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依社會學、心理學而言,「崇拜偶像的心理」和「偶像影響社會的程度」,兩者各有多大?
偶像有哪些正負的往例?對此,你有何看法?另外,事後又隨之衍生出了哪些未料到的影響?


問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追星?為什麼會飯偶像? 首先說說明星和偶像的區別。明星可以說是夢想的完成品,偶像則是夢想的半成品。

追星和飯偶像也有所不同。追星主要是單向的(粉絲追星,但粉絲基本無法參與到明星的成長和生活中),飯偶像則是雙向的(飯推偶像,偶像也給飯以回應。同時飯能夠參與到偶像的成長和生活中,從中獲得參與感、存在感和成就感)。

但不論追星也好,飯偶像也好,其實質都是在追逐一個我們渴望成為的自己。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但是人類本性懦弱,又容易被環境所左右。所以大部分人都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不要說實現,可能你根本連嘗試都不敢嘗試一下就放棄了。而這時當你看到一個已經實現了你的夢想的人(明星),或是一個正在實現你的夢想的人(偶像),你就願意去應援他們。因為你看到他們就會聯想到自己。 以上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接下來粉絲的想法就會發生分化。分化的界限是——是否堅持自我。

如果你是有獨立人格,自我意識較強的人。你就會從偶像的身上獲取力量。你看到偶像努力追求夢想的身影,想到自己也應該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最終找到或找回自己的夢想,並為之付諸實際行動,即便沒能實現,嘗試過了也不再有遺憾。如果成功實現夢想,甚至你也能夠成為別人的偶像,那就是最圓滿的結局了。

反之,依附式人格、自我意識較弱(甚至是自我厭棄和否定)的人則可能把偶像的夢想當做自己的夢想,關注偶像的生活勝過關注自己的生活。這就可能導致他進一步迷失自我,最終無法找到自己的夢想,甚至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 那麼偶像運營會喜歡前一種飯還是後一種呢? 很遺憾運營很可能會更喜歡後一種,因為前一種飯比較理性,而且可能找到自己的夢想之後就出坑當現充去了。而恰恰是後一種飯,他們把偶像當做人生支柱,消費更加非理性,而且更加忠誠。運營作為商家,當然會喜歡後一種飯——只有非理性消費才能帶來利潤最大化。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偶像文化興盛於日本的原因——日本民族是一個過分強調集體而壓抑個體的民族,因此日本人群中依附式人格的佔比較高,也就會產生更多非理性消費的偶像廚。據統計,日本現有100萬以上的家裡蹲人群。這「失去的100萬人口」,約佔日本總人口的1%。正是這樣的社會現狀造就了日本偶像文化的畸形繁榮。而這種畸形的繁榮建立在病態的社會環境之下,註定無法持續。

偶像的意義就在於喚醒人們的夢想,鼓舞人們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希望正在飯偶像或準備飯偶像的你們能夠堅持自我,在飯偶像的過程中找到或找回自己的夢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多彩。


偶像作為媒介所創造出來的產物,對於社會的意義是榜樣力量。遠一點的全民偶像有貓王麥當娜,近一點能說李宇春周杰倫,他們都叫「偶像」。經濟公司發行這些人身上能販賣的一切,fans用他們的海報當作牆紙一樣貼滿自己的房間。只要他們出現的地方,都是大張旗鼓。他們的行為,他們的穿衣風格,言語舉止都成為了fans爭相模仿的對象。這就是所謂的榜樣力量。他們帶給fans的是對於一種所不能在現實中達到的浪漫和虛榮。偶像與fans之間的關係就如魚與水,誰離開誰都無法存活,一旦一方瓦解,另一方必然衰敗。偶像是具有大於普通公眾的社會影響力的。積極的榜樣力量能夠引導公眾形成良好的社會意識。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偶像會用「公益」這個渠道來為自己樹立江湖地位。當然,榜樣力量不全是正面積極的正能量,如著名的楊麗娟的事件,是將偶像與fans之間的關係一度推向了風口浪尖,消極作用對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是最具危害,過度的崇拜及對社會的認知失衡,會使得fans造成過度幻想等一系列負面作用。

其實,大家認清「偶像」只是一種產品,是被包裝成理想化浪漫化的產品,與其自身形象並無太大的關係,也許會更好一些。「偶像」可能在你看見的地方帥氣正直善良多才多藝無所不能,但私下就是猥瑣消極負面邋遢不愛出門自閉。由於空間距離以及獲取信息等各方面的限制,社會只能從傳播的媒介了解偶像,在包裝後的光環的籠罩下,「仰視」偶像在所難免,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模仿」以及「愛慕」。榜樣力量此時會更為突出。

作為生產這樣產品的經紀公司,請你們要有充分的意識,樹立優質偶像對於fans的身心發展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的。本著這樣的認知以及責任,我想榜樣力量會更為強大。要時刻記得,一個好的偶像能夠創造一代人,同時一個壞的偶像也能毀了一代人。
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話:偶像的意義當如此 那個閃閃發光的人指引我們成為了最好的自己
人類需要偶像,在我們骨子裡,都會有個比自己更完美的人,那就是偶像。

無論何時人類都需要偶像,有點精神信仰似的。


人活著需要一個精神支柱去撐著自己,並且有一個模板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去努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