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的時候,哲學家普魯塔克曾寫道,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期間經歷了持續的維修和替換部件。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它就會被替換掉,直到所有的部件都不是最初的那些。問題是,最終產生的這艘船是否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如果不是,那麼什麼時候起它便不再是原來的船了?


十年前就這個問題專門寫過一篇幾千字的文章,那時候是我思想最活躍的時候,只可惜這篇文章現在找不到了。文章大概的觀點是,不管那艘船怎樣換木板,只要它在人們的心目中還是那艘船,還是那艘承載了人們關於忒休斯及其光榮歷史的戰船,那麼哪怕他被替換得全然一新,那麼它還是那艘船。這裡面有一條看待事物的哲學原理:重點不在於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在於它在我們看來是什麼。

但是,事物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和本質,又並不是與事物的物理組成和結構完全脫離和無關的,這就涉及一個物質和人的意識交互影響和發展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認識觀和發展觀的問題。


忒修斯戰艦的故事是關於決定事物的本質如何判斷的問題,或者更為具體地說是事物的本質是由構成它的各個部分決定的,還是由它的功能所決定的。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麼它還是一艘船,還是像以前一樣在海上航行,那麼是不是它就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呢?

現在忒修斯戰艦比較多應用於倫理學方向的討論,特別是生命醫學倫理,例如你通過整容換了一個臉,那你還是你嗎?或者通過醫學的進步可以實現器官的人造和更換,那麼你可以免於死亡,但是你還是你嗎?這種方式同人的有死性之間的關係如何,以及人之為人是否體現在人是有死的存在物等方面。


我感覺那個叫大王的說的有點對。我再細講一下我想到的。

就自我的一般認知觀來講,已確認的存在有時間與空間上的性質,也就是物體本身具有的最基礎的性質。

空間表明存在,時間表明變化。

相比之,觀念本身卻不具備這兩種性質。觀念完全無法完整的代入物體。

我們說一個固有的觀念是永恆的,即使不同的人理解也無法改變。它無法脫離物體單獨存在,更不能產生變化。

這就導致了觀念本身的局限性,它所具有的更多是標記的作用,而不是代替物體本身。

同樣假如我們用標記來表明物體的性質,同樣是有局限性的,它僅限於所定義的標記。

以絕對的「彼與此相同」來進行歸類的話是與空間、時間兩類性質是矛盾的,位移本身就是變化,時間更是一直在變化。也就是說在觀念之外什麼也不是什麼。

至於觀念以內,物體的其他性質就逐漸顯現出來了。於是此可以等同於彼,也可以區分與彼,以及兩者之間各種不同的關聯性。


忒修斯悖論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因此這類問題現在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問題。 對於此類問題,我的解答如下。 一個個體也好,團體也罷,對於自身…0 贊同 · 1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忒修斯悖論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因此這類問題現在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問題。 對於此類問題,我的解答如下。 一個個體也好,團體也罷,對於自身…0 贊同 · 1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忒修斯悖論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因此這類問題現在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問題。 對於此類問題,我的解答如下。 一個個體也好,團體也罷,對於自身…0 贊同 · 1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自我同一性的問題。貧道比較認同帕菲特《理與人》觀點:對於人,並不存在「我」這種實體。

所以這個問題和「南極的南邊是什麼」一樣是個偽問題,根本不存在「忒休斯號」這樣一個實體在承載那一大堆偶性。


兩個問題:

1. 當然不是。正如同10歲的你不再是1歲的你,20歲的你也不再是10歲的你。

2. 變化是累積爆發的。量變到質變是一個連續又突發的過程,就如同你網遊99級升到100級。當然,有些突變也可能是人類本身認知能力的錯覺,人只是為了方便劃分了幾個狀態,就像光譜表,酸鹼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