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刻板行為是一個困擾家長的難題,干預刻板行為往往會激發孩子的情緒問題,所以干預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長此以往,行為才有可能逐漸改善。針對不同的刻板有不同的干預方式:

① 擺放的物品必須按照一樣的順序

孩子擺放物品一定要按照固定的順序或者擺放得特別整齊,可以先調整物品中其中一個的位置,調整了之後快速地強化孩子,每一次都讓這些物品做一些細微的改變。

要走同樣的路線

比如孩子遇到一個路口一定要向左拐,我們可以先讓他向右偏離一下,然後快速地把他帶回到左邊,或者帶孩子往右拐之後給他一個強化效率非常高的強化物,區彆強化這個接受改變的行為。從改變一條路開始,後面逐步增加更大的改變,區彆強化一定要跟得上。也可以使用普默克原則※的方法,告訴孩子如果向右拐了之後可以進行一項自己喜歡的活動。

普默克原則也叫老祖母法則,簡單說就是用高頻率行為去強化孩子的低頻率行為。例如,孩子不想做作業,媽媽在髮指令前提前告訴孩子,你完成作業之後就可以看喜歡的動畫片。

要坐固定的座位

可以用公交車的模型玩具和玩偶來干預這個行為,用玩偶坐車來代替孩子坐車,先觀察一下他會不會讓玩偶坐在車上的固定位置上,如果會的話,可以先讓他去接受玩偶坐在不同的位置。再在家中進行公交車的情景模擬,孩子適應以後再去真正坐公交車,這時候強化物要跟上,每一次能接受一個更大的改變,都要給他一個更大的獎勵。


刻板行為。其實就是老子說的「名」前「實」後。

小孩重複玩同一個玩具。

其實可以翻譯為「我要玩汽車,玩汽車,要玩汽車,汽車「,然後無限「自為的」循環下去。

小一點的,還」說「不出口。

大一點的,就「反反覆復」的說。

再大一點的,就論文「俄羅斯套娃式循環論證」,考察他使用的工具、工式、程序,就已經直接可以得出結論。。

不建議強扭,容易產生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asd+add。也就是自閉+多動。多動是更可怕的問題。

我從道德經中產生靈感,可以從無、有、變入手。

先畫「輪子」,叫他猜。有

再畫「底盤」,叫他猜。有

再向上畫「車門」,叫他猜。有

如果到此,他猜出這是「汽車」。有

畫上面立馬變成太空梭。變

時刻叫他揣測「心意」,而不是先「定名和定性」。叫他時刻注意這變化來自人心,而不是眼前的「相」。

類似的遊戲,應該十年如一日,天天搞一次。每天存心的「捉弄他」、「盤他」、「弄聳他」。

也就是有些家長說的,他如果專於某物,就由淺入深來。

但我更徹底,我要求他,不要為眼前的實相,立馬下結論。然後一天到晚在耳邊bb刀bb刀循環論證。

讓他時刻考察的是人心,需要他「唯心」一點。而不是成為唯物質的asd。

唯物質的asd,在社會上,也會在考察人心時,有一個「物質中介」。比如錢權物做中介來思考。

比如看不懂的東西,歸入「勞動時間」;

老婆不會選,按「人社」來挑;

老公選不來,按房產證來;

疫情關頭,家裡要死人了,以經濟形勢論得失。

等等等等,不徹底的,消級的以物質做中介計算價值的方式。一種粗淺的論證方式。

這根本不徹底。這些物質中介,明顯的和當前的人、事、物,毫無一毛錢關係。

相反,有趣的靈魂,不都是顧意使用語言和道具的誤用,知道你會用心體會。然後大家會心一笑么。

你看,我一次講清楚asd的刻板和唯物性,兩個問題。

而很多「原本不應該得自閉」的小孩,不正是在0-2歲的關鍵窗口期,在「只能靠在媽媽懷抱里動彈不得的時候」。缺少了「無」「有」「變」的概念。無規定性的無=無規定性的有,然後由「規定性」來區分「是」和「不是」(白天黑夜不分,睡覺只認『自己累不累』)。

反觀「其它正常嬰兒」一般的,擺脫外物的干擾,然後在此窗口期一心求「道」。這道就是「有無變化之道」。這道,就是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說話。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10章

反觀現代家庭,是以「這是汽車,這是A,這是紅的,這是數字20」,這種認物的能力。來定「聰明」和愚笨的。而現實是,像老子這種大思想家,認識的東西有可能不超過100樣,也就是些繩結、鏡子、扁擔之類的。而什麼手機、電腦、太空梭,他可一個不認識。2歲小孩也比他認識的東西多。可是他使用如此有限的物質做比方,寫出的《道德經》,這思想深度秒殺一切。。。

當然,馬的100種寫法這種東西,老子肯定是懂的。然而對於這種「同型而異質」的東西的區分,是明顯高大上的,需要他「睜大眼睛仔細分辨花紋有和無的規定性」。這玩意兒,要比茴香豆的茴字,要高大上的多的多的多。前者是對眼前的實物的分類的學問,後者是不看實物,只做文字遊戲的工具理性人-自閉症者。

所以,我一次講清楚第三個問題,為什麼「自閉症越來越多」。

本想引用黑格爾,可惜這老傢伙太啰嗦。後來想想反正「教做人」的存在論階段,老子和黑格爾沒明顯區別。。。

當然,這種文章 ,因為需要壓縮篇幅。所以我也只能是先「下定義」,後「論證」。這是短篇文章的重大缺點。


在美國ABA診所從業近三年,接觸到很多自閉症小孩有刻板行為。比較常見的有:

-將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自己喜歡的顏色、材質、大小的物品)排成一排或圍成圈(有時候還會弄完自己推倒再來一遍)

-觀察規律運動的物體(比如風扇)

-生活瑣事必須遵循自己的一套例行規律(routine)且一旦被客觀不可行性或者他人打破就可能引發問題行為或者情緒上的較大起伏

-重複行為,反覆做一件事情或者重複進行一個小的活動

-對顏色、材質、溫度、味道、聲音等等感官上的東西有特殊的要求和偏好,有時候會對自己不喜歡的感官刺激有過激的行為反應(讓我想起以前有一個小孩特別忍受不了有人在他旁邊唱歌。。。每唱必摔東西捂耳朵尖叫。。。)

簡單來說,刻板行為是一個行為上的特殊表現,並不等同於自閉症。自閉症是一個譜系的發展障礙,其中的行為表現有很多,有些自閉症孩子會有刻板行為,有些則沒有。這些刻板行為,根據個體差異有不同的表現程度,如果不影響日常生活和成長,我個人覺得也無大礙。但很多時候這些刻板行為影響到了孩子學習其他的技能亦或者是社會很難接受這些行為(例如討厭別人唱歌,這個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避免),我們就需要行為訓練來改變。

還有一類行為,英文叫self-stimulatory behaviors, 中文可以譯為自我刺激行為。這部分行為大概包括了其他答案里提到的有些行為例如Hand-flapping(擺手)、rocking (在椅子上前後反覆搖晃)、眯眼睛等。


自閉症天生的,刻板行為只是是他們特徵之一,例如很小(一歲半以上)的孩子喜歡直線來回跑,一定要走同樣的散步路線,看轉圈圈;刻板行為因人而異,若孩子兩歲沒能說句子表達自己意願或者討好家人,儘快帶去給醫生看看。


特殊兒童精細活動活動中的互動1言語治療師彭博的視頻 · 1415 播放特殊兒童精細活動活動中的互動2言語治療師彭博的視頻 · 711 播放特殊兒童精細活動活動中的互動3言語治療師彭博的視頻 · 816 播放特殊兒童精細活動活動中的互動4言語治療師彭博的視頻 · 1082 播放特殊兒童精細活動活動中的互動5言語治療師彭博的視頻 · 523 播放特殊兒童精細活動活動中的互動6言語治療師彭博的視頻 · 540 播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