時有他人在場時,但是話語並沒有明確接聽對象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我們所說的自言自語是人們可以主動控制開始和停止時間的,而不包括由精神疾病導致的失控的自言自語。

那麼自言自語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問題要到小孩子身上找答案。

小孩子常常會給人一種「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感覺,這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奇妙的自言自語能力:例如小屁孩找到了一個凳子想坐下來,Ta會先自己說一句「寶寶坐」,完了才一屁股坐下。小孩自己幹了件自以為很了不起的事,然後開心得咯咯笑,對自己說:「寶寶棒!」坐在地上玩玩具,突然說一句「茹茹聽電話。」(茹茹是小孩自己的名字)說著自己拿起玩具電話放到了自己耳邊,認真地聽起來。……這時候的語言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而是思維的外在體現和對動作的控制,因為他們還無法做到控制哪些話可以說,哪些可以不說,因此會把內心的想法和思維過程不自覺地通通說出來(Winsler, 2009)。長大後,語言慢慢成了人們溝通的工具,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會在和別人說話時使用語言,而不用於溝通的語言一般只會在心裡操作,不會真的說出來。

但是心理學家發現,雖然成年人可以分辨心裡言語和出聲言語,但自言自語並沒有就此消失,而是依舊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Sánchez-Medina,2009)。

下面我們總結了幾種成年人常見的自言自語類型: 1. 尋找一種儀式感人在獨處時,會容易顯得慵懶散漫,這時候喜歡自言自語的人會用各種充滿儀式感的語言度過獨處的一天:想像自己待在一個大房子里,清晨陽光照到臉上,揉揉眼睛,對自己說一句「起床啦!」這時候你會覺得全身元氣滿滿。坐下來,對著自己做好的一頓早餐,拍手說一句:「開始吃早餐咯!」拿出電腦開始辦公,自我叮囑:「好了,開始工作,不許看手機」,說完把手機關機。……這些充滿儀式感的獨白會使人們看起來很傻,但它通常只在自己一個人時進行,它可以幫助減少獨處時的精神渙散,使個體對當下所做的事情更加專註,並且可以緩解寂寞和孤獨。

2. 自我打氣和發號施令人們在遇到緊張的場合時,常常會通過給自己打氣的方式來鼓勵自己,這時候大聲喊出來遠比在心裡念叨有用得多。許多運動員在賽場上會通過這種方式給自己打氣,例如網球名將莎拉波娃就被稱為賽場上的「高音喇叭」,她在賽場上常常忘我而拚命地叫著,在外人看來近乎有些瘋狂,女子網協也因此下了「賽場上不允許喊叫」的規定。但是她自己明確表示:「有些東西是兒時養成的習慣,很難改變。」她的自我吶喊通常包括自我鼓勵和自我命令,例如「come on」之類的句子。其實這是她極度專註的體現,她已經完全忽略周圍人的眼光,全身心投入到比賽中。雖然她的這些吶喊引發了許多外界的爭議,但確實幫助她提高了當下的專註力,加強了對比賽的控制感。

3. 不自主的情緒宣洩小編有一位朋友,每次看劇總要不由自主地外播她的情緒,例如她會一個人對著屏幕指手畫腳:「嘖嘖嘖,這人也太賤了吧!」「快,殺死這個叛徒。」男孩子們看球賽時自嗨的場景也很常見:

「傳,傳,快傳給他啊!」說完整個人恨不得把腳下的東西往電視上踢。

總之,自言自語可以表達很多種生活中的情緒:憤怒:「Fuck,誰這麼沒素質把垃圾扔我家門口!」嫌棄:「這麼一個破玩意兒,居然這麼貴,誰會買?」自嘲:「我這豬腦袋,怎麼又忘了帶鑰匙。」讚賞:「天哪,太帥了!!!」(花痴臉)

人在激動的時候語言控制能力會減弱,因而自動地將心理感受通過語言表達出來。

實際上,大聲將內心的情緒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可以幫助人們增加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從而有效緩解壓力,使人感到更加輕鬆和自如。

4. 出聲思維法身邊有一些朋友,每次背誦功課,都要捧著書到走廊里念出聲,不念根本背不下去。心理學家做了研究,背誦同樣的材料,大聲讀出來會比默念更能夠集中注意力,也會有更好的記憶效果(Davey, 1983)。

不僅是在背誦的時候出聲思維有很好的效果,日常決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它也可以幫助組織思路:

「究竟是買A還是買B呢?A性價比高,可是B顏值高啊,真糾結……」這時候自言自語還可以起到自我思辨的作用:「可買東西還是要圖個開心呀,買回來如果不喜歡還要它幹嘛呢?既然喜歡B,那就買B吧。」當然很多人會說:「這在心裡想不就行了嗎,幹嘛要說出來?」實際上,當面臨的問題越困難,並且涉及到邏輯關係時,自言自語可以有效提高問題解決的效果(Sánchez-Medina,2009)。例如一些數學家會把自己整個公式推導和算數的過程都「嘟囔」出來,這個過程中語言幫助他們提高了專註力,使思路和邏輯更加清晰,更有助於解決問題。

5.

「假自言自語」

還有一種自言自語,表面上是自己說,其實是要說給別人聽。例如,早高峰的時候騎著自行車在北京擁擠的馬路上,身邊會有各種這樣的聲音:「現在的人走路怎麼都不長眼睛。」「這是要拐彎還是怎麼著啊,真是急死人。」說這些話的人其實是想讓身邊的人注意他們的需要,說白了是想讓別人讓路,但是為了避免直接衝撞又只好自言自語,身邊的人聽到了也會因此注意一下。過集體生活時,周圍難免有很多這樣的自言自語,例如聽見室友在廚房大聲嘟囔著:「誰啊,把廚房弄得怎麼臟也不打掃一下?」他其實就是想讓房間里的某人聽到,好出來打掃一下廚房,而這時候,你當然也可以假裝Ta就是在自言自語。還有一些「假自言自語」可以幫助人們化解尷尬。例如在大街上踩到西瓜皮差點摔了一跤,你可以說:「誰啊?怎麼可以把西瓜皮仍在這呢?」這時候的自言自語會在一種無助的環境中增加自己對環境的控制感,從而減少尷尬和迷茫。

總結起來,自言自語最大的好處在於幫助我們更好地控制自己。我們常說小孩子天真無邪,很大程度上源於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而不用考慮後果。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習慣於壓抑自己的語言表達,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我們分得很清楚,尤其是他人在場時,我們不可能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想法。我作為一個極度喜歡自言自語的人,在自言自語的世界裡找到了無限的樂趣:這種樂趣就好比退化到無需控制語言表達的兒童期,傻傻地跟自己說話,這時候許多情緒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宣洩,很多奇妙的想法也會因為這種隨心所欲油然而生。不妨試著隔一段時間就找一個無人的地方,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可以是隨心所欲地講給自己聽,也可以是有邏輯地解讀腦海里的問題。總之,像個孩子一樣自由地與自己相處。

參考文獻:Winsler, A. (2009). Still talking to ourselves after all these years: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on private speech. Private speech,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erbal self-regulation, 3-41.

Sánchez-Medina, J. A., Alarcón-Rubio, D., Mata-Benítez, M. (2009). Private speech beyond childhood: Testing the developmental hypothesis. Private speech,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erbal self-regulation (Cambridge., pp. 3-41). New York.

Davey, B. (1983). Think aloud: Model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ading, 27(1), 44-47.

【簡單心理Uni】 心理諮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諮詢學習者,提供40+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直播/錄播、音頻/視頻、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目前已有20萬+人參與學習。

更有20+門免費課程等你來開啟喲,課程學習戳 →「http://jdxinli.cn/q199xq」


自言自語,你把你自言自語這個內容形成文字,然後再閱讀一遍,慢慢的就把這個事情就解決了。

想深化就多讀幾遍,然後想一下分析一下,用大腦分析一下自己到底想說什麼,就讀懂了自己內心的需求,這樣呢就是一個提升。


多和別人交流,擴展社交,腦內活動就少了。


腦子裡有說話的聲音的話,是典型的精神病癥狀,可能是幻聽。建議立即去精神科進行檢查,或者找一個精神分析師做一次心理諮詢,如果是精神病性的話,心理諮詢師會提醒你到精神病院去進行檢查。


學英語或者你感興趣的語言,背單詞一樣的,學會了就換別的詞,學會了就改過來了。


自言自語的形成是由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個原因是自控力不足,另一原因是環境壓抑,導致壓力無法排解。

如果長期以往這樣下去的話,就會養成習慣。

試想一下,如果只是偶爾為了排解壓力而產生的行為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長期以往的養成習慣的話,會不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呢?如果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的話,這也不是什麼問題。倘若自己已經意識到不好的話,就會想要改變這種行為。

任何事物只要形成了定式,也就很難改變。難道我們因為難就不改變嗎?難道就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嗎?我想方法還是有的。

第一,倘若你所處的環境很難改變的話,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在適當的場合試著營造一种放松的氛圍呢?

比如,找個人隨便山南海北的聊聊天,也可以干一些自己喜歡的事,還可以到大自然中去領略美麗的風景。

第二,如果你感覺與人溝通困難的話,嘗試關注關係,而不是關注內容

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心對於關係的需求,就如身對於空氣的需要,關係一直是我們溝通的潛在基調,如果我們能識別關係語言,就可以減少在內容上的消耗。

如果說溝通是橋樑,那麼關係則是基柱。

不要擔心說的內容是否會影響與朋友的對話,比起內容本身,對方更在意的是你的感受與想法。

第三,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誘惑又是多種多樣的。在誘惑面前,許多人很難抵制住誘惑也就可以理解的。

那麼我們就這樣任其發展嗎?就這樣被誘惑控制住嗎?不!絕不!那麼我們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呢?當然有!試想那些自律的人 ,他們的好習慣是怎麼 形成的呢?

一靠目標,二靠堅持。

習慣體系的構成,從來不是輕而易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拱一卒,完成一個小目標,就得到一個獎勵,就像打怪升級一樣。

在向著目標前進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是人無完人,堅定下去就會走出自己的路。

最後,讓我們行動起來吧,行動引發思考,思考帶來轉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