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想問的有很多,如是不是很多人還認為心理病不是「病」?不需要去找醫生和諮詢師治療,或者是認為花錢談話不值得?

是不是還有很多人對精神病院有所誤解?比如隨便抓人,環境極差,不尊重精神病人(拳打腳踢,肆意妄為)喫的葯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等這些錯誤的想法?

其實「是不是」只是個幌子,我更想問「為什麼」?


這個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掩藏著一個很深的現實問題,為什麼很多人把精神疾病污名化,或者說不願意去看心理諮詢,覺得去看心理問題就認為自己是神經病?

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精神疾病的瘋狂顯化,造成了大家對於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繼而產生了對這種現象的不理解。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平時大家看到的精神疾病的人,狀態是怎麼樣的?瘋瘋癲癲、說話不經大腦,哭鬧,甚至有些還會出現幻覺、打人之類,做出一些及其古怪讓人看不慣的行為吧。

更有甚者,有些人看到的精神疾病是出現違拗、緘默、蠟樣屈曲、意向倒錯等意志行為的障礙,這些情況都是精神疾病及其嚴重的時候產生的癥狀。

很多普通羣眾,平時是不懂心理問題的性質的,不像感冒、發燒這樣,一生病就去醫院看,心理問題很多都憋著,憋到最後實在沒辦法,自己處理不了,纔去找醫生。

但是心理問題泛化以後,不但會出現軀體化的癥狀,如胸悶、頭痛等癥狀,還會伴隨許多情緒、認知、行為上的變化,此時想要通過短期的調整是非常困難。

打個通俗的例子,就是前期的心理問題就是普通的感冒發燒,很容易治,可是大家不願意去面對,拖到癌症晚期了,例如精神障礙的程度纔去看醫生。

在這樣的局面下,又有誰能夠合理、客觀地去看待精神問題呢?

大家會認為,自己看到的精神疾病,都是非常恐怖、讓人難受的情況,實際上大多數初期的精神疾病癥狀,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誇張,說拿刀砍人、見人就罵,然後在你面前脫衣服之類的瘋狂舉動,而是會顯示出一些與大眾不太一樣的狀態。

如:思維奔逸,這是一種思維形式障礙,語量多,語速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容易音聯意聯,但普通人聽了他們的話,就只是認為他們說話不經大腦似的,沒什麼。而在專業的醫生看來,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心理問題的種類繁多,加上癥狀及其複雜,如果不是專業學習的人士,很難真正理解這些現象背後所代表的真正含義。

正因為如此,才造成了許多人對心理諮詢和精神病存在極大誤解的情況。


首先,雖然國家在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要想通過短短几年就改變大眾對心理諮詢和精神疾病的看法,是有難度的。

其次,作為心理諮詢從業者,我常常會感到這個社會對心理健康的不理解,導致很多人會帶有歧視眼光看待這個行業,以及身處其中的工作人員和患者。但這也在提醒大家,要想改變這個現狀,需要每個參與者更用心的付出與推廣,自己就要成為一個傳播者!

第三、在傳統認知裏,心理諮詢和精神疾病統稱為「神經病」,總會讓人產生強烈的羞恥感。這種羞恥來源於集體潛意識,對於老一輩來說,如果家裡有這樣的人,便會讓家族蒙羞。雖然年輕一輩開始對心理健康有了更多的關注,但如果長輩不接受,那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也得不到有力支持!


過去,現在,將來都有會很多人有誤解

教育、醫療部門隱含著權力,人們對權力部門天然有不公平的假設。所以,網路的輿論熱點經常是關於教育和醫療不公平事件的。

教育、醫療部門需要的資源極多,所以其內部的差異非常大。在資源分佈少的部門和分佈多的部門差異之大不可想像。比如,X華附小的課外作業 VS X水中學的地獄管理。

人的心理疾病形成時間很長,那麼治療時間也長,在這個過程中必然產生各種懷疑和衝突。

就是,再怎麼宣傳誤解和疑惑永遠存在。


心理諮詢對象主要是:正常人

你沒看錯!

心理諮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

有兩種人需要心理治療:

一種是需要讓自己緊繃起來的人

另一種是需要讓自己放鬆下來的人。

1

美國公眾有一種普遍的認知:成功人士一般離不開兩類人的扶持。這兩類人常常被美國的成功人士譽為是幫助他們「走向成功的翅膀」:一類是法律顧問,一類是心理顧問。

大多數美國人都把接受心理諮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徵,即便是美國總統,也擁有自己的心理顧問。當人們一旦遇到諸如情感挫折、人際不和以及心理困惑之類的問題時,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

有資料統計,在美國,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顧問,每百萬人口中有550名心理工作者,平均每1800人中有1名心理諮詢師;在德國,2000人當中就有1名心理諮詢師;在日本,擁有心理諮詢師的公立初中達到了3750所。而在中國,100萬人口中僅有2.4名心理服務人員。

有人在問:

什麼樣的人需要心理諮詢?

在中國,許多人把找心理諮詢師看成是一種病態的表現。當有人提到要去做心理治療時,多數人的反應就是:這個人的心理一定是有問題了。去找心理諮詢師是一件不願讓他人知道的事。

心理學家們認為,有兩種人需要心理治療。第一種是需要讓自己緊繃起來的人,第二種是需要讓自己放鬆下來的人。

在尋求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心理諮詢師會幫助求助者找回自己需要的心靈平衡點,協助求助者發現心理失調的問題所在,並找出解決的方法。

有誰敢說自己在一生中身體都不會生病呢?

人的一生,從呱呱落地到年老逝去的整個人生歷程中,偶發的頭疼腦熱、感冒咳嗽等大小疾病會時常伴隨著我們。

所有的人在一生都會致力於追求快樂、渴望著健康、祈求自己能夠長壽。人們都清楚我們的身體會生病,但是很多人卻忽視:我們的心理也一樣會生病。

如今日益廣闊的社交天地,與日俱增的生活壓力,人難免會出現心理上的困惑和掙扎。面對這樣一個特珠的時代,有誰敢說自己能夠終身不需要接受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呢?

2

傳統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是從精神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待人們的,他們研究的對象是心理疾病,他們治療的目的是祛除各種心理疾病。

為此,心理治療給老百姓們留下的印象是:去看心理醫生的人,肯定是一個精神上有些毛病(問題)的人。

當我們的軀體有疾病時,人們都懂得積極去看醫生;可是心理有些問題,或是患有精神障礙時,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或者即使知道自己是有心理問題,但忌諱就醫,擔心去心理諮詢/治療後,別人會瞧不起自己,怕受到他人的歧視。結果是不少的人貽誤了心理諮詢的最佳時間。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納對心理諮詢的定義:

心理諮詢是指一種專門向他人提供幫助與尋求這種幫助的人們之間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創造的氣氛使人們逐步學會以更積極的方法對待自己和他人。

心理諮詢能夠為人們提供全新的人生經驗和體驗。可以幫助人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與社會,逐漸改變自己對外界不合理的思維、情感和反應方式,並學會處理好各種關係,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質,以便更好地發揮個人的內在潛力,實現自我的價值。

經常會接到這樣的問題:「怎樣的人需要做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往往會很簡單的回答:「心理諮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

「我的心理很正常,我認為自己沒有心理問題,我需要做心理諮詢嗎?」

心理諮詢並不只是針對心理問題去治療。心理諮詢的重點是面對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心理疑惑、認知扭曲、人際關係誤區、情感困惑等看似簡單的生活小問題,所引起的情緒不良反應。

在心理諮詢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傾訴。通過對情緒的宣洩,來幫助求助者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找到緩解情緒的有效方法,幫助求助者釋放心頭的壓力。

一般情況下,心理諮詢師會針對不同的問題,並應用不同的方法使求助者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幫助求助者統整自己,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

使那些深陷生活旋渦、背負沉重心理壓力、思路常常堵塞的求助者,能夠打開心路,更加正確地對待自己,增強自信心,學會處理好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使求助者重新擁有健康的心態和人格。

在心理諮詢中,人們愛的能力得到了恢復,重新感受到被愛、被關注、被肯定的積極情感。人們驚喜地發現:原來生活是這樣的美好,快樂是可以去學習的。

每個人都有獲取幸福力量的能力,只要我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就能贏得屬於我們自己的幸福生活。


如是不是很多人還認為心理病不是「病」?

本來就不是隻有到了「病」的程度纔可以去尋求專業幫助的。也確實很多人認為心理病不是病。

不需要去找醫生和諮詢師治療,或者是認為花錢談話不值得?

是啊。當然是。一方面騙子太多,專業的醫生和諮詢師確實不多,有消費意識的來訪者對行業沒信心也正常。另一方面,更多的人還是認為心理諮詢就是聊天,花錢聊天當然不值得。

是不是還有很多人對精神病院有所誤解?比如隨便抓人,環境極差,不尊重精神病人(拳打腳踢,肆意妄為)喫的葯只有壞處沒有好處等這些錯誤的想法?

是。別說普通人,我是諮詢師,我沒去過精神病院我也不知道裡面啥樣。喫藥的問題,這方面是在發展的,但是不關注的人印象還停留在過去的負面認識是非常正常的。

其實是不是隻是個幌子,我更想問為什麼?

這句話讀了好幾遍才讀明白,可能是我理解能力太差。建議「是不是」和「為什麼」加上引號。

「為什麼」這個事兒,說來話長但也很好理解吧?

我們整天混在網路上,被動接收到的都是當下最受關注的信息。現在心理諮詢相關的問題越來越多的進入到大眾視野,喚醒了很多人以前沒關注過的內心需求。這部分人由於覺察到了這方面需求就會主動去搜尋更多更深入具體的信息,慢慢對心理諮詢的全貌有了基本認識。

那不上網的人呢?沒被喚醒這方面意識,沒被普及這方面知識的人太多了。不是所有人都像答主一樣在關注這個領域。我們自身身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誤以為所有人都跟我們一樣。你看到朋友圈有各種心理諮詢科普文章就會認為這篇文章一定流傳範圍很廣,但你朋友圈的人大概率跟你是在同一個圈子的啊。而且很多人是在靠慣性活著的,他們當下的系統各個環節銜接的嚴絲合縫運行了很久,哪怕是有問題的也沒關係,自己縫縫補補就好了,總比拆了重建要省心多了,何必去體驗新的東西呢。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病恥感,治療費用,時間成本,改變的勇氣……

其實我不太明白你為什麼要問「為什麼」。我猜測你對還有這麼多人對心理諮詢有誤解是感到不可思議的,畢竟在你看來這些已經是常識一樣的道理了。說起來我公眾號的一篇文章可能討論到了你的問題。《從「一個簡單的道理」說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Tc1NzE1Nw==mid=2247483814idx=1sn=7659663375b0c61dbba910da1ff7bb4echksm=96e8592ca19fd03ad0e2ff8509cc3ea925be813f409d244697da71c406586219d0af3b38ef2etoken=858775969lang=zh_CN#rd?

mp.weixin.qq.com


感覺這題跟現在是不是碩士遍地跑那個問題一樣

是不是……這個取決於你在的環境。為什麼……這個也要放在具體環境中去理解。


病恥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傳統的觀念裏如果一個人得了感冒,發燒,胃病,肝病等等,大眾只會覺得「這個人生病了」,需要治療,而到了精神疾病領域首先會貼上的標籤是「這個人不正常」。所以有了點心理問題或者精神問題藏還來不及,不敢說,不求醫是常態。

我在精神衛生中心工作學習將近1年時間裡發現,很多最終來求醫的患者都是已經病的很重了,沒辦法了才來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