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有個傻比,手裡有個手機,旁邊有個逗比,窗外有輛挖掘機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打遊戲為什麼沒有靜心的問題呢?其實精心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而是一系列事情的集合,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缺乏反饋。我覺得具體可以分成以下三部分

1 首先要確定你學習的計劃是什麼,也就是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有很多種,比如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低層次目標,高層次目標。打個比方你要參加高考或者考研,就可以堪成一個簡單的中期學習目標,但這肯定不是你的最終目標,你可能是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或者受到他人的崇敬等等,這就算你這項學習的終極目標。決定你學習的動力或者說熱情的應該就是你的最終目標。

打遊戲時我們的各項數據都量化了,比如一局遊戲的輸贏就可以看作是短期目標,而遊戲的等級,排行榜之類就可以看作中期或者長期目標。這裡我們的每一步其實都是遊戲程序設計好的,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大家都很清楚,每一步目標都很明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所以不會分心。而當你玩多了覺得這遊戲沒什麼可玩的時候其實也就不想玩了,也可以理解成不能靜下心了

學習也是這樣,但是學習沒人給我們策劃,只能我們自己策劃,自己反饋自己的計劃。許多人都是覺得看看書就是學習了,看看小說可以,但學習這樣就很低效了,因為根本不知道我們在幹什麼,下一步要幹什麼。所以我們就好自己制定計劃,從短期計划到長期計劃,一直到最終目標都計劃好。把每一步都掌控在自己的計劃中,產生一種秩序感的情況下就不容易想去干別的了。

這裡面還有個目標的層次問題。玩遊戲對大多數人都是一項娛樂,所以它並不需要多高層次的目標來支持,因為它本身就很輕鬆。但學習往往要耗費許多腦力,這就是我們大腦在進化中的一種機制,我們在同時面對困難的事情和簡單的事情時大腦往往會很輕鬆的走向簡單問題,所以我們學著學著就會容易想一些輕鬆愉快的事情去了。解決這種問題就要靠我們的目標層次了。對一個一心想著通過學習一夜暴富的人來說,他可能學幾天就不想學了,因為暴富的目標驅使他學習而這種目標又不是短時間能達到的,現實的落差就會難以讓他靜心到最後就放棄了。而最高層次的目標應該就是興趣,也就是把學習看成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個看起來很簡單,但確實很管用,因為這種目標是一種內在的目標而非外化目標,它發自你的內心而不是外在的事物。看看一些天才像愛因斯坦、陶哲軒都是興趣引導著他們學習的。

不過你可能說學習不想玩遊戲實在是提不起興趣,那這就是第二件事了

2 學習方法問題

學習方法有很多,正確的學習方法對學習興趣很有幫助。這裡具體說說我覺得和不能靜心學習的問題和方法吧。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學習枯燥提不起興趣,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學習的情況。在遊戲里我們可以通過屬性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的成長路徑,但學習不行。學習好想就是一條道走到黑,你指望著一天突然頓悟開竅了,但這一天在哪呢?你不知道,這麼一個可長可短的時間怎麼等嘛,還不如去玩呢,於是你可能就不能再靜下心學習了。

這就要請出第二個工具,那就是及時測試,也是和反饋有關。通過測試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當下的學習情況,也能為以後的學習提供指導。這是建立成就感的一種方式,通過測試我們可以獲得和遊戲類似的一種反饋機制,即使了解自己的情況,進步了獎勵自己,退步了懲罰自己,把學習變成一個動態的過程。

現在有許多學習軟體在做這方面努力,但我覺得現在還沒有一個特別成熟的軟體。與其讓一個外物來限制自己,還不如自己制定方案自己做反饋。這裡的測試也不局限於考試,其實你可以通過看目錄回憶、複述、獨立做思維導圖等方式,只要是一種運用知識的方式都是可以的。

3干擾問題

學習時外在的干擾確實是很頭痛的問題,可以類比你在一局王者榮耀就要逆勢翻盤時你的男/女票打來電話的情景,往往會讓人再也無心繼續。所以在學習時我們可以去像圖書館等這種地方,儘可能減少外在干擾出現的可能性,同時圖書館外在的學習氛圍也會對沉浸學習有所幫助。大家可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包括溫度、濕度甚至牆體顏色有時都會對能否沉浸學習產生影響。

還有就是在學習時盡量把手機調成靜音或者關機,有時讓你不能靜心學習的不是別的,可能就是一條消息。深度學習需要大塊的時間,而手機是碎片化時間的代名詞,所以它們八字不合,對於自制力不夠的人來說最好還是關機吧(擁有強大自制力的可以忽略)

然後就是內在干擾的問題,學習前可以放空自己,做一些平時自己覺得放鬆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可能會在聽歌時覺得放鬆,那就可以學習前聽聽歌或者習慣的話聽著歌學習。要是難以沉靜下來,也可以試試喝杯咖啡,出去走走再回來學習的方法。調整自己的狀態到最佳的學習模式

大體就想到這麼多,關於學習分心和如何改善的問題暫時只想到這麼多,知乎小透明才疏學淺歡迎大佬繼續改正補充


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

環境影響太大,抗干擾能力弱.

作業沒有吸引力,

飯點到了


從別人那裡看到的

不是找到狀態再去學習,而是去學習了才能找到狀態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