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談談我想到的。

這個問題也有問題,因為沒有統計數據說明「很多」這個程度到底有多少。

但是我覺得這個現象是存在的。那麼就這個現象而言,在其它國家都也是存在不同民族或者種族之間的歧視的,比如現在美國的一些地方仍然歧視黑人。

民族文化的不同和文化中心觀的不同而言,這些歧視的存在是很正常的。

目前的中國人的許多民族觀念是和中古時期的民族觀念、近代以來的民族觀念有很大關係的。

清時有很多士人是不能接受滿族人統治漢人的,所以一直就有反清復明的口號。

近代以後的中國人的民族國家觀念由於受到國外民族國家觀念的影響,變化很大。

20世紀初,西方「一民族一國家」的民族理論在中國傳播,加之中國正處於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大大激活了中國傳統的「夷夏之辨」的民族觀念,種族建國論和中國傳統民族身份認同變得複雜起來。其中關鍵問題是「何謂中國人」,「滿族是否是中國民族」,是「合滿建國」還是「排滿建國」。

當時的革命派創立論證了「滿族異族論」,滿族並非黃帝子孫,所以應排斥在「中國人」以外,「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孰為中國人?漢人種是也」

革命派「驅除韃虜,建立民國」的排滿口號,運用民族矛盾的策略取得了革命的社會動員效果,可以看出當時社會排滿的民族主義情緒。

梁啟超一開始也是認定「一民族建一國家」的理論的,但是1903年遊歷歐洲以後,覺得在國家面臨被侵略危險的時候,中國的整體安全是壓倒一切的。所以他將伯倫知理的國家學說介紹到了中國,提出大民族主義學說。「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個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人類,以高掌遠於五大陸之上」。

迫於當時的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中國民族和帝國主義的矛盾,革命派在奪權轉化為執政黨以後,為了統一國家力量,提出了「五族共和」的觀念。使中國人認同由傳統的種族認同、文化認同實現了向政治認同的過渡,為新的民族國家的建立確立了民族認同的新基礎。

綜上所述,整體來說,我們的民族觀念是受政治主導的,並非自然發展的,所以儘管政治上這麼說(比如我們的多民族的國家多麼和諧),但是實際的民族交流和溝通完全可能達不到相互了解的程度,以致有很多誤解。甚至出於對中古和近代民族觀念的遺留,一些人仍然認為少數民族並非華夏子孫,他們是蠻族而已,但是這樣的觀念已經被歷史所淘汰,並非主流。

我上述說的也比較簡單,你可以看一些民族國家的論文或者書。

答案參考文獻:許小青《辛亥革命與近代民族國家認同》


想一想吧,年輕人,那中華民國的法統何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統何來?

如果大清對中國而言是外來異族政權,就是西方分裂勢力的言論嗎!

西方分裂分子,一直就在宣傳【大清對中國而言是外來異族政權】

大清國正是因為他是中國的法統政權,滿族是華夏文明的一員,所以中華民國可以法統的繼承了大清國的全部疆域,包括西藏。新疆與蒙古地區。

在大清國對西藏、新疆與蒙古地區是實行了不同於內地地區的管理方式,但是西藏、新疆、蒙古地區,與內地地區完全是屬於大清國的一部分。

蒙元真正是中國的法統政權,蒙古族是華夏文明的一員。

蒙元與南宋、大金、西夏、大理國之間的戰爭,是華夏文明不同地方政權之間的戰爭。

蒙元取得內戰勝利後,統一了華夏文明,自然就是就成了華夏文明的法統。

同樣,蒙元也是中國的法統政權,蒙古族是華夏文明的一員,所以大明朝可以說法統的繼承了蒙元的部分疆域。

===========================================================

爵士貓回復土豆燒牛肉貼木兒 (作者)1 小時前

所以西方思想成功的瓦解啦華夏民族,知乎上面對待蒙元滿清五胡問題,幾乎都是瘋人瘋語,沒有基本的理性了。

沒有【大天下觀】,何來華夏民族!

土豆燒牛肉貼木兒 (作者) 回復爵士貓1 小時前

這段歷史,不能純粹從中原漢族角度來看,很多時候得從蒙古滿洲的角度來看,可以更加理解

贊查看對話回復踩舉報

爵士貓回復土豆燒牛肉貼木兒 (作者)2 分鐘前

對呀,很可怕呀。

剛才還有人修改問題【宋、明分別被元與清征服,是事實真相嗎?】,有的人真的認同宋、明分別被元與清征服了,以為這就是真相。

很可怕,很可怕!

那中華民國的法統何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統何來?

這就是西方顛覆分裂思想,在中國大陸青年人中種了惡果呀!

=================================================================

ww zh (作者) 回復爵士貓14 小時前

本質上,中國是一種文明形態,而不僅僅是一個國家。

如果中國放棄了傳統的天下觀,這意味著實際上中國不再作為一個文明形態存在,中國就與奧斯曼帝國一樣沒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繼續下去的話,定義中國的民族、領土等等的法理來源全部來自西方國家,這就是西方文明對中國的消解。

1查看對話回復踩舉報

爵士貓回復ww zh (作者)4 分鐘前

先生的觀點十分重要與關鍵。中國或者說華夏,5000年來首先是一種文明形態,這種文明形態與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是平等而獨立的文明。

其次,中國文明或華夏文明,是有華夏文明的核心思想體系的,這體系的核心就是周文王--孔子老子--孟子董子--華嚴天台禪宗思想--宋明理學--陽明心學這個脈絡傳遞下來的,等同於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歐洲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奧古斯丁--笛卡爾--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海德格爾的思想傳承。

第三,在21世紀,華夏文明或中國文明,面對新的全球的基督教思想體系的挑戰,伊斯蘭教思想體系的挑戰,華夏文明必然有一個解構與重構的漫長過程,這其中印度教的思想本就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漢地佛教的重要來源。華夏文明的解構與重構的漫長過程,不能只是吸取基督教思想,還必須吸收伊斯蘭教思想,印度教的思想。

第四,華夏的文明範疇自然包含東亞大陸的中國,韓國,越南,日本,蒙古。華夏的文明範疇已輻射全球。作為華夏文明主要載體的中國大陸地區,今後的文明體系的內容,肯定不是英美為代表的歐洲模式,也不是阿拉伯伊斯蘭的模式,也不是印度次大陸的模式,也不是東南亞的模式。所以,基督教的思想體系的屬於,理性,真理,公平,正義,國家,民族,幸福,在新的華夏文明體系中有不同於英美體系的解讀,這是必然與肯定的。

贊查看對話刪除

爵士貓回復ww zh (作者)1 分鐘前

現在英美的思想體系,思想概念,已成為中國大陸地區的有基本知識的人群的普遍認同的理念。比如民族,國家,民族主義的概念,都被大陸知識分子認為天然、合理、正確的思想概念。

絕大多數人中國知識分子,用【民族,國家,民族主義的觀點】解讀中國文明華夏文明歷史,自然就看到了【在五胡亂中華的思想背景下,而解讀的大量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悲劇】,看到了【在蒙元政權滅漢族蒙古人是侵略者思想背景下,而解讀的大量蒙元明朝的歷史悲劇】,看到了【在滿清政權血腥屠殺滅漢族思想背景下,而解讀的清朝歷史的大量悲劇】,並且等同【二戰時期日本侵略中國歷史】的事實。

【民族,國家,民族主義的觀點】完全瓦解與顛覆了華夏文明思想體系,讓21世紀的中國人不認同華夏文明的核心思想--大天下觀。

===============================================================

中國幾千年來無國名

1901年,梁啟超才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生活在東亞大地上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華夏族群,居然沒有國名。,直到20世紀初,中國人才開始用民族國家的視角來審視傳統王朝。民族國家所攜帶的「國名」、「國旗」、「國徽」等象徵物對於中國這一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傳統王朝是何等陌生。同一時期,章太炎也寫了《中華民國解》一文,開始討論用民族國家的標準來建構革命新政體。

古代中國與近代民族國家所界定的幾大構成因素存在巨大差別,

其一,從夏商周上古時期開始,中國國家的形成過程就是實體國家制度與族群的形成過程。所謂國家制度的核心就是禮制,禮樂文化。禮制是用來安排納入政治過程中不同族群、區域的權利義務關係的制度創造。

其二,中國的族群關係,認同的基礎具有三大特徵:一是道德本位。「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為有德者居之」。《尚書》「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是對這種道德性政治的最簡潔概括。這種觀念對中國國家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正因為這種道德第一的政治意識形態,使得中國的周邊族群建立了進入中原的文化通道,也使中原文化向周邊地區輻射具有了穿透力;

第二,文化正當性而非血緣正當性。認同華夏民族,從來不是建立在血緣身份的基礎上的,漢與非漢,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漢文化的認同之上。《周禮?王制》說:「中國蠻夷戎狄五方之民,嗜欲不同,通其欲,達其志。」中原地區與周邊人民,是這一政治、文化共同體中的五方之民,沒有鴻溝和界限。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各族群的交流與融合正是一大特色,不了解這一特色,就不能理解中國;

第三,天下共主,因俗而治。在這樣一個多元族群共處的古代中國,最偉大的是創造了上古國家與治理體系。其中王畿地區的制度與周邊諸侯畿服的權利義務體系,是以「禮制」為核心建立起來的。這一創製使華夏多元族群擺脫了血緣部族互相仇殺、爭奪的野蠻時代,進入以「禮樂文明」為特徵的文明時代。這一點,在歐洲民族國家國際體系建立之前是不能想像的,也是現代民族國家的國際關係理念很難理解的。

總的來說,就中國而言,其範圍是一個逐漸變動的概念。在東亞這塊土地上生存的各種部族,逐漸融入中原文化的過程。

周代的地理方位里有大九州和小九州的概念,小九州基本上屬於東亞地區的地理區劃。大大小小成千上萬的族群經過長期融合兼并,到清代也只有幾個較大的族群而已。

當然中間也有族群離開了東亞大陸,比如北匈奴人,基本上遷往東歐。蒙古地區的游牧民族一直處於變動之中,直到清代,中國的北方邊界基本固定。

清朝採用與蒙古人通婚的方式,將蒙古穩定地變成中國的北方長城。對於西藏,則尊崇其宗教,將藏傳佛教當作國教,設立駐藏大臣和理藩院,將西藏、蒙古、新疆區域穩定下來。

從大的方面來看,中國古代的政權,大約有一半以上由少數民族所建立。所以,中國的概念歷來並不與某一特定的族群為界限。而且,歷史上許多開放繁盛的朝代,也都與周邊民族有關。所以,儘管在王朝末期由於尖銳的社會矛盾而產生種族排斥思想,都離不開民族問題只是內部管理之表徵而非本質的框架,古今概莫能外。

今天來看待東西方社會的不同時,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乃是差別與影響最為重大的分界線。

在西方近代世界興起的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本質上被視為一種「特殊的人造物」:「這些人造物之所以在18世紀末被創造出來,其實是從種種各自獨立的歷史力量複雜的『交匯』過程中自發地萃取提煉出來的一個結果。一旦被創造出來,他們就會變得『模式化』,在深淺不一的自覺狀態下,它們可以被移植到形形色色的社會領域,可以吸納同樣形形色色的各種政治和意識形態組合,也可以被這些力量吸收」(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

以這樣一種近代創造的民族觀念來研究中國幾千年多元一體的傳統社會,強調不同族群在統一王朝中的「民族性」,甚至解構何以統一中國的形成過程,不但會遮蔽中國甚至東方社會悠久的歷史特性,更會使我們對中國古代的多元族群共同體的認識產生嚴重扭曲。這種削足適履的歷史認識,可以造成中國社會的種族之間的認知大分裂,是會徹底瓦解5000年的中國的觀念的,是會有一次產生中國土地上的民眾種群之間大仇殺的!

蒙元滿清只是強化了5000年的中國大天下觀。

21世紀的民族主義思想,可能是真正的瓦解在中國土地上生活的人群,對於大天下觀認知的時候吧。也許這就是因緣到了吧。

民族主義是讓中國5000年以來,東亞大陸的民眾的【大天下觀】徹底瓦解、丟棄的關鍵。其結果,就很可怕了。當年文天祥,堅持的就是在【大天下觀】的原則下,作為個人如何選擇新的天下君主的問題,而不是民族主義的問題。同樣康熙雍正也正是在【大天下觀】的原則下,樹立與澄清了滿清政權的合理性,穩定了東亞大陸,而是中國有了康乾盛世。

而近幾十年,我們又經歷著新的中國學處處以現代眼光來打量傳統中國、以為近代概念詮釋古代中國從而取消中國古代獨特性的過山車的顛沛之中。

這種歷史觀,無視中國多元族群國家悠久的發展歷程,以民族國家的眼光切斷中國史中的文化紐帶,其本質上是一種反歷史的歷史觀。

中國古代文獻中並沒有「民族」一詞,它是近代翻譯外來事物的外來詞。中國傳統中使用的辭彙是「族類」、「種類」等辭彙,而這種族類觀是建立在傳統「天下觀」的基礎上的,以道德為準則的天下觀並不將族群當作治理的界限。

走出現代民族主義與民族觀,從中國古代族群關係的實際出發來研究中國文化,這也正是雍正皇帝所說的「非尋常之類聚群分,鄉曲疆域之私衷淺見所可妄為同異者也」


要說滿族蒙族融入漢族,應該要從清宣統帝退位開始算。滿蒙入住中原所造成的文化社會的倒退遠遠比其帶來的進步要多的多。

還不是大漢不爭氣,要是最後一個王朝是明朝,國土還一千一百萬平方公里。

那確實不用掏出這麼麻煩的民族理論。

不就是因為最後王朝是滿清嘛。然後革命黨不想流血打仗又想全盤接手滿洲土地。

那隻能用中華民族來代替大漢民族主義了。

你可以換個思路,假設孫中山等革命黨不答應,要建立純漢人的國家,權當袁世凱同意這種想法。那麼蒙古,西藏就需要繼續武力統治了。

然後清皇室回東北,再依託張作霖建立個外東北政權(哪怕滿清覆滅,張作霖見到溥儀都是主動下跪的,張勳是張作霖親家)

這樣算下來,不考慮境外勢力影響,至少需要跟蒙古西藏東北開戰。而當時境外又有沙俄,日本虎視眈眈。

如果袁世凱不同意呢?那是不是革命黨內部,袁世凱孫中山再先打一仗。


殖民者對印第安人的屠殺不叫多民族融合,不同的州不同種族的人結盟為聯邦才是。蒙滿人殺漢族男人日漢族女人不叫多民族融合,土地改革,解放農奴才是。

因為雙標。

我漢族秦漢隋唐宋明就是融合,滿蒙就是侵略屠殺。

我漢融合別人可以,別人只能被融合,否則就不高興


我覺得有部分人不待見元朝純屬被清朝影響到的,不待見清朝又是因為清末那段積貧積弱,喪權辱國的歷史。。要真是清末戰功赫赫,虐殺列強,你看今日還有幾人會罵大清?
題主首先你要理解客觀事實和主觀意願並沒有確定的因果聯繫

按某些人的觀點,王某xx了馬某 ,王某就是馬某dian了。


說是多民族融合就是一份麵粉一份白糖一份奶油了?

事實怎麼樣自己有眼就能看到好吧,明明是蛋糕上一顆櫻桃,櫻桃就算是一大把,那也是蛋糕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