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啊。人,是情感的動物,我們的很多決定並不是因為理智判斷,而是情緒導向的。

當人們都在討論這件事的時候,我們的恐慌情緒就會被放大,這種情況被稱為羣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現在互聯網的發達,又促進了這種羣體極化現象的發酵。當我們在各個微信羣、論壇、社區裏和人們交流這件事的時候,我們的恐慌情緒就會在一次次的討論中被放大。討論中,積極參與會比消極聆聽更容易導致態度的轉變或強化。一旦參與者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該觀點的時候,言語的使用會擴大這種影響作用。羣體程遠對別人的觀點重複的越多,他們就越可能在不斷的複述中認同這些觀點。最後,會在網路上變的態度極化。

但我們也不是總聽別人的觀點,仍由其他人來書寫我們的看法,對嗎。

社會心理學又發現,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讓我們人類希望能對自己的觀點和能力做出評價,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比較達成。當我們發現其他人的觀點和自己保持一致時,為了使其他人喜歡我們,我們會將觀點表達的更強烈。

回到題目本身,面對疫情也許我們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覺得離自己挺遠的。但當我們進入羣體中,就是前面我說的互聯網的羣體裏,情緒就會被發酵。本來只是有一些擔心,隨著聊天的進程,會變的更為擔心,恐慌情緒就開始蔓延了。

可能有人覺得,就算心裡恐慌,也不會真的得病,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整天擔心自己是否被傳染上病毒,這種滋味也未必比得病好受多少,情緒問題折磨人類的情況還少嗎?更何況因為這種擔心,人就會做出一些行為來緩解。擔心的情緒越強烈,想緩解這種情緒所做的行為就可能越極端。比如瘋搶口罩,之前日本地震的時候瘋搶鹽,大家也都算親歷歷史者了吧。有些人得了普通的流感,因為擔心自己是新型冠狀病毒,不去就醫,延誤病情;或一些普通的感冒,拚命往醫院跑,檢查下來沒有事還不肯相信,堅決讓醫生對自己反覆檢查,無謂佔用醫療資源。還有地鐵上聽到有人咳嗽,嚇的拚命要求下車;買不到口罩,和購買的商店爭執,許許多多的極端行為就可能產生了。

所以面對疫情,客觀看待它,保持獨立思考能力和清醒的判斷。不要傳播網路上非官方發布的小道消息,包括各種朋友圈見截圖啊、羣聊內容啊等等。保持一個好的心情,準備開心過大年,纔是最好的方式。

人類和各種疫情交戰了幾百年,已經很有經驗了,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吧。

————————————————————————————————————————

公眾號:影心理

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加入影心理讀者羣也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備註:我是讀者)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閑聊,不回答心理問題)


我覺得有時候害怕恐慌比恐慌更可怕。當人收到完全公開透明全面的信息後,再經過理性的分析後,認為是確實的威脅的時候,恐慌是正常的反應,正常的出於自保的需求,滿足自身合理需求的採購物品,全是完全有道理的。所以公開透明情況說明纔是必須的,是否急需採取反應,成熟的人都會判斷的。


我覺得比較可怕的是因為怕大家恐慌而降低疫情傷害,導致大家不夠重視。


控制恐慌情緒

控制疫情

同時控制疫情和控制恐慌情緒

肯定不是1+1=2 這麼簡單

而絕對是1+1&>2

目前以全球範圍來看的公眾恐慌情緒,還真的算不上什麼的,小兒科都算不上的那種......

疫情還是早點過去吧......活著本來就不容易......


嗯!有時候疫情可能並沒有傳的那麼恐怖,以訛傳訛,人們在敘述時不可避免的加大了嚴重性。像之前日本核泄漏,都怕核輻射,在超市級搶鹽搶水的,其實沒啥用。


誰能告訴我"引發恐慌"人們會幹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