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为什么「香菱学诗」常常被不懂诗之人作为吹自己诗和喷别人诗的依据?

天啦噜,这些人是不知道诗论诗话之类的存在吗?


?以前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转录于此:

有人问:香菱学诗的时候,有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前言

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作诗的时候,讲了一通道理,然后香菱说出了这番话,这里面包含了两个问题,似乎林黛玉并没有作正面的回答。以至于这段话被很多人误解,甚至解释得南辕北辙。

我们先看看林黛玉说了些什么?

一、黛玉给香菱说了些什么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红楼梦》

上面这段话被很多不喜欢作格律诗的现代人所引用,成了作格律诗不遵守格律的奇怪论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观点,香菱下面的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里香菱其实提到了两个疑惑: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红楼梦》

林黛玉接著解释道: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红楼梦》

林黛玉『不以词害意』被很多人误解,有些学诗的人看完这三段话就看糊涂了。其实明白作诗的人知道,林黛玉教给香菱的就是格律诗的作法,但是林黛玉说不要拘泥于格律诗,还可以作不用格律的古体诗。

从后面林黛玉告诉香菱读书的顺序也能看出来:

《王摩诘全集》五言律读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根据林黛玉的推荐,五律选王维,七律选杜甫,七绝选李白。然后再学古体诗,可选择隋朝以前的诗人,如陶渊明、应玚、谢灵运谢朓、阮籍、庾信、鲍照。

这种学诗的顺序并不一定适合现代人,为什么老街这样说呢?下面会解释一下。但是,我们先看看香菱提出的两个「疑惑」。

二、 香菱的两个疑惑

细心的人会看到香菱的两个疑惑,似乎林黛玉没有解释。不多这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其实林黛玉在这两段话中已经说出了答案。

老街分开解释一下。

1、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红楼梦》

学习格律诗的人都会发现香菱遇到的问题,例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感怀》,其对仗不仅仅是不工,而是根本就不对仗: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这种情况在早期的格律诗中有不少,格律诗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严格的格律诗作品。拿今天盛行的《唐诗三百首》来说,就收录了很多不合律的「格律诗」。最著名的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很多诗并不是标准的格律诗(近体诗),甚至可以说不是格律诗,但是不可否定是好诗。 严羽的《沧浪诗话》卷二诗体篇中讲到近体诗的时候,说过:

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沧浪诗话》

早期的格律诗中,这些半古半律、失对失替的作品,被严羽归为「古律」,后来越来越严格,即所谓的「今律」。历朝历代科举中的诗体,大多是严格的格律诗,作《黄鹤楼》、《夜泊牛渚怀古》这种诗基本是没有机会被录用的。

但是林黛玉说的这句话很容易被人误解: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红楼梦》

林黛玉并非否定格律诗,也不是鼓励香菱却做什么「古律」,而是说作诗尽可以不拘泥于格律诗,也可以作古体诗(非格律诗),林黛玉推荐的诗人中,这些人做的大多是都是古体诗( 其中庾信有近体诗作品):

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红楼梦》

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香菱还有第二个疑惑:

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红楼梦》

香菱所说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是对于句式中平仄规则表示疑惑。格律诗有四种基础句式:

1).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3).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4).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格律诗中有拗体、有变格,例如「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仄仄平平仄平仄「是常见的律句之一,明显不符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说法。

而中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等可以救拗的拗体格律诗,也不符合这个说法。例如李商隐的五言律诗《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芳心向春尽,平平仄平仄。

高阁客竟去、肠断未忍扫,都是」中仄仄仄仄「句式。

这是拗句的句式,还属于格律诗的范畴。至于古体诗的句式就更多了,几乎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只要是好诗,又何必在乎什么格律诗还是古体诗呢?

杜甫的《望岳》,王勃的《滕王阁诗》,李白的《行路难》等等都是千古传唱的古体诗。当然可以说「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了。

三、学诗先从哪里入手

从林黛玉的推荐来看,她建议香菱先看五律、再看七律、再看绝句。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但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对我们今天学诗的人有些难度,所以还是先从绝句学起更好。

绝句也可以先从古绝句开始,例如李白《静夜思》、贾岛《寻隐者不遇》、孟浩然《春晓》等等都是五言古绝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再学习近体绝句(格律诗),例如 王维《相思》等是五言律绝句(近体绝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五言和七言的律绝句熟悉以后,在练习五律、七律。通过这种方式熟悉格律的规则,然后再考虑提高诗歌的质量。

注:古人的五绝中古体和近体(格律诗)数量相当,但是七绝中近体诗占了绝大多数,七言古体绝句非常少。

结束语

从《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后交的作业来看,都是标准的七言律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这首诗从格律上没有问题(玩、烛都是入声字),既然格律明白了,于是林黛玉就提高了要求:

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这就是学诗的正确过程过程,先打基础,再提高。

香菱虽然是一个文化较低的丫鬟,但毕竟和黛玉宝钗们厮混在一起,天天熏陶自然领悟快。但是现代人直接从七律入门难一些,可以先从绝句开始。

@老街味道


毕竟许多诗话就是用来喷人的。


你以为诗论诗话就强到哪里去了?

现有的诗学理论根本覆盖不了所有诗歌,何况它们还经常自相矛盾、各自为政

信诗论不如信诗,信别人不如信自己

当代诗坛基本都是诗人自带理论操作的


香菱学诗的确是一个科普诗的评判标准的著名情节。

而且作者说的也是对的。

你说的这种现象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人家不懂诗。

不懂诗的人别说香菱学诗这种正确的情节,就算是抖音账号宣传的错误理论都可以当成口出狂言的依据。

诗已经是全民基础素养最高的的一门专业学科了,大家说的理论最起码还有出处,有体系。

你要是见过数学界的民间科学家,你就知道什么是无知者无畏,什么是井底之蛙。

一群人连专业的数学训练都没有,天天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就问你怕不怕?

香菱学诗碰到懂诗的人,就会一针见血。

碰到不懂得,相对论也能用来评判一首诗的好坏。


其实本不想回答此类问题,因为很没有营养。但受到了二次邀请,索性就来了。

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有人学庾开府,有人学李杜,还有人学摩诘。不一定非说学《诗选》就是正统,「香菱学诗」就是旁门左道。

最让人火大的是总有些人喜欢指手画脚,非按照他的来不可!没看过《诗选》《诗话》《唐诗三百首》还就不会写诗了?还就不能写诗了?或者不配写诗了?

荒谬至极!!!

可笑至极!!!

屈原表示这些他都没看过,这些喷子把他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的头衔给摘掉啊!

知乎上真的有太多人优越感太多了,不容许存在别的声音。

你说这一片叶子能障多少双无知的眼睛?


某综合格斗100kg级运动员:

大家对这个领域误解太深了……

以前是这个领域专业的,但这个领域就我一个做过。

任何诗学、词学、古典文学和这个都没啥关系,但莫名其妙强行充当专业,抢饭碗。

原本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做了一段这方面,后来因为没前途,放弃了。

自己诗社常年坚持无偿教学,一些事务完全自己掏钱,一直亏损。

我知到网上写诗词这波人,已经不在了,原先有铭社、芸香、长安。。

现在一大半古风哥。

现在上班,不干这个了。就用我以前的知识回答下。

整体就是:参考价值有,但不能作为标准,属于一家之言。

@鸡汤不好喝 基本说的对。有一个前提是:古代诗学理论是这样。

剩下不多说了,国内的文学理论立场和国外不一样的。


你天啦噜天啦噜的干个啥。就你知道啊?

也没见你发什么大作出来供人「学习」啊????

听说过和什么「诗论诗话」有什么可显摆的?

天啦噜,难到你小学才毕业吗?

你懂符号学吗?懂叙事学吗?懂结构主义吗?谁还不能没点不懂的东西啦???

不懂很丢人吗?懂了就很上流吗???

你以为懂点这个你就异于常人明天就要羽化登仙了吗????

拿作品出来说话!别扯这些有的没的。


要真按《红楼梦》里面的评价标准,很简单,诗协之类里面的那些「大佬」写的古体诗基本上大部分都是扯淡。

古人写诗论诗的水准现在没多少人能达得到,更何况是曹雪芹这样的大家。


对香菱学诗的误解,才是喷人和吹嘘的依据。

香菱学诗篇章,对于初学者如何入门做了一些初步的教学,但仅仅只是初步的教学。

对于详细以及后续的学诗方法并没有再深入以及详解下去。

很多初学者对于原文「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的解释是片面的且错误的。以为就是不依照格律,乱填乱写,人家只是说了,对于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种上下句不对的格律做了说明,以及对特殊对仗格式做了初步的解析。


红楼里的诗词,其实是分两部分的。一部分是曹雪芹写的,迂腐味十足。香菱学诗的诗论,其实就是曹雪芹个人对诗的理解,显然比较片面、层次也比较拙劣。依照他的诗论,只能写出满清应试的八股诗而已。

红楼里的另一部分诗词,是脂砚斋写的。明显清新跳脱,甩了曹雪芹好几条街。只是这个姐姐只喜欢炫弄,并没有想过为提携后人留些什么诗论瑰宝。


我还真没见过有诗词大家,拿「香菱学诗」来教导弟子的。

得益于网路交流的迅捷与广泛,目前天朝的诗词大家的基础理论修养,显著高于只能闭门造车的满清遗老,他们诗词理论基本都已经自成体系了,音韵的道理、节奏的道理、表现的道理,都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解的非常透析准确。

还在「引经据典」,靠搬弄古人的只言片语,来证明自己正确的、来攻击别人不正确的,恰恰证明他还没有自我独立完整的诗词理论,恰恰证明他也只是个二把刀而已。

当然,靠搬弄「香菱学诗」做理论依据的,只能证明该人还没找著真正的诗词大门而已。


最后引一句脂砚斋的批文:「愿来生再做一对妙人。」

噫吁嚱,危乎高哉,心有戚戚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