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8月29日消息,《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內華達州報告了美國首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也是世界上已知的首例導致嚴重癥狀的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該報告由內華達大學裡諾醫學院和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撰寫,27日在網上發表了預印本,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該報告介紹,這名患者是一名25歲男子,居住在內華達州里諾市。3月25日,這名患者開始出現喉嚨痛、咳嗽、噁心和腹瀉等癥狀。4月18日,他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4月27日,該患者康復,且兩次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均呈陰性。5月28日,這名男子再次感到不適。6月5日,他因呼吸急促住院,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報告顯示,該患者「二次感染」的病情更加嚴重。

研究人員表示,病毒的基因測序表明該患者感染了稍有不同的毒株,表明確實是二次感染。尚不清楚該患者再次感染的原因。

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主任、報告的作者之一馬克·潘多里強調,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情況很少見。潘多里說,這是迄今為止在美國近600萬感染病例中的第一例。

此前,全球共報告了三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其中一例在香港,兩例在歐洲。(新京報)

美研究報告美國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news.163.com圖標

該患者25歲,兩次測試陽性相隔48天,毒株不同。第二次感染髮展為重症。人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究竟如何,「羣體免疫」是否可以緩解病毒傳播?


首例新冠二次感染重症發表《柳葉刀-傳染病》,耶魯專家強調疫苗是羣體免疫最安全途徑

前不久,美國一名曾為輕症的患者確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且發展為重症的消息一度引起極大關注。當地時間10月12日,這一病例報告正式經過同行評議並發表於《柳葉刀-傳染病》。不同於此前香港大學報告的首個確認被新冠病毒重複感染的病例,這名患者的免疫系統似乎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保護作用。

截圖來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病例詳細情況

根據論文介紹,這是美國內華達州一名25歲患者,自今年3月25日開始出現喉嚨痛、咳嗽、頭痛、噁心、腹瀉的癥狀,並於4月18日經檢測確認感染新冠病毒。隔離期間,4月27日患者癥狀好轉,5月9日和5月26日兩次核酸檢測均已轉陰,直至5月28日患者都沒有不適。

轉折發生在5月31日,患者再次出現發燒、頭痛、頭暈、咳嗽、噁心和腹瀉的癥狀,不過去醫院拍了個X光胸片就回家了。6月5日,他進一步發展為低氧症,不得不住院持續吸氧,最新X光胸片明顯表現出了病毒性非典型性肺炎,並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6月6日,抗體檢測IgG/IgM也均為陽性。

▲該名患者兩次發病、檢測的時間過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重複感染的證據

與在中國香港發現的首個二次感染病例相似,考慮到這名患者曾出現癥狀恢復且兩次核酸陰性結果,研究團隊也對其兩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組進行了比對。分析結果顯示,兩次樣本的病毒來自同一進化枝——這是當地同時期流行的主要病毒株進化枝。儘管不能完全排除是一次持續感染導致的病毒再激活,但是,兩次樣本病毒的基因組有大量其他明顯的差別,根據現有科學證據,這些差別無法通過病毒短期內在體內進化來解釋。

此外,該患者也沒有服用任何免疫抑製藥物或存在HIV感染,因免疫系統問題而導致「病毒未能被身體完全清除」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第二次發病時,他的父母也檢測出新冠陽性,儘管尚未得到測序結果,但這支持了該患者二次暴露和二次感染的合理性

基於多方面的詳盡證據,研究團隊認為,基本可以確認這是一例二次感染。

為什麼癥狀更嚴重?免疫力和疫苗還管用嗎?

在論文中,研究團隊也探討了二次感染癥狀加重的潛在原因:可能是暴露於非常大量的病毒,可能是二次感染的病毒對這名患者更具「毒性」,也可能是抗體出現了ADE效應(抗體依賴增強效應)。

研究團隊指出,該病例提示感染過新冠病毒可能不會給所有個體帶來100%的保護力。「儘管個例的發現不足以說明這種現象的普遍性。但仍然強烈建議,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個體仍應認真預防後續的病毒暴露風險,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論文通訊作者,內華達大學(University of Nevada)醫學院Mark Pandori博士建議。

截圖來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在同期發表的評論文章中,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免疫學教授Akiko Iwasaki博士表示,雖然已知的二次感染病例只有極少數,但這些病例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義。對此,她提出了三點思考。

首先,與研究團隊的觀點相似,自然免疫力「不一定」能讓個體在再次感染後免受疾病侵害。迄今已有數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的報道,這些患者都沒有免疫缺陷,但缺乏血清學數據表明他們是否具有了足夠的抗體反應,而且,該病例報告中的美國內華達州患者和另一名厄瓜多患者在二次感染後都比首次感染嚴重。此外,現有二次感染病例大多是因為出現癥狀而被發現,我們還不夠瞭解無癥狀二次感染病例的情況。

其次,一名患者前後感染不同病毒株,但並不意味著二次感染是「免疫逃逸」引起的,換言之,不意味著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病毒株設計不同疫苗。「就目前而言,一種疫苗足以針對所有的病毒變異提供保護。

再者,二次感染者還會造成傳播嗎?現有研究表明,個別二次感染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並不低,因此我們「不應指望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力來實現羣體免疫,這不僅對許多人致命,也無效,實現羣體免疫的最安全途徑是通過安全和有效的疫苗。

葯明康德內容團隊製圖

疫情發展已大半年,但COVID-19對人類而言仍然是一種新的疾病,我們的認知仍然有限。單個病例不能定義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情況,只有更多的二次感染病例分析,能讓我們對自然感染後的免疫力有更多瞭解,並為疫苗研發提供洞見。目前,我們仍然需要做好萬全的防護準備。

參考資料
[1] Tillett RL, et al., (2020). Genomic evidence for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 A case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DOI: 10.1016/S1473-3099(20)30764-7.
[2] Iwasaki A, et al., (2020). What reinfections mean for COVID-19. Lancet Infect Dis, DOI: 10.1016/S1473-3099(20)30783-0.
[3] Second COVID-19 Reinfection Case Confirmed. Retrieved October 9, 2020, from https://www.medpagetoday.com/infectiousdisease/covid19/89077

?新冠病毒相關內容推薦

  • NEJM發表瑞德西韋全球試驗最終結果,顯示三項重要獲益
  • 治療新冠住院患者,RECOVERY試驗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羥氯喹結果正式發表
  • 難怪男性新冠死亡風險更高……《自然》發現女性免疫反應的關鍵差異
  • 新冠病毒正在發生突變,那疫苗還管用麼?
  • 「新冠疫情預計將持續很長時間」,疫苗之外,科學家還在開發什麼應對手段?
  • 《自然》:你得過的感冒,可能會改變新冠感染的嚴重程度?
  • 無癥狀感染人數到底有多少?我們離「羣體免疫」還有多遠?《柳葉刀》研究的答案是…

▎葯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葯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覺得內容不錯,歡迎關注!或者點贊、評論、分享給其他讀者吧!


就2020年的時局而言,大政府好過小政府,小政府好過無政府,這句話已經可以基本認定為無例外的真理了。

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了,不對呀,不是說大政府有大政府的好,小政府有小政府的好嗎?是的,這話本來是沒錯的,但那是在2019年。就2020年的時局來看,我暫時還沒發現有哪一家是政府過大、組織力過強了,各國只有「集權程度稍差」,「集權程度很差」,「集權程度極差」之分。大家都是餓到不同程度的非洲饑民,有雞腿就一定要無腦喫,均不存在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面對病毒,「利維坦」毫無疑問是個褒義詞,當然我到現在還沒見到哪一家配稱自己是利維坦的。當今時局,我只見過「實質聯邦」,「實質邦聯」,「名義邦聯」和「索馬利亞試驗田」四種模式。大家對號入座吧,總之。


1、這個病毒著實頑固。基本可以宣告押寶「羣體免疫」賭國運要輸光底褲了。

2、擁有地球最先進的生物科技的美國,押寶疫苗,看來也是一場國運豪賭了。病毒變來變去,疫苗能不能趕上病毒變化是個問題。即使不斷更新疫苗,幾億人隔三差五去打疫苗也是不現實的事情。

3、指望病毒的變異向著和人類共存的方向,於是傳染性變強、致病致死性變弱,看來也不一定成立。

4、天花和人類共存了500-600年,最終被疫苗終結。人類想要進化出適應病毒的體質,最少也要500-600年吧。

5、如果疫情幾年都不消退,人類世界可能會演化出新的生活方式。可能更倚重網路生活、信息社會,人際接觸減少,出行頻率降低,以免反覆感染,造成生命危險。


媽耶,看到有媒體採訪了上海的某專家說,發現了新冠的ADE,還不少,這個有點嚇人啊…然後就想問一句…論文呢?


回來更了

夜深人靜的時候是更新的好時候啊。

香港大學證實全球首例康復者二次感染新冠,這反映出哪些問題,會對抗擊疫情產生什麼影響??

www.zhihu.com圖標

上次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提過這個可能。

也就是綜上2個原因,有人會二次感染,早晚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只要這個病毒還在全球大流行,一定會出現。而且考慮到抗體消失週期,可能最早一批的痊癒者的抗體有開始陸續消失了,後邊出現的這種情況可能會更多。甚至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但是混雜在美國或者印度這樣的眾多病例之中還沒有被發現。

嗯,這不算神預言,就像我說的,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那怕二次感染的概率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那麼乘以全球感染數字,可能也會有上千人發生二次感染。

@阿源老師 回答裏統計了下現在官方公佈的複發病例,大概還不到10個。我還是覺得這不會是個案,還是很有可能有很多是沒有檢測出來的。

因為這不光是涉及到如何區分2次感染和復陽的問題,這對當地的檢測能力也是有非常大的考驗。也就是說你幾乎要給所有可能是復陽也可能是二次感染的人做測序。

在很多給新發病症患者都沒有足夠能力做核酸檢測的地區,要求他們為二次「復陽」患者做測序的難度太大了。

而且這裡邊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測序能確定是二次感染的患者是因為他2次測序結果的基因型分差很大,所以我們肯定是二次感染。那麼不巧的是,他二次感染的病毒如果基因型分差不大呢?如何確認是「復陽」還是二次感染?

我們目前也沒有任何臨牀或者實驗室證據能證明一個人感染了這個分型的病毒以後在3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對這個分型的病毒是免疫的。如果抗體消失的話在被同一個或者是非常近似的分型病毒所感染,這種可能性依然存在。

上次我說香港的這個二次患者的感染的事情可能是一個好事情,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觀測到ADE現象,但是美國這個病情加重的很糟。我現在沒有看到更多的臨牀數據,所以也沒法猜測是否發生了ADE,還是單純的因為上次感染到現在這個患者的客觀條件(免疫力下降等等)不好導致二次感染病情加重了。

還是再再再再次強調,這病沒法羣體免疫的。

這種二次感染的情況,對疫苗研發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期盼有餘力的國家開始普查二次感染人羣,篩選所有「復陽」的患者,看是否有更多病例,看能否在臨牀或者基因組的角度找出二次感染的一些共性。如果只是針對某些特定人羣或者特定基因型可能發生二次感染那可能還是個小問題,如果是針對普遍人羣都有可能發生,甚至是有概率會加重,甚至會發生ADE現象,那幾乎就是一個大悲劇了。屆時是否要接種疫苗,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

有可能解藥會變毒藥。


再更新一下

美國之前公佈瑞德西韋時,也是神乎其神的個案,後來不也沒發現同樣的神效嗎?

現在對這種個案保持警惕和觀察,而不去下肯定性結論,不是應該的嗎?

還有這個病例間隔時間明明兩個月,為什麼會變成一個多月?


解釋一下個案

個案就是肯定已經存在了,只是目前比例非常低,怎麼感覺在某些回答裏,個案這個說法像否認了存在一樣?

另外無論是現在這個答案還是之前香港那例的分析,我都清晰表達了,目前「羣體免疫」感染模式存在放大「個案」的可能性,有可能使個案變成普案。

另外醫學事件裏,經常出現的是散點數據,也就是和主流案例完全不同的情況。

但是這種散點數據不能影響主流案例的任何診治方案,而是要用方法去儘可能的篩出來散點數據。

而且目前這個美國患者完全沒公佈基本數據,怎麼就變成言之鑿鑿了。


目前香港一例,荷蘭四例,比利時一例,美國一例。整體上來說還屬於「個案範疇」,但確實給了我們一些提示。

也如我之前所說,躺平了的「羣體免疫」政策會放大這種個案效應。

先看看之前的6例

香港案例屬首例,分析見

阿源老師:香港大學證實全球首例康復者二次感染新冠,這反映出哪些問題,會對抗擊疫情產生什麼影響??

www.zhihu.com圖標

荷蘭病例

荷蘭公共衛生和環境國家研究院稱,近期荷蘭共發現了4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4位患者均為60歲以上的老人,且二次感染的發病癥狀都較第一次輕

實驗室分析證明,4位患者第二次感染的病毒基因指紋不同於第一次,兩次感染的時間間隔分別是數周或者數月。

比利時病例

當地時間8月24日,比利時報告一名50多歲女性二次感染新冠肺炎。比利時病毒學家範蘭斯特表示,造成該女子二次感染的原因或為,3月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後,只產生了少量抗體。

提示

香港、荷蘭、比利時的病例,基本情況都差不多,第一次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不強,第二次感染間隔數周到數月(以數月為主),且癥狀較輕。

應該都是因為保護力不夠造成的二次感染。

美國的病例

真不愧天選美利堅,樣樣都領先。

其病例概況

這名患者是一名25歲男子,居住在內華達州里諾市。

3月25日,這名患者開始出現喉嚨痛、咳嗽、噁心和腹瀉等癥狀。4月18日,他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4月27日,該患者康復,且兩次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均呈陰性。

5月28日,這名男子再次感到不適。6月5日,他因呼吸急促住院,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病毒的基因測序表明該患者感染了稍有不同的毒株。報告顯示,該患者「二次感染」的病情更加嚴重。

感染時間間隔應該有2個多月(3月25日-5月28日),而不是兩次檢測陽性的時間。

給的提示:

目前公佈的信息不算多,有幾點會影響結論:

  • 該男子身體基本情況如何,如果合併肥胖,第一次癥狀輕可能是僥倖;
  • 兩次毒株本身的情況如何;
  • 沒有公佈兩次感染的抗體情況,不知道第二次感染時抗體還在不在,如果還在,很可能發生了ade效應——那所謂「羣體免疫」就等於是「屠殺將至」了。

PS:之前美國不是說要全民檢測抗體嗎?還讓某些人亢奮了。應該有結果的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