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元老院永遠統治,

敬愛的文慈父萬壽無疆,

英明的馬督公永遠健康,(劃掉)

親切的吳農相比較幸福,

能幹的元老們人人平等,

忠誠的歸化民勤勞勇敢,

威嚴的伏波軍戰無不勝,

強大的國民軍威壓四方,

馬梟的大煙囪如槍林立,

港口的鐵甲艦軸轤千里,

陸有澄邁大捷,海有霸王行動,空有三叉神戟(劃掉)

北滅東虜,南復呂宋,東撫扶桑,西剿黑爾,

我澳宋帝國,天下無敵啊~~~~

如此強國,可稱鐵血否?


秦漢兩晉和隋唐宋元明清里,宋朝無疑是最弱的,這幾乎是無可爭議的。誠然,西晉也亡於胡虜,東晉也是偏安。不過西晉是永嘉之亂首先自己耗幹了內功,五胡亂華差不多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東晉確實是偏安一隅,不過嚴格意義上帶有偏霸的意味。東晉一百多年歷史上大大小小的北伐無數次,版圖最大的時候比南宋大快接近北宋了。而北宋最大時候比東晉大,接近於秦朝,遠不能和漢唐及日後的元明清比較。南宋領土穩定,但差不多和南朝的南齊相等,比起東晉後期和劉宋不如,比南梁鼎盛時代也差些。

得國不正常常是人們所說的宋朝積弱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首要原因。得國不正,個人不認為是積貧積弱的首要原因,但也確實是不容忽視的原因。唐朝的開創是李淵父子突襲隋朝,但隋煬帝末年確實是天下大亂民心盡失,雖然隋煬帝的許多政策是有遠見的而且唐朝一直遵循。元朝是蒙古政權,這個不說大家都知道。明朝是朱元璋北伐蒙元建立。蒙元帝國雖然武功赫赫,但民族問題確實太嚴重。四等人制度和中原漢人確實飽受欺凌。清朝說自己得國最正,說清朝之天下取之於賊而非取之於明。得國最正當然不能認同,但取之於賊而非取之於明確實從時間上看是說得通的,而且也是沒問題的。宋朝是歷朝歷代里得國相對而言最輕鬆的,這個是無可非議的。秦朝統一滅六國即便從滅韓開始也用了十年。漢朝接替秦朝,中間還經歷了四年的楚漢之爭。西晉代魏比較輕鬆,但也是司馬懿父子兄弟三人十幾年經營所致。隋朝取代北周比較容易一些,但也比北宋取代後周相對難。而唐朝取代隋朝也經歷了一番戰亂。元明清的來歷這個大家都清楚,也不必多說了。比較起來,北宋取代後周真是太簡單了。即便比起五代其他幾代而言也有些太過於容易了。

宋朝張口閉口都是祖宗之法。所謂祖宗之法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時代摸索建立起來的一套制度,被後世繼續遵循和鞏固發展的。祖宗之法的核心是重文抑武和加強中央集權。這套做法有其可取之處,而且也有其必要性,這是不可否認的。日後的元明清實際上都是在繼承與發展的,甚至是如今及世界各國許多都強調。祖宗之法可悲的是被宋朝後來那些書獃子們用到了極致,完全的不懂也不想變通。宋太祖得國不正,尚且還是一個優秀的軍人出身,許多問題依靠自己傑出的才能可以避免。宋太宗雖說得位不正,防範嚴密,但為人心機很深,卻有時候還是允許變通,知道輕重緩急。宋真宗時代隨著元勛宿將的凋零,加上沒有軍政磨礪,也沒有大膽創新變革意識。只能按照父伯畫下的框框變動。而宋仁宗時代,這個北宋號稱最好的皇帝,實際上也是軟弱的時代。宋朝的祖宗之法在這個時代最終定型並為人徹底認可了。宋朝前三代,樞密使雖然已經逐漸由軍人控制變為文人控制,但還並沒有得到正式的皇帝認可與制度定型。而仁宗時代,樞密使正式被定義為文人出任。雖然日後兩宋歷史上還是有些戰功卓著的人偶爾出任樞密使,但普遍幹不了多久最起碼乾的太難了。宋神宗時代是變法的時代,宋神宗和王安石也恐怕是兩宋時代少有的敢於也勇於實踐用武開邊的君主和宰相。但是他們也承襲了祖宗之法的核心之一就是對武將控制嚴密,同時社會輿論和保守政治勢力的強大也讓他們無法做出根本性的轉變。南北宋之交,雖然宋廷被迫對軍方做出了一些讓步,但是隨著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祖宗之法再次被很快迅速的恢復了。之後的歷史,大家也都明白。以至於南宋一些有骨氣的文人也對朝廷的軟弱感到恥辱。自古和戎掌大權,未聞函授可安邊。畏敵之病深入骨髓等許多言辭無不是他們親身經歷後的慨嘆啊。

幽雲、缺馬、敵太屌號稱是網路總結的宋吹三寶。確實幽雲失陷使得北方門戶大開,缺乏馬匹也確實是重要原因,敵太屌也是客觀事實。蒙古這個上帝之鞭不論之外,遼金夏確實強,強國之前的匈奴、柔然、北魏、突厥和回紇。這個我們是承認的,這些確實是客觀現實。但是這些客觀條件不是不可以改變的。漢朝、隋唐也有過屈辱,軍隊的主力也不是騎兵,仍然是步兵為主。也有過喪失險要的時候。但都敢于振作。雖然也曾屢戰屢,敗卻有屢敗屢戰的勇氣。雖然也有過事實上的割地和親,卻因為振作後為後人所記住的是他們的決心勇氣和風骨,而不是曾經的屈辱。論財富、論人力、論武力,各方面,兩宋實際上都對遼金夏有著絕對的實力優勢。但無奈就是不想打,或者失敗一次後就不想再打了。一個喚不醒的人是沒辦法,但兩宋彷彿是一個寧願裝睡的人。對於這樣的局面,無力為之啊。

人們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有道理嗎,有。但這只是一種通俗的總結。實際上兩宋文臣武將出色者是不在少數的。宋朝重文輕武是事實,但宋朝裝備的種類之多、兵法兵書之多、國防工事之多、軍隊人員之多等等都是之前秦漢隋唐所不及的。物質上的充沛和優勢無奈就是轉換不成戰鬥力。缺將才,確實缺,但又確實不缺。兩宋從慕容延釗、韓令坤、石守信、高懷德、王全斌、曹彬、潘美、楊業、田重進、曹光實、秦翰、李繼隆、曹瑋、楊延昭、馬知節、王德用、狄青、王韶、李憲、章楶、种師道、韓世忠、岳飛、吳玠、吳璘、李顯忠、吳挺、畢再遇、孟珙、李庭芝等,其實都是良將,算不上方面大員,也起碼是堪用將才。為什麼就是不能呢,歸根結底是制度和思維的設計把他們徹底限制死了。許多時候他們不是不知道這樣打會敗或者難獲大勝,但沒辦法他們就是做不到,或者是不敢做。賜陣圖、十二道金牌的故事,他們是害怕的。節度使,兩宋一帶雖然已經有職無權,但仍然被認為是軍人的最高榮譽,能獲得從二品的節度使頭銜被獲得正二品的武職最高頭銜太尉還被讓人看重。但是楊業一生戰功顯赫,死了才被追贈節度使。楊延昭戰功卓著,鎮守三關,一輩子拿不到節度使。曹翰也是戰功顯赫,就是拿不到節度使。狄青戰功卓著,做到了樞密使,卻被歐陽修等文人百般羞辱。戰爭是隨機應變的事,別說古代交通不便,即便是現代通訊異常發達,也十分強調注意應變和尊重戰場指揮員的權力。而在兩宋時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恐怕是皇帝和文官集團最不想聽到的話。賜陣圖這只是人們知道的最多的一種制約方式,其他的還有許多。甚至連打起仗來該用哪種兵器,用哪張弓箭皇帝都會幹預給你安排好的。普通的一般的將領明知不可為,也只能為之。如果擅自改變了部署,打贏了或許還好說,打不贏可想而知。試想,在這種一個嚴格限制軍人自主權的時代,能打的贏以機動快速靈活為主的遼夏金軍隊嗎。

宋太祖還算是個傑出的軍人,不過史書也說宋太祖不勤遠略。王全斌滅後蜀後本想趁機進攻大理,太祖玉斧一揮,大渡河以南不取。潘美滅南漢後,曾想順勢而為進攻交州,不準。太祖眼中的統一也許只是五代十國的結合體。對於河套、河西、西域、交州及雲南這些漢唐故地可能只滿足於稱臣納貢這麼簡單,我們已經無從知曉。太宗趙光義,得位不正,不過開始階段從其一系列表現來看是想有一番建立大功業的雄心的。也許正因為得位不正,他分外需要比哥哥更大的功業。五路進兵攻擊党項救援靈州、親政北漢並試圖收復幽雲、雍熙北伐,進攻交州。太宗確實想有一番作為的,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連續的失敗讓太宗很沒有面子,加上弟弟和侄子的離奇死亡,還有朝中各種勢力圍繞儲位的明爭暗鬥,讓他不得不開始專註於國內事務。事實上也讓他開始確立起了守內虛外的戰略方針。以他的心機和能力,也許只是暫時性的。但是他去世後,後代根本沒有他的能耐,原樣遵循就行了,還談何進取啊。

杯酒釋兵權算是宋朝最出名的典故了。杯酒釋兵權確實比較婉轉的和較好的解決了皇帝與功臣之間的矛盾,但是也讓將軍們各個膽戰心驚和奢靡墮落。身為軍人,不謀求致力於建立更大的功業,反而謀求於和文官一樣更好的奢華享受。開始階段的人或許還是因為功高震主而不得已為之的,可是當已經事實上形成體系和制度的時候,軍人們也已經習慣了,慢慢的豪情壯志不在,最後猛將鷹犬之才也迅速淪落為懦夫之輩。加上宋朝實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武將和文人一樣大肆兼并土地,廣置田產家業,甚至比文官有過之而不及。這對國家、對百姓實際上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對皇帝是有好處的,所以皇帝表面上會嚴懲,但內心實際上是會高興的。同時宋朝也奉行不輕易殺戮大臣的國策,加上不抑兼并,使得宋朝時代當官的普遍好當。某種程度上養成了人們愛當官的毛病,就算是軍人不好乾,但只要老實聽話,也可以混得不錯的。所以能當文官當文官。從軍後,武職人員也是有不錯的待遇,加上還能剋扣軍餉馬料,也是會過的有滋有味兒的,事實上的待遇是不會低於文臣的。也正因為如此,軍無戰心,戰場和平素軍紀不嚴都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別看軍隊不少,裝備不錯,但戰鬥意志和戰鬥紀律是近乎於零的。所以如岳飛這樣一直打法偏攻擊性的將領,一直注重愛惜民力,一直保持清廉,注重嚴明軍紀,又時刻不忘北伐的人,在兩宋的環境下當然是被劃入奇葩人種的行列。

中華傳統文明在趙宋達到鼎盛,不假。可是說什麼趙宋時代百姓過的非常好,GDP很高,歲幣等等是九牛一毛這完全是扯淡。一貫錢就約等於一兩銀子,但是這只是紙面上的公式推算而已。就算如此,北宋財政收入以一億貫計算,但這時候的價格和匯率和晚清時代是不一樣的,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中國是一個銀礦缺乏的國家,兩宋時代主要的貨幣還是銅錢,一貫錢等於一兩銀只是個數字公式,是不具有多少現實意義的。明清時代白銀流行主要還是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和東西方交流增多,西方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所致。更何況即便在明清時代白銀流行,但也是銀錢並行的。而且銀錢比例絕不是固定不變的。在兩宋時代,白銀產量是十分匱乏的。每年給遼夏的白銀在三十萬兩左右是個不小的數目。南宋時代的地盤比北宋又少了三分之一,雖然南方的經濟得以充分發展了,但北方兩河流域的經濟仍然不俗。少了兩河之地和關中,每年的歲幣卻在20-30萬之間,這負擔實際上不比北宋輕了,反而是加重了。

兩漢隋唐在外戰時候也有過敗仗和屈辱,不過並沒有那麼大規模的上供和簽下一紙文書。而兩宋是大規模上供歲幣和劃分邊界最為頻繁的。兩宋與遼夏金都有過一紙文書的簽約,雖然說的好聽些保障了己方的安寧,但事實上卻默認了失去的國土成為淪陷區。連仿照東晉南朝僑置州縣也不敢,生怕刺激了敵國的神經。而這些一紙文書無疑將偏安局面固定化,同時也意味著軍人集團的勢力被也壓制。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得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將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一代名將無仗可打就罷了,還被不斷的誣陷貶官。紹興和議也是一樣的,在大好形勢下與金簽下一紙文書,韓世忠、岳飛等被罷兵權。如果說像是晚清那樣打了敗仗簽下個一紙文書也就不說什麼了,兩宋許多簽下的一紙文書實際上是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籤訂的。倒不是說不能簽個一紙文書,而是可以利用有利的形勢爭取更好的條件,但兩宋好像不在乎那些。澶淵之盟30萬的份額讓宋真宗大為高興,因為他的底線是300萬。紹興和議,割讓商秦二州之半、唐鄧二州以及和尚原等險要,而這些當時都還在宋軍控制下。說句不好聽的,宋朝人的談判本事和對領土的淡漠程度怕是還不如晚清呢。晚清好歹後來知道了,錢可以再賺,土地丟了可就回不來了,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力保全領土,哪怕是留下個虛名為以後創造條件。軍人地位和發言權因為一紙文書被逐步的降低,也使得國防虛弱,也正因為如此會忘卻戰事,等到了新的戰事來臨時,無以言戰,不得不再次增加讓步條件,這樣實際上陷入了一種死循環的狀態。即打不過-苟安-開打-打不過-簽約-苟安這樣的死亡循環輪迴之中。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把宋朝說的一無是處。宋朝畢竟是中華文化的頂峰時代,南宋確實在抵抗蒙古進攻中做出了幾乎最大的貢獻,抵抗了蒙古五十年的進攻,多多少少為保存漢族生靈和文明盡心儘力了。南宋的抵抗能力確實比北宋強一些。北宋在面臨金國南下時,真是兵敗如山倒。而在抵抗金國和蒙古進攻時,倒是頗為頑強。宋金多次大戰,都能憑藉江淮防禦和三關五州阻敵於國門之外,甚至能收復隴西和唐鄧及兩淮以北部分地區。宋蒙多次大戰,雖說是屢戰屢敗,卻也有屢敗屢戰的勇氣,也算難得。宋金、宋蒙戰爭時,南宋的堅強,也是兩宋守強攻弱的一貫體現。

兩宋虛弱但也不是毫無戰鬥力的,它的弱是缺乏攻擊性和主動意識,但在防禦方面還是比較注意的。比如在兵種和武器方面,弩是漢族軍隊傳統的對抗騎兵為主的游牧民族的主力武器。但是漢唐時代是攻擊性很強的時代,即便在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唐軍仍然強調攻擊性或者是積極防禦的防反打法。而要強調攻擊性或者積極打法,騎兵的作用就不容忽視。漢唐軍隊常常將自己有限的騎兵集中起來突擊使用或者是作為戰略機動力量,主張在運動中尋找敵人野戰決勝負。即便是在唐末五代的亂世,仍然十分強調野戰定勝負。而兩宋時代,十分強調攻守城作戰,野戰能力大為降低了。宋軍方面,騎兵無論規模還是戰鬥力方面都較漢唐要小許多,更關鍵的是因為國防戰略的守內虛外,使得軍中能指揮和會指揮騎兵作戰的將領也不多,具有攻擊性意識的將領也不多。除了開國時候尚有五代遺風的一些將領和對夏作戰中崛起來的西軍將領及岳飛父子之外,宋軍主要將領普遍長於守城或者是防禦作戰,對攻勢作戰很不擅長。比較對騎兵發展的漫不經心而言,宋朝對防禦為主的各種弩發展的非常之多,從單兵的神臂弓到大型的重型三弓床弩幾乎是應有盡有,而且這些弩在各種作戰中都屢建戰功。同時在步兵方面,漢唐比較強調伴隨騎兵的輕裝步兵,注重機動性和快速性和遠程奔襲。當然漢唐頂峰時代,因為馬匹較為充足,一些精銳步兵實際上騎著馬的輕步兵,只是到達集結地域或戰場後才開始下馬不戰。因為要強調快速機動,所以其甲具的覆蓋率不算太高,因為甲具本身重量很正,穿戴太多會影響快速機動。而宋軍的步兵甲具覆蓋率很高,普通的步兵甲具重量已經高達29公斤,而更精銳的重步兵負甲重量更是高達40-50公斤。很明顯是一種重裝步兵,強調的就是防禦性而非進攻性。尤其到了南宋時代,與北宋相比,距離產馬區越來越遠,騎兵越來越少,更加強調重裝步兵和弓弩的威力。

西漢有麒麟閣十一功臣,東漢有雲台二十八將,唐朝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兩宋有昭勛閣二十四功臣,清朝有紫光閣功臣。在這些主要朝代的一系列功臣中,軍人出身的武將都有一定的比重。唯獨兩宋的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中,軍人是比例最低的。麒麟閣十一功臣中,霍光居首,雖然他算是文人,但官職是軍職的大司馬大將軍。次席是張安世,也帶軍職。此外如韓增、趙充國、蘇武都有軍事經歷和軍職,而韓增、趙充國更是職業軍人,蘇武的父親是衛青的部將蘇建。軍人的比例差不多接近三分之一。雲台二十八將是東漢開國功臣,幾乎都是軍人出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里,軍人比例接近於三分之二,而文臣中,如房玄齡也有較高的軍事素養。而唐朝後來的功臣也因為戰功顯赫被納入凌煙閣,如郭子儀、李光弼、李晟、馬燧、渾瑊、李愬等。清朝的紫光閣功臣更是以每次大戰為標準,軍人比例是相當高的。而兩宋昭勛閣功臣中,趙普居首當之無愧。但卻只有曹彬、潘美、曹瑋、李繼隆、韓世忠是職業軍人出身,其餘十九人幾乎全部是宰執官員文臣,軍人比例只佔差不多五分之一。而且許多名將元勛都沒被納入功臣之中,如石守信、高懷德、种師道、吳玠、吳璘、岳飛等。換言之,兩宋的這個昭勛閣功臣的名單實際上也是很好的反映了兩宋重文輕武的國策體現。而那些文臣中,幾乎沒有一個有軍事眼光和才能。


唐宋兩個朝代,代表了基本國策的兩個方向,唐尚武外向,宋抑武崇文,各有利弊,但最終都在強盛後逐漸變虛弱最後翹辮子了,其實宋朝是否強盛過要打個問號,說明這些傳統國策都不足以支撐一個王朝長治久安。唐朝曾經牛逼哄哄過,由於尚武而內訌,亡於起義及內訌,宋朝從來沒有牛逼過,一直有點窩囊,尤其北宋直接窩囊死了。

在傳統政治框架下選擇誰,我站唐。就像一個人總要生病逐漸衰弱老去最後翹辮子,最終結局差異不大,你選擇轟轟烈烈還是窩窩囊囊過一生?

至於說宋朝經濟繁榮,GDP全球第一,人民生活水平高。經濟可能比較繁榮,海外貿易比較大,但要看到仍是個小農經濟下的經濟繁榮,比其他朝代沒有質的不同。人民生活水平高,這個比較扯,東京等中心城市可能生活比較好,大部分人還是窮得像狗。宋朝官員群體龐大,官員工資高,戰鬥力虛弱的軍人數量也超多,這一塊財政支出很大,宋朝可能賦稅比較重,人民生活可能反而比較差,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其實我國這些朝代本質是立足於小農經濟的專制皇權,不可能有多富,也難以支撐勞師遠征,牛也牛不到哪去,朝代粉不要激動。對我們現代經濟現代文明的影響幾乎是個零,要想富要想強,還得向西方取經,說實話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也沒什麼營養可以汲取。


其實唐中晚期 及至宋明

武德都不太夠

儒家文化謙和深厚之餘

的確過分崇文內斂

還是需要漢唐隋元清這些外族尚武文化的適當補充


北宋軍戰鬥力還不如唐朝一個幽州節度使


誰說我大宋弱,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什麼你說的是趙慫?對不起我看錯了。


唐宋元明清五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五個主要王朝,時間跨度從618年一直到1911,其中除了元朝相對短暫外,其他4朝國祚都在200年以上。一直以來,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都是比較強盛,只有宋朝一向比較羸弱,老被其他幾個少數民族政權欺負,經常向別人納歲幣,偏安一隅,不求進取。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唐朝:不用說,我國封建歷史最強盛的朝代之一,聲譽遠播海外,萬邦來朝,開元盛世更是封建社會巔峰,唐朝後中國人都被稱為」唐人「。但安史之亂後迅速走下坡路,軍閥混戰,各據一方。

元朝,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少數民族王朝,以武力著稱,一言不合就動武,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廣的王朝(大都是以武力征服,時間持續短),在忽必烈死後,皇位更換不斷,政局不穩定,很快就被迫退出中原。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國力強盛,疆域遼闊,有洪武之治、永樂盛世等局面,鄭和七下西洋就是有力證明。

清朝: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1644年入關,歷經康雍乾三朝,發展到鼎峰,基本上奠定中國版圖。

宋朝:首先從疆域來看,宋朝確實是最小的,南宋更慘。但宋朝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美好的時代了。

北宋疆域

南宋疆域

清明上河圖

第一宋朝經濟繁榮,宋朝時中國GDP佔世界比重達到60%,是歷史上最高的。宋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餘萬貫,甚至到後世的元明時期都未達到這個數。社會風氣開放自如,民風淳樸,另外從《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出當時宋朝汴京的繁華程度。

第二宋朝文化繁榮。據傳說,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了一塊誓碑,明確規定後嗣皇帝不得殺士大夫。所以有宋一朝,文人都擁有比較高的地位,即使犯了再大的過錯,皇帝都不會殺你,最多把你流放,像蘇軾那樣一次又一次的被貶。比起明清時文字獄,動不動就被殺頭等好多了。

第三是宋朝科技發達,四大發明技術,在宋朝得到了極大的改進,沈括的《夢溪筆談》則被「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其他像造船、紡織、瓷器等製程業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第四,來看看」弱「的軍事。宋代軍事方面實行的是募兵制,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事制度。首先看宋朝的統一戰爭,先後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北漢等割據勢力,可以說是勢如破竹(當然這要感謝後周柴榮打下的基礎)。再看對外作戰,宋遼首戰高梁河,宋軍慘敗,軍事上開始處於守勢,但都將遼國幾次進攻擊退,直到後面雙方澶淵之盟。對西夏也是,各有勝負。公元1127年金在滅北宋後,想繼續南下滅掉南宋,一統中國,當時南宋剛遷都不久,政局不穩,民心惶惶,但在這個生死時刻,南宋軍隊一次又一次擊退金軍,後來雙方才講和。在大家的印象中,宋朝老是給其他國家上交歲幣,一副低人一等的樣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宋朝的國策一直都是」重文輕武「,經常都是文官帶領一群將士出戰,打不贏了就講和,缺少武將那種不怕死的精神。但從另一方面看,講和也是一種外交手段,我想宋朝的每一個皇帝應該都有驅除外族,收復失地的夢想,但在雙方對峙,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的時候,這樣打來打去對雙方都是一種損失,講和無疑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你們遼、西夏、金不就是要好處么,我給你錢就是了,咱們好好做朋友吧。因為以當時宋朝的經濟繁華程度,一年幾十萬歲幣與每年的軍費開支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麼,用這些歲幣能換來邊境安穩,也是值得的。總體來講,軍事實力並沒說想像中的那麼弱,宋朝對外作戰還是勝多負少的,只是並沒有像其他朝代那麼突出,再加之後人的一些挑剔,老拿一些敗仗講和說事,給後人造成一種宋朝軍事」弱「的假象,哪個朝代沒打過敗仗呢?


大一統都沒完成,你這是褥唐元明清啊。

手動狗頭(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