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選擇文化課機構有分歧。準備衝刺高考,但是對於學校的選擇有異議。


不該。

做好了不是功勞,做不好了一定會被埋怨一輩子。而一旦做了選擇,遇到困難時往往覺得另一選擇會更輕鬆。

尤其孩子不咋地的,一定不能做這個決定。孩子好點還可以試試。


在做決定之前請先綜合孩子的意願

不要做兩個極端

一個是放手讓孩子選擇

一個是完全替孩子做決定

得找一個平衡點。


這其實是一個關於界限的問題,以下是我一個老師的分享:

昨天晚上,我去一位老教授家裡看望她,她說起和女兒的關係,很是苦惱:我這麼好心,為她做了這麼多,她卻說我太壞了。

我問她,是不是總是為女兒做決定?

她說,是啊,我覺得什麼對她是好的,我就替她做了。可是,她還是對我不滿意。現在她搬出去住了,對我還是很憤怒。

在關係里,被越界的那一方常常會用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

01.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在物質形式所存在的邊界內,身體動作和身體感受是你的;在心靈的邊界內,情緒是你的。

你無法感受他人的情緒,因為,你不可能是他。你只能去想像如果你是他,那會是怎樣的心情。在這個意義上,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

因此,對於自己身體之外的人或物的想像,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如果是正確的,那真是太幸運;如果是錯誤的,那無法想像會發生什麼。

02. 我們常常根據我們認為(想像)的世界,而做出反應。

例如,最近我做了一個案子,案主想像丈夫不願意陪伴她,不願意跟她溝通,因此,內心感覺到特別孤單,很傷心。

後來,她才發現,原來這些是自己的想像帶來的反應。

一直以來,案主不主動表達自己的需要,而是想像丈夫都知道自己的需要,而丈夫沒有滿足她的需要時,就想像丈夫不願意陪伴她,不願意與她溝通,感覺就很孤單失落。

幾次諮詢後,案主開始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很快她丈夫就明白她,同時跟她溝通。她說原來自己白白浪費了十幾年時間。

03. 人與人之間又是可以連接的。

當我見到你的時候,我感覺很溫暖;當我看到你笑著走向我,我想像你喜歡我,我感覺很愉悅。

人透過五感與這個世界接觸,又產生了反應,就有了連接。因此,彼此間是獨立而聯結的。

在身體感受與情緒方面,你是自己的專家,沒有人可以替代你去感受你自己。但是在想像方面,尤其是關於他人與其它情境的想像方面,你常需要去核實,而不是自以為是。

因此,不越界的做法是:

(1)為自己說話,表達自己的身體感受與情緒(陳述句:如果你做出xxx的決定,在媽媽的想像里未來會是xxx的,媽媽因此會感到更安心);

(2)核實對他人與其它情境的想像,精準的想像來自於經常的核實(疑問句:當你說你更喜歡xxx這個選擇的時候,你是不是xxxx這樣想的?);

(3)如果需要為他人做事,或需要他人為你做事,先請求,得到允許。(媽媽想把你的書桌收拾一下,好嗎?)

如果你覺得這個回答有用,邀請你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一味空間(ID:unity_space),獲取更多資源

http://weixin.qq.com/r/FjsaAoTElNnrrcBh924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是一個心理諮詢機構,包括成人心理諮詢、兒童心理建設、企業團建、沙盤治療、諮詢師自我成長的平台~


隨著孩子成長,父母應該放手的地方應該越來越多。

都高三了,選個文化課機構父母都有異議,他們是人生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了嗎?你應該爭取自己做決定,用足夠充分的理由說服他們。

否則,等你上大學了,他們會幹涉你交女朋友;等你畢業了,他們會幹涉你選擇工作;甚至以後,等你要結婚了、生孩子了他們都會幫你做決定的。

最好把自己的獨立提前吧。


高三不是小孩子了,如果是我應該會尊重孩子的意見,但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自己考自己做決定


有些決定該由父母做,有些該自己做。關於高考選擇問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選擇。但是選擇學校和專業是挺重要的事情,重要到可能你一輩子都會從事的工作領域,後期可以改變,但是難度很大,而且不可能跨度過大。比如選擇計算機,畢業後靠自己努力也不太可能當醫生了。專業就是這樣,會框定你的從業範圍。

不知道你自己是否清楚選擇的專業和學校以後意味著什麼。有的時候你的想像覺得這個適合你,但不一定是真實的。不知道你父母是否清楚這些是否適合你。


得分什麼年齡階段的孩子,小孩子可以做決定,青春期的孩子可得悠著點了


教會思維方式,引導做選擇,然後相信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