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成像的顏色等,除了鏡頭,不同機型還有什麼區別?


有區別

提一個以上網友沒有說到的

膠片畢竟是用柔性材料做成的,所以在拍攝時可能因為膠片不平整,導致圖像模糊。這一問題在更大畫幅的膠片機上更常見。

好一點的相機,在膠片平整度上功夫下的更足,哈蘇的A系列後背,祿來雙反的壓片結構,都是很好的例子。


對焦方式(裂項,黃斑,微菱,自動,估焦)

取景方式(旁軸,單反,估焦)

過片方式(單撥,雙撥,自動,紅窗)

快門速度(最高快門速度,b門,t門,延時自拍,快門檔位的細分程度)

畫幅(645,66,67,68,69,612,617,135,半格,135寬幅)

快門形式(幕簾,鏡間,氣動)

是否可以引閃

是否可以測光

是否支持ttl


單論這個暗盒,其實沒多大區別……鏡頭群對它們來說才是最大的區別……機械性能方面么……夠用就行


說白了就是性能的區別,膠片機之間性能差距也很大


拿手機比喻吧,所有的手機都用安卓系統,本質上所有的手機,只要能安裝安卓軟體,都可以擁有相同的功能,為啥還有這麼多品牌不同款的手機?

具體功能可以拿來區分這些手機,比如說攝像頭,電池,屏幕,cpu,內存和儲存空間大小,但是這些具體的配置又不影響你本身是個安卓機,可以跑安卓軟體。

膠片機也類似,雖然都用膠捲,但是操控起來不一樣,對焦,過片,鏡頭,手感,外觀,這些給膠片相機帶來差異化,比如傻瓜機只需要拍就行,無法調任何參數,老爺機連測光都沒,需要手動設置光圈快門。取景可以是單反,雙反或者是旁軸。對焦可以是手動的自動的,可以是黃斑,裂像甚至是估焦。單反相機可以換鏡頭,每個相機品牌的鏡頭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是本質上都不影響膠片機本質是一個能用膠捲的暗盒,至於選哪個牌子的膠片機就要看具體需求和愛好了。


膠片攝影是個很好玩的東西,膠片決定風格和色彩,鏡頭決定畫質天花板,機身決定使用感受

既然拋開鏡頭和膠片不說了,機身決定的絕大多數都是使用感受。

旁軸便捷,小巧好看,但是黃斑易損,不清晰,微距勸退。

機械單反專業不失復古,手感紮實,但是全機械使用還是相對繁瑣,調參數可能錯過好鏡頭。

電子單反自動化高,易用,但是電子機的設計壽命差不多都到了。有的用乾電池的機器不知道電池什麼時候沒電,沒電的電子機就是板磚(因為暫時換不了電池,我的x700快門卡住一個半禮拜了)

雙反取景蜜汁好看,快門聲音小,但是一般比較重,而且微距勸退

傻瓜機全自動,小巧,開閃光燈的風格鮮明,但是一般比較丑,專業感差。

除了類別差異還有性能差異

比如eos3的眼控對焦,最高快門速度的不同,ISO盤,速度盤,快門補償盤的設計,能否光圈預覽等等


除了膠捲和和鏡頭,基本沒有區別,只不過有些老相機的快門速度受限,可能會影響創作。


沒區別的


主要還是使用體驗上不一樣,旁軸雙反單反,就跟手機功能機時代的直板滑蓋全鍵盤一樣,不同的機身不同的體驗。


膠捲不能叫感光元件。應該叫感光材料。


謝邀

用過兩款膠單,Canon AE1和Canon EOS kiss2,可以說是兩個時代的產物

膠片機也分為自動和手動,類似於佳能EOS kiss系列自動功能已經非常近似現在的數碼單反相機了。自動過片、自動測光、自動對焦多種模式。

早期一點的相機,可能就是純手動的。

簡而言之,相機對出片影響不大,看個人操作習慣


純手動跟有電子設備的 快門速度


理論上膠片機身不影響畫質(除了康泰時rts等少數幾個膠片平整度黑科技帶來那麼一點點的提升)。

您就算拿著幾萬塊的徠卡MP轉接個佳能小痰盂(我知道沒有,打個比方)那最終呈現的畫質也就是小痰盂的水平。

不管數碼還是膠片 選擇機身的一大前提還是選擇鏡頭組。

對我來說其次重要的是功能吧 有沒有a檔 有沒有自動對焦 最大快門速度等都是要考慮的 不然不用大你拿個2.0光圈定焦裝了400的卷在晴天白天拍攝結果發現機身快門最高速度1000那不就悲劇了。

我一直覺得同畫幅下大小重量不會相差太多(旁軸除外 但旁軸有旁軸自己的問題)所以還優先考慮鏡頭組和機身功能吧


機身測光性能、快門速度、對焦方式、取景效果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畫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