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電影節,我身邊正好不少電影迷都在喊著買不到票。

隨便找了一場電影,票價居然是120...略有不解。(求別噴,純粹提問)


讓電影觀影回到它最應該存在的地方去——電影院。這跟聽音樂會去現場也是一個道理,條件允許即可。120,真不貴,因為成本非常高,你嫌貴,還未必能買到呢。

因為在電影節你可以看到平時院線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的電影。

比如一些經典影片,除了北京的電影資料館這樣的藝術影院,也就只有電影節才能在大熒幕上看到了;

再比如一些國內沒有引進、無法引進的影片,在電影節也會看到;

另外,在電影節可以集中觀看一類影片,比如我個人比較喜歡日本電影,本次上影節就可以集中觀看優質日影,今年的北京電影節也是一樣。

對於我個人而言,上述幾點可能是國內電影節的核心吸引力吧。至於其他答案提到的儀式感什麼的,我看得倒是比較淡,除非讓我和明星一塊兒走紅毯……

以上。

看到沙丹先生回答了,剛看過北京電影節的《教父》三部曲,《美國往事》等經典影片的我想說下。

我想這就像人們要去盧浮宮看《蒙娜麗莎》一樣,電影藝術發展了百年,在藝術和商業上都有不少經典作品出現,固然人民可以在電腦和電視的小屏幕上重溫,但是有個機會可以近距離看到《蒙娜麗莎》的真跡(還可能是4K修復高清細膩版),喜歡藝術和美的人怎麼能忍住不去呢?

而且,相信我,當重新看一部像《教父》一樣作為電影教科書的經典時,你不會因為熟悉故事而厭倦,而是會看出之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和感悟。

至於票價嘛,電影節也是有成本的,考慮到正常的市場規律,既然賣120都一票難求,說明價格還是不屬於「過高」的範疇。
1. 電影節上展映的電影大多是尚未在院線上映的電影。換句話說,除了電影節,別的地方看不到。2. 電影節不只是個電影展映會,更是一個平臺。很多電影導演、製片人、演員會出席電影節,所以這是一個和電影產業專業人士接觸的良機。換句話說,很多人去電影節並不是去看電影的,而是去找商機的。萬一跟哪個大導演或者名演員談成了,那可就是上億的合同。那120塊錢可就真的是一本萬利了。
僅從個人的體會說幾點。

在大熒幕上看電影,跟在小小的電腦屏幕上看,絕對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就好比同樣是一塊牛排,在自己家喫和在有燭光有waiter有小提琴的高檔餐廳喫感覺是天壤之別一樣。大熒幕上觀看,影片會更加細膩,在電腦上看不到的細節會逐一呈現在你的眼前,就象在BJIFF看到《愛在》三部曲,三部電影我在電腦上看了無數遍也沒有看到的兩次話筒入鏡的鏡頭,大熒幕一下就看出來了。

去電影節看的電影,一般都是自己很喜歡很愛的影片,尤其是對於我們這種既不在上海也不在北京的影迷來說,去電影節看一場電影,意味著時間金錢精力等等的各種消耗,但是這是值得的--還電影原本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當你在座位上坐定,環顧四周滿滿的觀眾,你會知道這些人跟你一樣愛著這部影片,會有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 類似於這樣的影迷場,觀眾的素質都很高。今年在BJIFF看的5場影片中,全程無一人手機鈴響,接打電話,議論,攝屏,每次放映結束大家會鼓掌致謝,等字幕全部滾動結束才離場,這樣全身心投入不被任何事情幹擾的觀影體驗是種享受。

第一談內容。

電影節不論大小,都是力圖在自己的電影節策展範圍和能力內找到最好的電影給大家看,這一點在大到三大電影節,小到某個地區的賽博朋克電影節都是如此。

好的策展人既能夠找到最新的好片,也能夠在漫漫影史中找到一根線串起一堆好片,最後想辦法放映給觀眾看。這樣的影片普通觀眾不一定能夠找到渠道合法收看,有渠道也不一定會是好的質量。我國國情更是如此,有些電影的刪減版和未刪減版差太多了。

第二談形式。

一羣人花錢在一個黑暗的環境下觀看熒幕上的一段視頻,本就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如果再加上一個限定條件,是一羣特別特別喜歡這種形式的人聚在一起,就太完美了,電影節就是如此。

以上


第一次在知乎提問,居然被理睬了,謝謝樓上各位解答。下次準備自己去看看,或許會有答案。
因為牛逼
因為有很多系列或類型片,老片會集中放映。很多老片很難有機會再在影院安排放映,而且可以經典連看,很難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