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親子關係與父母的榜樣基礎是很重要的。其次,合適的社交技巧引導也很重要。

聞名遐邇的《小王子》中有這樣一段話: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的痛苦,都源自於「關係」。一個人處理各種關係,與他人相處的社交能力,直接影響到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

每個父母都渴望養育一個高情商、懂得理解、包容他人的孩子。然而,在養育孩子中,我們發現如何提升孩子社交能力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稍不留意,孩子就與小朋友開啟搶奪玩具大戰;一不留意,孩子就可能把別的小朋友推倒了……

值得注意的是,3-6歲是孩子的社交敏感期,是鍛煉孩子社交能力最好時期,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大多數孩子離開家庭,融入小團體——幼兒園的時期,那麼除了事後教育,還有什麼好方法讓孩子系統認知如何結交朋友、與朋友和諧相處嗎?

交朋友的方法 幼兒圖書 繪本 早教書 兒童書籍京東¥ 21.00去購買?

《交朋友的方法》就是這麼一本專為學齡前兒童打造的快樂交友指南。作者高井喜和是一位創作了近百本繪本的繪本作家,其作品2003年、2006年及2011年,均入選博洛尼亞國際原創繪本展。

該作品源於他大四實習時候的一個心愿,如果成為一名繪本作家,一定要出版一本向孩子傳達溝通、友誼內涵的繪本。同時,本書創作初心也是希望孩子世界裡,少些欺凌、傷害他人的事件發生,多一些諒解與包容。

01、交友前,先要了解他人,了解自己

幼兒的社交發展是呈一定規律的:1歲半以前,幼兒大多數喜歡獨自玩,對於陌生人不是很歡迎,也不開放自己;2-3歲孩子開始進入平行玩或者合作玩的階段,會對其它幼兒玩樂感興趣、或會一起玩但各玩各的、或會模仿其它幼兒做的事情等;4歲後,幼兒開始懂得「好朋友」的概念,也有合作意識。

一開始,幼兒社交只限於交換下玩具、零食或一起追逐玩樂下,當他們真正懂得「朋友」概念後,慢慢認知到真正朋友是志趣相投、互相關心、關愛對方的。

九大問題引導孩子了解自己、他人

所以本書設置了九大問題,從喜歡的顏色、喜歡的食物、將來的夢想、喜歡的動物等引導孩子認識自己,了解他人。此外,還通過生動形象、個性鮮明的人物肖像圖引導孩子認知身邊孩子的性格:精力旺盛的、喜歡微笑的、喜歡動物的、做事努力的、滑稽搞笑的、邋裡邋遢的、驕傲自大的等。

令我驚奇的是,陪孩子親子共讀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很多以前不注意的細節:原來我一直以為他喜歡藍色,他告訴我他也喜歡紅色的;最喜歡的食物,不用說肯定是薯條,但他告訴我還有喜歡我早上做的炒飯;喜歡的動物,我一直以為是貓或者狗,我連續問了三遍,原來他最喜歡的是企鵝;他最想結交的朋友是精力旺盛類型的……

猜猜看,你的孩子喜歡交什麼樣的朋友?引導他了解他人及自己

儘管「社交」說的是如何與他人交朋友,但社交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我」上,如我是怎麼看待自己、看待別人,看待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所以引導孩子如何社交,先引導他從具體事物上認識自己、認識他人的性格。

02、遊戲中,學會交友的過程

在養育孩子中,我們發現:有時候孩子眼巴巴地看著別人玩著開心,不知道如何加入;或者眼見孩子主動的諮詢加入遊戲,卻被拒絕了……

尤其是,上了幼兒園的孩子,他們渴望有玩伴,卻不只如何交朋友;當被朋友拒絕時候,他們會很傷心和失落。

書中模擬交友小遊戲

書中模擬交友小遊戲,從場景、對方的反應出發,一步步引導孩子根據對方反應採取正確交友方法,不然回到起點重新開始。在遊戲中,告訴孩子「對不起」「謝謝」在交友中的重要性。當你們吵架了,「對不起」是和好的標誌,「謝謝」則需要在好友相處中多用。

應該怎麼樣交朋友呢?

我微笑的打招呼——對方也對我微笑——邀請對方說:我們一起玩吧——對方回答好的——如果一起玩的時候,吵架了怎麼辦……

我微笑打招呼——對方假裝沒有看見——別放棄,繼續加油(回到遊戲起點)

3-6歲的孩子語言仍在發展中,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很多衝突、矛盾、誤解等,都是他們第一次接觸。孩子們常會因為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而產生肢體攻擊行為,引導他們多說「對不起」「謝謝」,能讓他們懂得包容與感恩帶來的內心成長。

03、兩句常用話語,三個交友秘訣,讓孩子感受友誼的珍貴

常言,有什麼樣父母,就有什麼樣孩子。同樣,要孩子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親子關係與父母的榜樣基礎是很重要的。

所以,二寶剛開始學學說話時候,我就多跟他說謝謝你,對不起這兩句話。我發現二寶並不能很好體會什麼時候用這句話,把自己玩具給哥哥玩也說謝謝你。

那麼朋友之間什麼時候應該說「謝謝」,什麼時候該說「對不起」呢?多教孩子使用這兩句話,孩子會有更好的路人緣。

8種經典說「謝謝」場景

9種說「對不起」經典場景

書中用形象的圖畫給出8種經典說「謝謝」場景;9種說「對不起」經典場景,讓孩子充分學習好友是如何化解衝突與維持親密的。

三個交友秘訣

此外,三個交友秘訣——及時向朋友表達自己想法,以及顧及對方的感受;別人接受自己的好意,自己也會很高興;和朋友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很重要,傳達了友誼的真諦。

這三個秘訣,不僅輕鬆講解交友的核心秘密,也引導孩子認知與別人相處的基礎。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人類在相互交往中尋求安慰、價值和保護。人自從出生以來就要與人相互交往,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人際關係是縈繞我們一生的關係,學會與別人相處同時「做好自己」是受益終生的事情。

交朋友的方法京東¥ 42.00去購買?

@鼴鼠的土豆 @知乎親子


能有這個意識的家長,絕對是很負責的家長啊。

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孩子,會更加自如地和他人相處,也因此擁有更加良好、更加健康的同伴關係。怎樣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第一步 教會孩子認識情緒

心理學家彼得·沙洛維將情商分為五個部分:1.認識自身的情緒;2.控制情緒;3.自我激勵;4.認知他人的情緒;5.妥善處理人際關係。

認知自身情緒,是人際關係的基礎。

只要是一個正常的家庭,孩子一般能在生活中見識到各種各樣的情緒,生氣、喜悅、失望、沮喪等等。

而一個過於克制過於壓抑的家庭,其實是不利於孩子的這種認知的。人人都心態平和,時時都寧靜幸福,如果你追求的是這種家庭氛圍,彷彿給孩子打造了一個情緒象牙塔,孩子一旦走出象牙塔,再看到真實世界的面目,反而會更加不知所措。

同樣,一個過於「火爆」的家庭,也不利於孩子的情緒認知,孩子會認為,我的父母是這樣對我的,一般情況下他們都是生氣的,那孩子要麼也脾氣火爆,要麼就懦弱不敢說出自己的感受。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學會的應該有兩點,一個是不同的情緒,喜怒哀樂,二是,了解情緒的緣起和解決辦法。

好的家庭,不是沒有不良情緒,而是能夠告訴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父母是怎麼解決的。父母也是普通人,會生氣,會悲傷,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我們會怎樣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如果對孩子不小心發了火,這也不是說需要多麼後悔的事情,你告訴孩子,無論什麼情況下,我們都是愛孩子的,並告訴孩子,朝孩子發火,一起尋找一下彼此的原因,互相改正。

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時,作為父母,也並不需要第一時間壓制下去,而是和孩子一起去理解這種情緒,一起去找到解決辦法。

我們不需要做那麼完美的父母,孩子自然也不需要做那麼完美的孩子。面對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情緒,因為我們真實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想要讓孩子更進一步地認知情緒,父母們可以在兩方面做一些工作。

抓住日常生活的事件。

比如孩子和夥伴鬧矛盾了,兩人都不高興的時候,你可以問問孩子:你現在什麼心情,小夥伴是什麼心情,你們為什麼會這樣,怎麼處理,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這樣的分析能幫助孩子認知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學會了解原因,而不是隨意地怪罪別人或者怪罪自己。

用繪本書籍認識情緒。

隨著孩子慢慢成長,上小學後,孩子會遇到更多複雜的事情,比如說考試,比如說競爭,他會產生更多複雜的心情,比如說嫉妒,或者是無聊,或者有時會同時產生兩種對立的情緒。如果孩子不認識這樣的情緒,他碰到這樣的情況就會很茫然。他也許是嫉妒了,可他只能理解為生氣。他也許是羞愧了,可他只能理解為害怕。比起以前的書籍,現在出了非常豐富的繪本讓孩子認識情緒的。通過有趣的故事,讓孩子了解,每個人都會有複雜的情緒,孩子就能更加豁然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也更能清楚明白地了解別人的情緒,而不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第二步 建立自信

我們一直在為孩子做很多事情,照顧飲食起居,買有趣的玩具書籍,上各種興趣班,培養能力,努力讓孩子開心。

這些都很重要,然而,有一件事情,絲毫不能低於以上的地位,那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自信,才能讓孩子面對別人的否定時不會盲目否定自己,哪怕這種否定可能來自老師,來自更加出於優勢地位的同伴。

擁有自信,是孩子一生的支柱。

怎樣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首先,認同孩子的本身性格。

孩子也許太過內向,孩子也許太過活潑。父母為孩子操心,總體現在方方面面。太過內向的擔心不被別人喜歡,太過活潑的擔心不能適應規則。其實,無論是內向還是活潑,只要給他合適的方法,他都能發揮出自己的特色。

《內向者優勢》一書中,我非常認同一點:內向的人更能對事情做深度的了解。如果能夠發揮好這一方面的優勢,孩子自然能擁有自己的成功。

而太過活潑的孩子,甚至是某些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在《第五項修鍊 知行學校》一書里提到,其實也許他在「並行工作過程」中會表現的格外優異,就是,能夠同時做兩件或更多的事情。我覺得這真的是特別厲害的一件事情。

千萬不要否定孩子的性格,否定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嚴重打擊。當父母都不認可自己時,對孩子來說,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其次,設置OK線。

尊重認可孩子,但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讓孩子放飛自我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嘗試去找到一些,既能讓孩子舒服,又能滿足社會基本期待的方式。我們可以像《如何培養不怯場的孩子》里作者建議的那樣,給孩子設置一個「OK線」,為孩子設置一個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做到的目標,這個目標不能過低或過高,頂起腳來可以夠得著。當孩子達到這個目標時,給予孩子積極肯定。比如孩子本來要跑1000米,可孩子本身只能跑400米,那麼,你可以為孩子設置一個500米的目標,這個是孩子再努一把力就能達到的,只要孩子達到,就要肯定孩子,為孩子積累成功經驗,在這個基礎上,有耐心地進行一點點的提高,而不是一下子要求孩子就要做到最高程度。

比如孩子內向不喜歡打招呼,也許今天的目標就是能和一個遇見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微笑、點頭,揮揮手等打招呼,孩子做到了,就進行肯定。在一次一次地肯定中,孩子能漸漸找出自己成功的方法,從而更加有自信地面對困難。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尊重他本來的樣子,慢慢地陪伴他進步,孩子就會覺得自在又舒服,而且覺得自己很能幹。

再次,學會欣賞他人。

自信並不是說就覺得自己特別厲害,而是能找到自己的閃光之處,也能找到別人的閃光之處。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覺得自己很棒,卻不能發現別人的優點,也許在社交方面,又會陷入另一種困境——無法合作。

引導孩子不斷去挖掘身邊同學和家人的優點,孩子也就有了發現美的眼光,更有了評判人的智慧,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這,才是真的自信。

第三步 同輩群體

我們常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一些讓人嘆息的事情:一個成績優秀的孩子,上大學後,卻不會與人相處,或者到了社會上,在人際交往中各種碰釘子。

為何會這樣,其實,因為父母們太過於將學習看得重要,又過於看低了孩子的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家長只有想的更遠,才能去避免一些不好的可能性的發生。

要去培養社交能力,就要去與人相處。

尋找自己喜歡的朋友,通過溝通來交到朋友。

知道鬧了矛盾怎麼處理。

知道自己不喜歡的人的類型,以及怎樣拒絕。

這些,都需要實實在在,一場又一場的追打嬉鬧中鍛鍊出來。

孩子需要跟同齡的孩子相處,也需要和不同年齡的孩子相處。在這種相處積累的經驗中,他慢慢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交友之道,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受歡迎的,哪些行為會幫助自己交到更多朋友。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作者提出一個與流行觀點「父母的行為決定孩子的成長」截然不同的理論:同輩群體,才是塑造兒童行為和改造他們性格的地方,是決定他們長大以後成為什麼樣人的地方。

「孩子在家裡學會彈鋼琴,在家裡,他們了解到醫生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當一個民主黨員是最好的選擇,如何用玉米葉包玉米餡卷等。他們在家裡學不到的是:如何在公共場合行為得體,他們是什麼樣的人,這些都是在同輩群體中學到的。」

孩子對父母所呈現的,只是他們自身的一部分,這個部分能不能達到50%,其實我都沒有把握。但他在群體里,卻能展示100%,他渴望的,他認同的,他害怕的。

所以,如果可行,讓孩子有1-2個可以長期相處的固定群體,這個群體,一開始是作為父母的我們能參與,能幫助解決一部分問題,比如鬧矛盾怎麼辦,面對攻擊怎麼辦,慢慢地,讓他們建立起各有特色,相互認可,共同合作的相處原則,等他們到了更大的群體里,也不會因此而犯難,他們會遵循原有的規則,去一個更大的天地里,找更處得來的朋友。

第四步 基本的禮貌

讓孩子學會禮貌也是極其重要的事情。

當我們初見一個人的時候,在不知道他的年齡、閱歷時,會根據什麼做出判斷呢?其實就是看他的外貌和行為舉止,也就是,是否具有「禮貌」。

從小學會一些基本的禮儀,需要別人幫助時說「請」,別人提供了幫助說「謝謝」,保持自己的儀容整潔,經常面帶微笑,拜訪別人家時注意衛生,注意禮貌稱呼,不亂動別人的東西,這些事情看起來很繁瑣,其實習慣了就會變得相當容易,而且一個禮貌的孩子,很容易就讓人覺得舒服,心生好感。

我們不僅要告訴孩子基本的禮儀,還要讓孩子知道,大多數人都在努力生活,為社會的運行提供自己的力量,所以不管他們的年齡、職業,認真生活的人都值得我們禮貌地去對待,同樣,我們一樣要認真生活,靠自己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誇獎。如何做到呢?

第一,在孩子的舒適範圍內進行。比如,孩子生性內斂,那我們就不要強求孩子非要活潑開朗地大聲和別人打招呼,而是商討出一種相對自在的方式進行,比如微笑,點頭,等等。孩子對這件事情不抵抗了,他才會慢慢地接受。

第二,和孩子多多練習。可以多和朋友家互相拜訪,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教會孩子基本禮儀,比如說敲門的方式,進門時打招呼的方式,在得到幫助後說「謝謝」等,這些都是需要在生活中練習,而不是平常並不講究,突然到了一定的場合再去做要求。其實在陪伴孩子建立禮貌的同時,你也會慢慢發現自己有些事情做得並不到位,而這剛好是一起練習的好時候。

第三,為孩子積累成功經驗。當孩子做到某件事情後,要及時地肯定。孩子很有禮貌地做了一件事情,不僅要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還要說在嘴裡。慢慢地,孩子就知道什麼事情要做,什麼事情做了會得到肯定。

當然,我並不建議在孩子小的時候務必要做得非常周全,有沒有必要另說,太過拘泥於禮節,也會限制孩子的天性。

原文:

夏林Shining:小學到底該學什麼?幼小銜接(5)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應邀。

給孩子看巧虎、天線寶寶等兒童節目,讓孩子明白基本的社交禮儀,比如排隊、玩別人的玩具事先徵得對方同意,謝謝對不起之類的。

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包括清楚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聆聽小夥伴們的意見,並能解決簡單問題,遇到複雜問題知道向父母和周邊大人求助。

孩子在親人視線內活動,但親人除孩子打鬧受傷外不介入孩子之間的活動。

孩子活動完,和孩子聊天,分析各種場景,對孩子的正確行為以讚揚和微笑來引導孩子下一次遇到同類情況時處理得更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告知後果並引導孩子換一種辦法處理優解。
放到孩子堆里唄,如果小區沒條件,幼兒園放學別直接回家,在門口跟小夥伴玩一會兒再走,周末多去公園活動,家長注意隨時備點糖果在包里。

學會分享、要替他人著想、要誠實……這些都是小朋友未來人生中的必修課。可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遵守基本社會行為準則的能力是不同的。

當一個1歲半的孩子面對想要他的小沙鏟的小夥伴時,大喊大叫地不同意,並不能說明他是個自私自利的小魔鬼,因為最早要到3歲,孩子才理解他人的需求。

所以,這時對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比如對孩子說「如果你不…… ,媽媽會很難受的」這樣的話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同樣如果一個5歲的孩子不承認他偷吃了糖,這也不意味著他是個邪惡的大話精,而是出自本能地選取了爸爸愛聽的「事實」去說,從而讓爸爸高興。

但是,當孩子用武力解決問題時,你一定要清晰地說「不行」。打人、推搡、揪頭髮都會讓別人受到傷害,而這樣一點基本的規則孩子是有能力遵守的。

———————————————————————

歡迎關注我的知乎主頁:黃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