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所有一切終會竟歸虛無,那為什麼我們還要擁有?


你永遠不可能真正擁有什麼 你只是在「借」

除了你的靈魂以外的所有東西,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向世界和大自然「借」來的。

這裡的所有物質與存在都已經在誕生又歸於虛無的輪迴之中循環無限次了。(包括你自己的身體)但它們永生不滅。

所以我們何曾「擁有」過任何東西呢?

我們只是向自然「借」來這副肉身以能夠體悟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存在的。

這宇宙之中並無「擁有」或者「失去」這種定義

唯有經歷和感悟 朋友

這段旅程的所有瑣碎都會在你的靈魂里留下印記

終有一天,我們都必須要將這副肉身歸還給大自然。

而每個人在這裡經歷與體悟的不同人生

才是熠熠生輝的寶藏。

祝好


既然來的時候空著手,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了,那麼註定,我們走這一遭就是為了感受過程。在不斷失去的同時,只有「」感受」屬於你,任是誰都奪不走。

感受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的四季更替,也感受高歌一曲掩明鏡,昨日少年今白頭的人事代謝;

感受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高光時刻,也感受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的悵然若失;

體驗過鳳歌笑孔丘的張狂,就會有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的自嘲;

有過身後有餘忘縮手的貪婪,方能體會酺糟啜醨皆可以醉,草木蔬果皆可以飽的道理;

知道此生此夜不常好,明年明月何處看的無常,才能體會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

而最艱難的,是對死亡的理解。互聯網時代把死亡變成了一串抽象的數字,比如每天都在變化的疫情報告。只有當親人和朝夕相處的寵物離開時,才能真正觸動到人,引發對死亡的思考。中國人說未知生焉知死,所以我們一般是很避諱這個問題的。我更欣賞西方哲人的說法——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死亡。人是唯一一種永遠活在死的陰影下的動物,即便是在安逸的時刻,其實我們也沮喪的感知到,腳下的根基宛如沼澤。既然這樣,就不要迴避對它的感受,越是令人恐懼的東西,便越是凝視它,或與之和解,或被它吞噬。那個時候就可以說,我愛過恨過哭過笑過,這就夠了。再多要就是貪心,為什麼再多要就是貪心?這卻是不能問的,就像「世界為什麼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也是不能問的問題。人生是苦的,與錢多錢少,上班遇上早高峰,被領導刁難…都無關,人之苦,莫過於以非金石之質,而欲與草木爭榮,莫過於一個必朽的身體,卻要生出僭越之心,想要和神一樣。

世界只有一個,但有哲學的,科學的,宗教的,藝術的版本,看怎麼讀。我選藝術版的,面對作品,最重要的是感受,而不是買來鎖在卧室里才是「擁有」。何況有些東西,任你多少錢都買不到,就像我們的生命,只不過是暫時交到我們手中代為保管,硬要據為己有,那是不對的,叫作「妄念」。

我以前不懂盆景,覺得那是老人家喜歡的玩意,是對自然的扭曲。讀了杜詩「鑿破蒼苔地,偷它一片天」,才明白自己無知,盆景是微縮的宇宙,方寸之間,有山有樹,阡陌交通屋舍儼然,猶如從上帝那裡偷來全景視角,俯瞰人間。

最好的東西都是求不來的,要麼偷,偷它一片天,偷得浮生半日閑,要麼借,每一個生命,都是從永恆中借來的吉光片羽,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幸虧,還回去之前,我們已經把愛和希望播撒出去了。


諸法實相是。不是一切終會竟歸虛無,而是當下即是虛無。你從來未曾擁有過,也從來未曾失去過。

若悟此理,即好好活在當下。困來即睡,餓來即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常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無有一事在心頭,瀟洒快活無比是也。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赤壁賦》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迹 但我已飛過

請你認真的活過,再赴死

到那時,才會明白生活的意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