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8月29日消息,《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内华达州报告了美国首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也是世界上已知的首例导致严重症状的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该报告由内华达大学里诺医学院和内华达州公共卫生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撰写,27日在网上发表了预印本,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该报告介绍,这名患者是一名25岁男子,居住在内华达州里诺市。3月25日,这名患者开始出现喉咙痛、咳嗽、恶心和腹泻等症状。4月18日,他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4月27日,该患者康复,且两次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阴性。5月28日,这名男子再次感到不适。6月5日,他因呼吸急促住院,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报告显示,该患者「二次感染」的病情更加严重。

研究人员表示,病毒的基因测序表明该患者感染了稍有不同的毒株,表明确实是二次感染。尚不清楚该患者再次感染的原因。

内华达州公共卫生实验室主任、报告的作者之一马克·潘多里强调,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情况很少见。潘多里说,这是迄今为止在美国近600万感染病例中的第一例。

此前,全球共报告了三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其中一例在香港,两例在欧洲。(新京报)

美研究报告美国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

news.163.com图标

该患者25岁,两次测试阳性相隔48天,毒株不同。第二次感染发展为重症。人类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究竟如何,「群体免疫」是否可以缓解病毒传播?


首例新冠二次感染重症发表《柳叶刀-传染病》,耶鲁专家强调疫苗是群体免疫最安全途径

前不久,美国一名曾为轻症的患者确诊「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且发展为重症的消息一度引起极大关注。当地时间10月12日,这一病例报告正式经过同行评议并发表于《柳叶刀-传染病》。不同于此前香港大学报告的首个确认被新冠病毒重复感染的病例,这名患者的免疫系统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截图来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病例详细情况

根据论文介绍,这是美国内华达州一名25岁患者,自今年3月25日开始出现喉咙痛、咳嗽、头痛、恶心、腹泻的症状,并于4月18日经检测确认感染新冠病毒。隔离期间,4月27日患者症状好转,5月9日和5月26日两次核酸检测均已转阴,直至5月28日患者都没有不适。

转折发生在5月31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烧、头痛、头晕、咳嗽、恶心和腹泻的症状,不过去医院拍了个X光胸片就回家了。6月5日,他进一步发展为低氧症,不得不住院持续吸氧,最新X光胸片明显表现出了病毒性非典型性肺炎,并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6月6日,抗体检测IgG/IgM也均为阳性。

▲该名患者两次发病、检测的时间过程(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重复感染的证据

与在中国香港发现的首个二次感染病例相似,考虑到这名患者曾出现症状恢复且两次核酸阴性结果,研究团队也对其两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两次样本的病毒来自同一进化枝——这是当地同时期流行的主要病毒株进化枝。尽管不能完全排除是一次持续感染导致的病毒再激活,但是,两次样本病毒的基因组有大量其他明显的差别,根据现有科学证据,这些差别无法通过病毒短期内在体内进化来解释。

此外,该患者也没有服用任何免疫抑制药物或存在HIV感染,因免疫系统问题而导致「病毒未能被身体完全清除」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第二次发病时,他的父母也检测出新冠阳性,尽管尚未得到测序结果,但这支持了该患者二次暴露和二次感染的合理性

基于多方面的详尽证据,研究团队认为,基本可以确认这是一例二次感染。

为什么症状更严重?免疫力和疫苗还管用吗?

在论文中,研究团队也探讨了二次感染症状加重的潜在原因:可能是暴露于非常大量的病毒,可能是二次感染的病毒对这名患者更具「毒性」,也可能是抗体出现了ADE效应(抗体依赖增强效应)。

研究团队指出,该病例提示感染过新冠病毒可能不会给所有个体带来100%的保护力。「尽管个例的发现不足以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但仍然强烈建议,曾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个体仍应认真预防后续的病毒暴露风险,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论文通讯作者,内华达大学(University of Nevada)医学院Mark Pandori博士建议。

截图来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在同期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耶鲁大学医学院(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免疫学教授Akiko Iwasaki博士表示,虽然已知的二次感染病例只有极少数,但这些病例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对此,她提出了三点思考。

首先,与研究团队的观点相似,自然免疫力「不一定」能让个体在再次感染后免受疾病侵害。迄今已有数例二次感染新冠病例的报道,这些患者都没有免疫缺陷,但缺乏血清学数据表明他们是否具有了足够的抗体反应,而且,该病例报告中的美国内华达州患者和另一名厄瓜多患者在二次感染后都比首次感染严重。此外,现有二次感染病例大多是因为出现症状而被发现,我们还不够了解无症状二次感染病例的情况。

其次,一名患者前后感染不同病毒株,但并不意味著二次感染是「免疫逃逸」引起的,换言之,不意味著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病毒株设计不同疫苗。「就目前而言,一种疫苗足以针对所有的病毒变异提供保护。

再者,二次感染者还会造成传播吗?现有研究表明,个别二次感染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并不低,因此我们「不应指望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来实现群体免疫,这不仅对许多人致命,也无效,实现群体免疫的最安全途径是通过安全和有效的疫苗。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疫情发展已大半年,但COVID-19对人类而言仍然是一种新的疾病,我们的认知仍然有限。单个病例不能定义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只有更多的二次感染病例分析,能让我们对自然感染后的免疫力有更多了解,并为疫苗研发提供洞见。目前,我们仍然需要做好万全的防护准备。

参考资料
[1] Tillett RL, et al., (2020). Genomic evidence for reinfection with SARS-CoV-2: A case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DOI: 10.1016/S1473-3099(20)30764-7.
[2] Iwasaki A, et al., (2020). What reinfections mean for COVID-19. Lancet Infect Dis, DOI: 10.1016/S1473-3099(20)30783-0.
[3] Second COVID-19 Reinfection Case Confirmed. Retrieved October 9, 2020, from https://www.medpagetoday.com/infectiousdisease/covid19/89077

?新冠病毒相关内容推荐

  • NEJM发表瑞德西韦全球试验最终结果,显示三项重要获益
  • 治疗新冠住院患者,RECOVERY试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羟氯喹结果正式发表
  • 难怪男性新冠死亡风险更高……《自然》发现女性免疫反应的关键差异
  • 新冠病毒正在发生突变,那疫苗还管用么?
  • 「新冠疫情预计将持续很长时间」,疫苗之外,科学家还在开发什么应对手段?
  • 《自然》:你得过的感冒,可能会改变新冠感染的严重程度?
  • 无症状感染人数到底有多少?我们离「群体免疫」还有多远?《柳叶刀》研究的答案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觉得内容不错,欢迎关注!或者点赞、评论、分享给其他读者吧!


就2020年的时局而言,大政府好过小政府,小政府好过无政府,这句话已经可以基本认定为无例外的真理了。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不对呀,不是说大政府有大政府的好,小政府有小政府的好吗?是的,这话本来是没错的,但那是在2019年。就2020年的时局来看,我暂时还没发现有哪一家是政府过大、组织力过强了,各国只有「集权程度稍差」,「集权程度很差」,「集权程度极差」之分。大家都是饿到不同程度的非洲饥民,有鸡腿就一定要无脑吃,均不存在胆固醇过高的问题。

面对病毒,「利维坦」毫无疑问是个褒义词,当然我到现在还没见到哪一家配称自己是利维坦的。当今时局,我只见过「实质联邦」,「实质邦联」,「名义邦联」和「索马利亚试验田」四种模式。大家对号入座吧,总之。


1、这个病毒著实顽固。基本可以宣告押宝「群体免疫」赌国运要输光底裤了。

2、拥有地球最先进的生物科技的美国,押宝疫苗,看来也是一场国运豪赌了。病毒变来变去,疫苗能不能赶上病毒变化是个问题。即使不断更新疫苗,几亿人隔三差五去打疫苗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3、指望病毒的变异向著和人类共存的方向,于是传染性变强、致病致死性变弱,看来也不一定成立。

4、天花和人类共存了500-600年,最终被疫苗终结。人类想要进化出适应病毒的体质,最少也要500-600年吧。

5、如果疫情几年都不消退,人类世界可能会演化出新的生活方式。可能更倚重网路生活、信息社会,人际接触减少,出行频率降低,以免反复感染,造成生命危险。


妈耶,看到有媒体采访了上海的某专家说,发现了新冠的ADE,还不少,这个有点吓人啊…然后就想问一句…论文呢?


回来更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更新的好时候啊。

香港大学证实全球首例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这反映出哪些问题,会对抗击疫情产生什么影响??

www.zhihu.com图标

上次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提过这个可能。

也就是综上2个原因,有人会二次感染,早晚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要这个病毒还在全球大流行,一定会出现。而且考虑到抗体消失周期,可能最早一批的痊愈者的抗体有开始陆续消失了,后边出现的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多。甚至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但是混杂在美国或者印度这样的众多病例之中还没有被发现。

嗯,这不算神预言,就像我说的,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那怕二次感染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那么乘以全球感染数字,可能也会有上千人发生二次感染。

@阿源老师 回答里统计了下现在官方公布的复发病例,大概还不到10个。我还是觉得这不会是个案,还是很有可能有很多是没有检测出来的。

因为这不光是涉及到如何区分2次感染和复阳的问题,这对当地的检测能力也是有非常大的考验。也就是说你几乎要给所有可能是复阳也可能是二次感染的人做测序。

在很多给新发病症患者都没有足够能力做核酸检测的地区,要求他们为二次「复阳」患者做测序的难度太大了。

而且这里边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测序能确定是二次感染的患者是因为他2次测序结果的基因型分差很大,所以我们肯定是二次感染。那么不巧的是,他二次感染的病毒如果基因型分差不大呢?如何确认是「复阳」还是二次感染?

我们目前也没有任何临床或者实验室证据能证明一个人感染了这个分型的病毒以后在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这个分型的病毒是免疫的。如果抗体消失的话在被同一个或者是非常近似的分型病毒所感染,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

上次我说香港的这个二次患者的感染的事情可能是一个好事情,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观测到ADE现象,但是美国这个病情加重的很糟。我现在没有看到更多的临床数据,所以也没法猜测是否发生了ADE,还是单纯的因为上次感染到现在这个患者的客观条件(免疫力下降等等)不好导致二次感染病情加重了。

还是再再再再次强调,这病没法群体免疫的。

这种二次感染的情况,对疫苗研发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期盼有余力的国家开始普查二次感染人群,筛选所有「复阳」的患者,看是否有更多病例,看能否在临床或者基因组的角度找出二次感染的一些共性。如果只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或者特定基因型可能发生二次感染那可能还是个小问题,如果是针对普遍人群都有可能发生,甚至是有概率会加重,甚至会发生ADE现象,那几乎就是一个大悲剧了。届时是否要接种疫苗,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

有可能解药会变毒药。


再更新一下

美国之前公布瑞德西韦时,也是神乎其神的个案,后来不也没发现同样的神效吗?

现在对这种个案保持警惕和观察,而不去下肯定性结论,不是应该的吗?

还有这个病例间隔时间明明两个月,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多月?


解释一下个案

个案就是肯定已经存在了,只是目前比例非常低,怎么感觉在某些回答里,个案这个说法像否认了存在一样?

另外无论是现在这个答案还是之前香港那例的分析,我都清晰表达了,目前「群体免疫」感染模式存在放大「个案」的可能性,有可能使个案变成普案。

另外医学事件里,经常出现的是散点数据,也就是和主流案例完全不同的情况。

但是这种散点数据不能影响主流案例的任何诊治方案,而是要用方法去尽可能的筛出来散点数据。

而且目前这个美国患者完全没公布基本数据,怎么就变成言之凿凿了。


目前香港一例,荷兰四例,比利时一例,美国一例。整体上来说还属于「个案范畴」,但确实给了我们一些提示。

也如我之前所说,躺平了的「群体免疫」政策会放大这种个案效应。

先看看之前的6例

香港案例属首例,分析见

阿源老师:香港大学证实全球首例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这反映出哪些问题,会对抗击疫情产生什么影响??

www.zhihu.com图标

荷兰病例

荷兰公共卫生和环境国家研究院称,近期荷兰共发现了4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病例,4位患者均为60岁以上的老人,且二次感染的发病症状都较第一次轻

实验室分析证明,4位患者第二次感染的病毒基因指纹不同于第一次,两次感染的时间间隔分别是数周或者数月。

比利时病例

当地时间8月24日,比利时报告一名50多岁女性二次感染新冠肺炎。比利时病毒学家范兰斯特表示,造成该女子二次感染的原因或为,3月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后,只产生了少量抗体。

提示

香港、荷兰、比利时的病例,基本情况都差不多,第一次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不强,第二次感染间隔数周到数月(以数月为主),且症状较轻。

应该都是因为保护力不够造成的二次感染。

美国的病例

真不愧天选美利坚,样样都领先。

其病例概况

这名患者是一名25岁男子,居住在内华达州里诺市。

3月25日,这名患者开始出现喉咙痛、咳嗽、恶心和腹泻等症状。4月18日,他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4月27日,该患者康复,且两次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阴性。

5月28日,这名男子再次感到不适。6月5日,他因呼吸急促住院,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病毒的基因测序表明该患者感染了稍有不同的毒株。报告显示,该患者「二次感染」的病情更加严重。

感染时间间隔应该有2个多月(3月25日-5月28日),而不是两次检测阳性的时间。

给的提示:

目前公布的信息不算多,有几点会影响结论:

  • 该男子身体基本情况如何,如果合并肥胖,第一次症状轻可能是侥幸;
  • 两次毒株本身的情况如何;
  • 没有公布两次感染的抗体情况,不知道第二次感染时抗体还在不在,如果还在,很可能发生了ade效应——那所谓「群体免疫」就等于是「屠杀将至」了。

PS:之前美国不是说要全民检测抗体吗?还让某些人亢奋了。应该有结果的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