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高中的時候,讀過一篇國外的心理學文獻,其中對聰明人的定義是:善於讓自己保持快樂的人。當時不是很理解,但記憶卻很深刻。後來,我幾乎用盡半生時間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人生在世,最大的恐懼莫過於死亡。無論你曾經多麼健康、富有或輝煌,最終都難免一死。人生幸福不幸福,就看過程快樂不快樂,因為結果都是一樣的,誰比誰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人生的差別在於過程,而不是結局。如果過程不快樂,就說明還不夠聰明,在人生最基本的問題上還沒有參透。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學家對聰明人的定義確乎是有道理的。

可是,環顧我們身邊的人,大多數是不快樂的;回顧我們的人生旅程,成年後的大多數時間也是不快樂的。人長大了,就不快樂了,似乎已成了定律,前人也為此總結出「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的古訓。於是,大家都釋然了、認命了,似乎人生本該就是不快樂的。

我們為什麼會不快樂呢?不快樂的根源到底是什麼?窺一斑而知全豹,就讓我拿自己當標本做個剖析吧。

先來看一個例子:經常惹我不高興的人,就是我的理髮師。我沒有固定的理髮師,每次到理髮店碰上誰就讓誰剪。理髮師問我對髮型的要求,我就說:自然的短髮,但不要太短。然後,就閉上眼睛,有時是閉目養神,有時真的會睡過去。等剪完睜開眼睛,通常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我在鏡子裏看到一個煥然一新、賞心悅目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另一種就是,一個愣頭愣腦、土裡土氣傢伙,完全不想要的自己。前一種情形,會對理髮師道謝,然後高高興興地離去;後一種情形呢,能夠感覺到自己的臉拉得比驢臉還長,會禮貌卻冷漠地告訴理髮師:對不起,你並沒有正確領悟我對髮型的要求,你好像不懂得髮型要與臉型匹配嘛……結果,當然是跟理髮師不歡而散。以後再去同一家理髮店,挨過我批的理髮師都會躲著我。

在以上的案例裏,造成我不快樂的直接原因是:理髮師剪出的髮型沒有達到我的期望值和滿意度,我想要這個樣子,結果他給我弄成那個樣子,所以寶寶不開心,非常不開心!有一次,剪壞頭髮的第二天,見到一位美女朋友,一見面我就先聲明:不好意思,頭髮被剪壞了,沒臉見人!這位朋友仔細端詳半天,很認真地說:沒那麼嚴重吧?我感覺跟你之前的髮型沒啥區別,你是不是太敏感了?我再三追問,確認她不是在安慰我。這件事引起我的深思……我恍然醒悟,造成我不快樂的根源是:我太在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而實際上,別人並不是那麼在意你的形象,尤其是你的朋友們,他們喜歡你願意跟你一起玩耍,不是因為你顏值高、氣質佳,而是因為你有趣或者有用。你以為人家在乎,其實人家沒那麼在乎,是你自己太在乎,原來如此!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也是時常讓我感到不快的。比如,開車經過人行橫道不減速也不讓行人的人,高速公路擁堵時直接開車上應急車道的人,上下飛機甚至電梯都要爭先恐後的人……每每看到這樣的人和事,我都會皺起眉毛搖搖頭,心中非常不快,而且有些鄙視:為什麼這些人只考慮自己,如此沒有公德心?跟朋友們說起,他們總是勸我:見慣就不怪啦。可是,已經見了很多,我還是習慣不了,還是忍不住要不開心。

前不久,一位回國探親的小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二十多歲、在美國一家大公司工作的她,在北京的地鐵站買票時,前面有一位外地來的農民叔叔,由於搞不清楚地鐵路線,再加上他講方言,在窗口耽誤很久也不能完成購票,售票員明顯已經不耐煩,後面排隊的乘客也開始抱怨……這時,我這位小朋友主動上前,問清楚農民叔叔要去的地方,又跟他講清楚應該搭乘的路線,很快就幫他買好了票。事後她跟我說,之前她從售票員和身後乘客的眼裡看到的是對農民叔叔的嫌棄,之後她從人們眼裡看到的是對她的讚許。那天,因為改變了人們的眼光,她感到很快樂!

這件貌似無關的事情,卻給我很大的啟發:如果那些不文明駕駛的人,以及上下飛機和電梯爭先恐後的人,是我的親朋好友或者熟識的人,我又會怎麼看?我可能不會太計較吧。這些事情引起我的不快,表面看是他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價值觀,或者他們的公德心和教養沒有達到我的預期,但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我的分別心,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吧。自己其實跟那位售票員、那些乘客、那些駕駛者和那些爭先恐後的人一樣,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自己並不比別人高尚多少。分別心,纔是我對生活中很多現象看不慣並因此不快樂的根源。那些不文明的行為當然是不值得提倡的,但存在即合理,在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多一些寬容,多一份耐心,多看到一些積極的變化,尤其多做一些能夠促進改變的事情,或許就不會那麼煩惱和不開心了。

其實,生活中最經常惹我們不開心的,就是我們的家人、同事和朋友。因為這些人,是我們最親近或最親密的人,幾乎天天在一起。在家庭生活、工作和交往中,難免大家的意見想法或計劃安排不一致,於是就會產生矛盾,甚至發生衝突,然後我們就會不開心。這種不開心有幾個特點:1、一定是雙方面的,你不開心,他們可能比你更不開心,因為彼此都很在乎對方;2、一般都認為自己出發點是好的,不是刻意要傷害對方;3、事後都很後悔,但下次誰也不引以為戒,還會以相同的方式繼續相互傷害。那為什麼我們會跟自己生活中最親的人鬧不愉快呢?最常見的臺詞是:我都是為了你好,你為什麼不能接受我的意見或安排?你太不理解我了!其實,我們的潛臺詞就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你就該服從我,你怎麼不講理啊?!哈哈,讀懂自己的潛臺詞,我們就知道造成這種不快樂的真正原因是: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別人都應該聽我們的。而恰恰在這一點上,我們錯了,因為結果是:我們都不快樂!

我一直都認為,是別人給自己帶來不快樂,比如那些沒有給你提供滿意服務的人,比如那些不符合你價值觀讓你看不慣的人,以及你身邊最親密最在意卻不聽你話的人。到頭來才明白,真正讓我們不快樂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期望值,是我們的滿意度標準,是我們內心容忍的尺度。所有的不快樂,都是因為過不去,要麼跟自己過不去,要麼跟別人過不去。所有不快樂的根源,在於我們的心還不夠寬,放不下自己的對,容不下別人的錯。

那麼,如何才能過得去呢?一是提高自己,二是降低標準。這跟跨欄很像,你要跨過去,要麼得跳得高,要麼就得把欄高降下來。永久性的解決方案,當然是提高自己的修為,這個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和滿意度標準,所謂知足常樂。比如,本來你期望孩子報考中科大,後來你降低標準說上北大也行,結果孩子一不小心考上了清華……呵呵,你是不是已經笑得花枝亂顫了。

玩笑歸玩笑,生活中能夠保持快樂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斷對自己進行心理疏導,或者心理暗示,持續修鍊,方能成功。彌勒佛之所以能夠笑口常開,就在於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當然,我們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做到那麼極致,即使我們修為再好,也依然會有不快樂。不快樂,跟快樂一樣,都是我們生命的組成部分。只是我們需要不斷修鍊,使我們心中容忍的尺度不斷變寬,這樣我們的心越寬,就可以走得越遠。


報告顯示居民年齡越大幸福感越低,大專學歷者最幸福

北京市人口計生委舉辦的家庭和諧人口主題報告會上,一份針對本市家庭幸福指數的研究結果發布。

八因素影響家庭幸福感

沃建中介紹,對家庭不滿意的因素主要有八個,從大到小的排序分別是經濟收入低、住房太小、居住環境差、身體差、工作不理想、子女教育、夫妻不和睦和夫妻性生活不和諧。隨著年齡增長,在40至70歲間,幸福感反而下降。

此外,本市居民目前的心理壓力來自於食品安全、經濟狀況、社會變化快、子女教育、自然災難等。之所以食品安全排在首位是因為這一問題直接關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給現代都市人造成的心理壓力最直接且最具衝擊力。

提高幸福感應雙管齊下

沃建中表示,提升幸福指數,可從外部條件和自身兩方面改變。其中,ZF應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儘可能提高收入水平,完善醫保體系,改善工作環境,提供諮詢和推薦機會等;同時,居民自身也應培養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多看有益健康的書、做好人生規劃,在生活中鍛煉和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等。

報告解讀

1.年齡因素:年齡對家庭幸福指數影響較大,20至29歲最幸福,隨即走低,60至69歲幸福指數最低。

解讀:沃建中表示,就20至29歲年齡羣體幸福指數較高而言,主要原因應該是這個年齡段剛參加工作,對未來有美好憧憬,且雄心勃勃的青年人多有人生目標,對即將進入的工作有一定信心。而40歲以上的羣體創業壓力大,有一定生活和工作的煩惱。50至59年齡段幸福指數最低則與子女教育有關。工作10年至20年後,隨著結婚生子,職業倦怠感將達到最高。

2.健康因素:身體健康情況與幸福指數成正比。

解讀:沃建中表示,健康是人類的財富,身體健康直接影響個體的幸福指數。調查發現,非常健康的人幸福指數可達到22.5,一般健康、不太健康和很不健康的幸福指數則由22遞減至21.5(滿分23)。

3.家庭收入:家庭收入高,幸福指數並不隨之走高。如果收入等級分為6級的話,第5級的人幸福指數最低。

解讀:沃建中表示,家庭收入的高低與幸福指數有關,但非必然的因果關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幸福是人內心的一種感受,除了房子、居住環境、工作、收入等外在硬體條件外,人際關係、子女教育、夫妻和睦程度、朋友數量等都構成了影響幸福指數的綜合因素。

4.教育水平:和幸福指數沒有直接關係,大專學歷者最幸福。

解讀:沃建中表示,受教育水平越高,不一定越幸福。以此次調查結果為例,本科畢業生的幸福指數雖然高於高中或中專畢業生的幸福指數,卻低於初中畢業生。學歷越高的人羣,就業和創業壓力就越大。


本人,年齡30,已婚。

現在回想起之前的人生,覺得最快樂、最幸福、最無憂無慮的時光是大學四年。沒有學習的壓力,沒有賺錢的壓力,和舍友們聚在一起,逃過課、通過宵、徒過步,到處覓食、四處玩耍。

年齡漸長,畢業、工作、戀愛、結婚。

並沒有覺得快樂越來越少了,也沒有覺得幸福感越來越低。

可能自己本來就是個比較樂觀,比較愛笑的人吧。已經有很多人問過我「怎麼看你天天這麼開心」,也有朋友跟我說「心情鬱悶的時候就想跟你聊天,聊完就好了」。其實,不是沒有煩心事,不是沒有傷心難過的時候,只是覺得酸甜苦辣鹹,喜怒哀樂都是人生的常態啊。

上大學的時候有上大學的快樂,也有對未來的迷茫;工作的時候有終於自己賺錢了的欣喜,也會經歷這個社會的險惡;戀愛的時候有戀愛的甜蜜,也有吵架的苦惱;結婚了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家裡也有各種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果非要說年齡的增長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影響,那一定是更多的責任和擔當。上有老、下有小,出門需要工作,進門需要照顧好家庭,或多或少的都會帶來壓力。但絕對不是快樂減少了,幸福減少了,而是你感知快樂和幸福的能力降低了。大家的快樂和幸福越來越物質化,越來越功利化,而快樂和幸福這種東西又從來都不是你越富有擁有的就越多。大家的快樂和幸福被手機電腦遊戲佔據了大把大把的時間,而快樂和幸福需要你去感知和分享。

快樂是喫到最愛的五毛一包的辣條,是和朋友異口同聲的默契,是發現雨後老家水泥路上蹦躂的小蛤蟆,是簡簡單單的快樂;幸福是休息日大家一起動手的豐盛的午餐,是一起出遊看到的藍天白雲,是你喜歡的節目他也在關注檔期,是簡簡單單的幸福啊。

等到六七十歲的年齡,我們應該擁有更多的快樂和幸福才對,畢竟,這些老年人都過得很讓人羨慕啊。


可能是年紀越大,想的越多吧。


因為懂得越多,讓你快樂的東西就越少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