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預警~)

勉強回答一下:

關於任天堂和蘋果公司的「相似性」問題,真的是「日本人10年前」就討論過了,而且蘋果公司和任天堂的高層也對兩者之間的「相似性」也直言不諱,甚至承認會「學習」。早在10年之前出版的《任天堂哲學》中,就對兩家公司的走勢、設計理念、市場戰略以及發展重要事件進行了總結,相似度很高,屬於業界「趣聞」之一

下面一個一個說:


世紀之交時期的蘋果和任天堂幾乎走勢「一模一樣」

注意這裡說的「走勢」是大致的數字變化規律,有幾年是比較相近的,並不是說完全一致,尤其是2005年~2008年之間,變化規律幾乎一模一樣:

這兩幅圖出自《任天堂哲學》,為2008年的日本出版書籍,任天堂尚處於「巖田聰時代」,圖中大致對比了當年蘋果公司和任天堂的走勢,至少在這幾年中,任天堂和蘋果的走勢,包括銷售額和利潤狀況幾乎是完全相同的

實際上,任天堂和蘋果在世紀之交時候的「命運」也是相似的,都是曾經創造過意想不到的輝煌,也都是一度在90年代末期走向低谷和沒落。相比之下,蘋果比任天堂當時還要慘一點,任天堂在兩代家用機以及初代虛擬現實的VB機失敗後,在主流遊戲機市場從如日中天走向邊緣化,蘋果則是一度面臨破產倒閉危機。

2000年,喬布斯重新擔任蘋果CEO,同年6月,巖田聰從Hal研究所召入任天堂本社,被認為是蘋果和任天堂發展的轉折點。之後,蘋果開啟了ipod,iphone和ipad時代,重新走上巔峯,而任天堂提出了著名的「擴大遊戲人口」的理論,開始通過創新,開拓新的藍海市場,協助任天堂重新走上正軌。

此外,還有人認為兩者的產品發展策略有一定類似,最初蘋果的「翻盤之路」是通過攜帶型多媒體ipod開始的,隨後開始開拓智能手機、電腦,成為商業帝國。任天堂最困難的時候,是依靠Pokemon重新炒熱「掌機市場」,帶來新的現金流,輸血任天堂全社,隨後實現Wii在家用機市場的逆轉。或有一定類似的地方。

可以說,在世紀之交前後,兩者的命運、走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打個不嚴謹的比方,類似於兩個「中興家業」的沒落貴族後代的奮鬥史。


兩者硬體設計理念都含有「極簡」風格的成分

蘋果公司和任天堂在硬體設計上,也有一定相似性,這在愛好者羣體中總結很多,其中極簡設計理念的相似性甚至後來得到任天堂官方的承認,兩者之間的外形風格確有不少相似之處:

遙控器與滑鼠,甚至主機的外形,都是在極簡風格主導的,不過形成原因各有不同。蘋果的「極簡主義」來自於喬布斯本人一直傳遞的「極簡生活主義」,這是這種思想在產品設計中的體現。任天堂的「極簡主義」來自於巖田聰「擴大遊戲人口」的考慮,不僅僅要討好青少年玩家,還要得到家長以及高齡羣體的認同,減低門檻,於是簡化手柄等設計,甚至一度向遙控器靠攏。

關於兩者在硬體外形上的相似性,早在近10年前就有各種討論。直到2012年,在IGN一位編輯總結了兩者所有相似外形的產品。可以說,從90年代開始的20年之間,兩家的產品外形設計上,經常「撞臉」,雖然一個是遊戲機,一個是攜帶型多媒體產品。

雖然,當時IGN的編輯用了一個爭議性標題,並使用「Steal」形容任天堂對蘋果的模仿(可能是為了吸引眼球吧),但是一般並不認為兩者之間在硬體設計上存在「抄襲」,而是兩種不同的理念在產品設計上的「殊途同歸」。


兩個公司都屬於大家眼中「不走尋常路」的創新型企業

蘋果和任天堂,最多的時候,都被認為是「獨創性產品」的推動者,都是以「創新」為賣點,立足於各自領域之中的,雖然形成的原因不同:

兩者都是以多樣化外設,多樣化的輸入方式,軟硬體結合,和自身獨創的系統聞名於世的。從90年代末期開始,兩者都在不停地關注並開拓用戶使用產品的使用場景(多媒體終端和遊戲機),蘋果和任天堂都打過「腦力鍛煉牌」,也都開拓過UGC社區,甚至都有吸引第三方軟體開放商入住的優惠政策。

蘋果有自己的App Store,有自己的iTunes專門服務自身硬體,而任天堂也有自己的Store和平臺,不少包含經典遊戲等功能。兩者都是「軟硬體結合」的高手,他們都在通過軟體和硬體相互促進的方式,完成市場佔有。這些「創新」印象,儘管成因不同,都成為大家心中把這兩個放在一起的原因。

在10年前,最熱的概念是「上網本」(甚至山寨本),各種電腦主打「價格戰」,爭取市場份額的時候,蘋果在做MacBook,並不理會所謂「價格競賽」,獲得成功。任天堂放棄自N64之後在各種機能和畫面競賽,開始主打藍海市場,挖掘新玩家和高齡、女性、輕度玩家可能性,也獲得成功,兩者的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也經常被人拿出來做對比。


兩家公司高層各自的「說法」

關於任天堂和蘋果公司的相似性,絕不只是玩家、用戶以及愛好者羣體中討論,實際上蘋果公司和任天堂的高層,實際上都意識到了,甚至承認會相互學習,至於「商業互吹」(不過互吹之中,確實有不少說的還是事實)簡直不要太多。

蘋果公司:席勒

蘋果公司的席勒,一度是僅次於喬布斯的蘋果高層,也曾經多次提到任天堂和蘋果公司的相似性。比如在2008年(還在喬布斯時代)接受採訪:

問:在革新和產品獨創性方面,很多人都認為蘋果和任天堂非常像,您對此怎麼看?

席勒:從這方面來說,蘋果確實和任天堂有很多共通之處。我們很尊重任天堂,他們很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我個人也很喜歡任天堂,買過GameCube和Wii。

蘋果公司的當事人,承認自己買過NGC和WII,而且承認兩者之間相似性很大。主要是「產品獨創性」和「革新」兩個方面。

任天堂:巖田聰

巖田聰則是直接多次表達自己是蘋果公司的忠實使用者和粉絲,甚至他說自己堅持用各種款式的蘋果電腦,連任天堂的財報和年終報告都是用蘋果公司產品製成的。

我們力圖用獨一無二的產品換得世人的驚喜,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從這一點上來說,雖然蘋果公司的產品與我們不同,但是兩家公司有著相當多的共同點

——巖田聰

巖田聰認為設計獨一無二的產品,纔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共同,雖然產品不同,但是獨創性這一點都是共通的。

任天堂:宮本茂

「他們在界面上花了很多心思,讓產品簡單易用,這一點與任天堂是一樣的。」

——宮本茂

「任天堂與蘋果有著非常多的共同點,能夠準確預測市場和用戶的反應。並不是自誇,蘋果也好,我們任天堂也好,在用戶能不能接受新產品這件事上,感覺都非常敏銳」

——宮本茂

除了極簡的硬體設計理念之外,宮本茂至少還覺得認為蘋果和任天堂都在關注用戶使用自家產品的方式,而且極力擴大產品使用人羣和使用場景的理念上,兩者都是相同的。可以說,兩家高層對於兩家的相似性,都有明顯的認知。


然而巖田聰也清楚的明白蘋果和任天堂最大的不同,遊戲機並非「必需品」

然而,雖然有很多相似性,兩者之間還有有很大區別的。主要是集中於產品層面。

巖田聰深刻的知道,遊戲機和智能手機巨大的不同,即前者並非生活必需品。單從這一點上來說,蘋果公司的「上限」是要遠遠超過任天堂的,雖然也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和挑戰。正是在這種想法的指導下,巖田聰時期任天堂大力推動「擴大遊戲人口」的戰略:

在保持核心人羣的基礎上,大幅度推出一些帶有噱頭,大幅減低門檻,適應於各種階層和遊戲小白的遊戲,成為巖田聰時代的任天堂的主流戰略,這一點可以參見以下回答,這裡不再贅述:

任天堂實現巖田聰「擴大遊戲人口」的目標了麼??

www.zhihu.com圖標

最後,正值任天堂成立130週年,自1889年9月23日成立之後,任天堂先後多次轉型,成為今天的模樣,這一點可能是任何公司都少有的經歷,與蘋果公司不同。

可以說,兩者之間儘管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從地區到產品再到人員完全不同,但是很多時候,相同的地方可能比不同的地方還要多一些,這是業界很奇妙的地方,也成為趣聞之一。

現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公司,又開始走向合作,任天堂終於開始涉足手機遊戲,馬裏奧、寶可夢也開始進入IOS平臺,兩家開始一起賺錢,事情變得越來越有趣了。

如有不妥之處,求輕噴,歡迎愛好者們一同討論~


在觸屏移動設備上,

iPhone教會了手機廠商怎麼做觸屏系統。

NDS教會了遊戲廠商怎麼做觸屏遊戲。


喬布斯時代可能還有可比性,現在就算了吧。現在蘋果機器能做的事換其它品牌都能找到替代品。


都是靠硬體起家之後再靠軟體捆住用戶。

蘋果有一萬個不好我也很難說去換個安卓平臺的手機,itunes系列的app早就把我套牢了。買的IPX又快壽終正寢了,IP11再醜我也沒得選。

任天堂更是早早就擺出了硬體能用就行,只要塞爾達、馬裏奧、寶可夢還在出,我家平臺上就不愁賣不出去機子的態度。


蘋果的發布會已經漸漸失去了驚喜。但是每次看完任天堂直面會都很開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