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不考虑小说的体量和结构,只考虑对片段的理解。如果用解读现代抒情诗的方式读意识流小说,能不能容易点?


老实说,我不知道现代诗是怎么个读法。对我来说不论是意识流小说还是其他什么古典或者现代小说,并不存在任何特殊的与众不同的阅读方法。

但我理解你此问潜在的指向。问题并不出在如何阅读,而是关于如何理解,说的更具体些是如何理解/定义「小说」。

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叙事解离。通俗说,就是现代小说几乎完全放弃了像古典小说那样去讲一个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故事。因为情节是一种「有」,一种被明确的、规划的产物。故事的源流自古希腊神话到古典传统小说,被书写的命运总是属于「某些」特定的人物,编织情节的底层逻辑是「反常」,不论他们是英雄式的还是反英雄式的,有时候可能同是两者。然而,小说的深意在于去讲述一种「人类意识」的深层迷惑,而不是「某些人」的,当小说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伴随著工业文明的繁荣和创伤进入更为迅速/机械/冰冷的「现当代」,(现代)人群的创伤面,从个人对于外部世界法则的探究,对于命运的「天问」,转向个人对于自身身份和内在感受的自审及迷惑。「创伤感」取代了往昔「(命运)悲剧性」的书写。而创伤感,往往是模糊而不确定的,是转瞬即逝的,是日常化和琐碎的。(举例来说,就像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或者《密阳》,究竟是谁酿成的悲剧?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但肇事者同样是受害者,或者反之亦然。这就像我们的日常经验,好像谁站在谁的立场,都没什么大错,都可以理解,但伤害却还是不可避免、无法挽回的发生了。譬如,试问当你感到极端孤独、痛苦、迷惑的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又是什么造成了「立场」和身份的割裂呢?)在今天,在现代社会,一个现代人已经不需要真的流落荒岛或者经历与海上巨鲸的对峙,才会感到绝望的孤独或自我渺小的无助。

因此,当故事的套路不足以满足一种特定的表达需要,或表达不再需要故事的离奇与激情,自然就会出现更多千姿百态的叙事织体(结构形态)。套用顾彬骂中国小说(家)的话,在这个只要瞄一眼新闻,离奇惊悚的奇情事件就比比皆是的年代,我们还需要编故事做什么呢?我们需要的是深邃的思考,去试图讲述「人类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于意识流小说,只是现代小说一个较早的、比较被国内读者熟悉和运用的流派指称。

但对我而言,流派这个概念是(可以)不存在的。因为,当你深入到任何一本杰出的被归入古典/传统范畴的文学作品,都会遭遇如读现代小说一样的问题。即便有一个大的故事框架在那里摆著,但文本中却到处充满了脱离甚至违背情节的迂回和意象。莎士比亚、康拉德或者亨利詹姆斯,福楼拜、歌德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还有我心爱的易卜生。在他们笔下,人物永远显示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碎片化,自我存在永久不可愈合的深刻矛盾,在故事的弧光中不断分裂变形。谁能真正明了哈姆雷特最深刻的痛苦,浮士德在逃避和挣扎的究竟是什么?包法利夫人真如我们通常看到的主题概括那样肤浅而罪有应得吗?她究竟何罪之有?

小说之美首先而且必然是细节之美--我一再强调「字里行间」的重大意义从来不在于所谓的「行文优美」,而在于任何一种处境当中,那种一击便准却意味深长的「捕捉」方式。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追忆似水流年还是安娜卡列尼娜都完成得同样出色。而这才是小说的生命之源和魅力所在。至于情节如何,就如我对通俗歌曲的「歌词」:没有无伤大雅,有或锦上添花。

重要的是,你必须时刻清晰地意识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任何一样艺术作品(而不止文学或小说),创作的根本动机乃是为了表达--无法直诉的心声,或是无法概述的情致。想一想晚年的达芬奇或者贝多芬。晦涩,从来不是文学或小说的专利,但归根结底,艺术的杰作无一不是智慧的凝思。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企图逃脱历史巨大冰冷的车轮的碾压,告诉这个世界的后继者--我们曾经这样活著。矛盾、疼痛、挣扎、治愈……小说从根本上说,就是个人与他者(无论是其他的个人或是整个世界)摩擦撞击后的遗迹。

因此,当你感到无法理解,那并不是你无法理解这一种或那一种文本(形式),而极可能是你尚无法摆脱现实的局限、自身的固有认知去尽力想像其他的人生境况,自然就更无从看清那些如潜流般蜿蜒、暗涌迭起的人心沟回。

人类最深沉的智慧就像斯芬克斯的谜题,所幸你不是俄狄浦斯,因此有足够长的时间,慢慢看,不著急。

最后,泻药。

Ps 其实就个人经验,我不是太建议把意识流小说特别是最有名的那几本作为少年时代的初读物。即便是作家,如果一定要读乔伊斯那读都柏林人比尤利西斯好,读伍尔夫,那奥兰多比达洛维夫人要好。普鲁斯特我记得两三年前有一本逝水年华的浓缩本是不是周克希的我有点记不得了。

至于不建议在青少年时代去读的理由不是因为会看不懂或者理解错误之类,而是意识流小说的发生实际上伴随著整个西方特别是欧洲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裂变。即古典的(封建)传统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末期。西方世界对意识流小说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与之密切相关。因此,如果中国读者不能理解西方人文精神在横跨这两个时代的过程中究竟经历了怎样一种阵痛,就很难去欣赏和理解那种美。说的简单点,就是要读意识流小说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学经验和直觉,还需要对整个欧洲的人文(艺术)精神、基本哲学理论、包括生活方式和情态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否则随便你从什么角度读,都是白读。(非常简单一个测试,如果看不懂本雅明就不要去读意识流的那两部砖头。)

这就好比威斯康蒂的《豹》(电影),你要不了解威斯康帝生活的那个背景,他个人的经历都不知道他3个多小时到底在拍啥。。。

一样是差不多年代,托马斯曼或者卡夫卡,甚至艾略特或者波特莱尔的诗也不好读,在这个年纪基本上也不可能读明白,但阅读的门槛要求还不至于这么高。

更坏的是,不是我有偏见,但选择读意识流小说往往带有一种不自觉的虚荣心需求。否则为什么不是浮士德博士魔山,为什么不是城堡和审判?为什么不是恶之花或者荒原?从根本上他们都面向同一个时代同一种「人间」在发声。

虚荣或者自我标识的萌发在青少年时代虽然不可避免,不过想要在这方面拥有真正的、更卓越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早晚也要阉割掉。当然如果是为了学习写作,任何时候,我第一推荐的永远是福楼拜和托尔斯泰。什么叫会写,什么叫笔力深厚、笔触准确,就读这两个人,仔细读,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的读,别觉得那种细腻的描写过于传统老旧,别觉得情节段落大意你早都知道了。能学到2成,基本上进个中国作协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两个是不同的范畴。

现代抒情诗必然是多个意象构成或朦胧或晦涩的意境,因此分析的重点就落在意象上。而意识流小说是西方舶来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影响的体现,如王蒙的那六篇集束手榴弹则是典型代表。繁复的心理刻画、深刻的内心剖白,实际上和中国现代抒情诗所强调的内在品格是相冲突的,过于直白反而少了文学韵味。

因此,分析现代抒情诗远远比分析意识流小说要困难的多。因此,二者之间方法的融会贯通还需自己思量。


不能 意识流和诗没有必然的联系


推荐先看《尤利西斯》的最后一章。你会突然对这本书产生好感。


谢邀。看你心情啦,我觉得你可以用你喜欢的任何方式解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能。

意识流主要体现在象征主义文学这一领域。

诗歌化则是达到加强象征意义的一种手段,很多意识流作家都运用到了这种手法,运用大量的意象比喻或长短句交错突出语言的音乐性。

有很多意识流的作品可以说是不分行的诗歌。

人的意识是不停流动的,所以没有规律可循,意识只能在一种东西上短暂停留,任何一种事物都可能因为另一种事物而产生变化,任何一种突然出现的感受都可能调动另一种感受,释放一连串的化学反应。

你进入并且理解一个片段的时候,可以将其分为变化前和变化后,当然,虽然这样方便理解,但是我不太建议你使用这种方法,容易丧失阅读的快感。

意识流作品读不懂怎么办?

福克纳的妻子曾经告福克纳那她读不懂《尤利西斯》。

福克纳给她的答案是:「再读一遍。」

「如果第二遍还是读不懂呢?」妻子问。

「那就再读一遍,到读懂了为止。」

如果你是才开始接触意识流的作品的话,我不建议你一开始读尤利西斯这种作品。

如果你是以写作为目的话,读意识流作品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你完全不会畏惧心理描写。

以上


西方文论的很多观点(如象征主义,直觉主义,存在主义等)都是对诗或诗性进行论述,意识流也是其中一种。

您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观点带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