谖铱磥恚麍隹谷諔馉帲瑖顸h軍最成功的會戰實際上只有武漢會戰和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在部隊遭遇了一年的潰敗與重大傷亡後,面對日軍大兵團陸海(江)聯合進攻的局面,國民黨軍首次在寬戰線上實現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設想,首次比較完整的實現了對大城市的戰略撤退(至少沒有潰敗得如同淞滬會戰後的散亂)。同時打出了不錯的戰績(萬家嶺)。

徐州會戰:較好的在東部平原完成了對日軍機械化兵團的遲滯,打出了首場毫無疑義的正面大捷(台兒庄),比較完整的實現了部隊的轉移。

但是,這兩場會戰整體指揮基本上與蔣介石集團沒有太大關係

畢竟徐州會戰整體是由桂系的李宗仁指揮,而武漢會戰的指揮是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背後是罕見的中國左中右政治力量的大聯合與各軍事勢力的出謀劃策


此處 @羅有鑼

別刪我的回復,拉黑我啊,帶兄弟

1.「尚未從日本資料裡邊查出八路新四打死過日本一個聯隊長」

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都打死了,恁還在這說些什麼傻話呢。

2.「自己在華北收縮兵力讓出來的。不然,你說說看,八路攻下了哪個100人級別的日寇死守的縣城」

對對對,高郵只是一間民房,只有三個日本兵。

3.「長沙三敗日寇你咋不敢說了?」

這裡複製一段您最最尊敬的蔣委員長的原話:

「像這次長沙會戰,我們有這樣雄厚的兵力,有這樣良好的態勢,我們一定可以打敗敵人,一定可以俘虜敵人很多的官兵,一定可以繳獲敵人無數的軍械,即使沒有一萬俘虜,也總應該有一千,一千沒有,總要有一百,一百沒有,少而言之也應該有十人,但是現在你們連十個俘虜都沒有,如何對的起自己的職責!」委員長都覺得戰績吹水太不像話。

4.「湯恩伯奪回廣西」

兄弟,「桂柳會戰」你吃了?豫湘桂怕是一口氣又武裝起幾個國械的日軍師團,這也能邀功?

5.「從日本戰史里找,新四軍究竟打死多少日軍?」

你要是這麼喜歡日本戰史,還全然忘記防衛廳早已經升格為防衛省,真不知道恁是火星還是冥王星來的。反正恁就和抗美援朝戰史討論當中常常出現的一樣,不把偽軍當人看。

偽軍駐守的據點不是據點?

領著重慶和南京的雙份軍餉,「和平反共建國」可不是吹的。

沒有這麼多反共的偽軍炮灰,日軍怎麼敢於縮小佔領區駐軍規模?

要是共產軍真的費拉不堪,為什麼日軍必須從華北華東集中兵力去老蔣那裡搶一波來回血?

要是國民黨殲敵比共產黨多,為什麼共產黨方面的日軍戰俘多於國民黨

希望 @羅有鑼 您能認真回答我的上述幾個問題,而不是抱著防衛省資料自娛自樂。

「我在裡面曾提及過去和日軍打過仗的,中國軍隊最強,俄、英、美次之。」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集的《岡村寧次大將資料》

你是不是裝傻?岡村寧次當了幾年的華北派遣軍司令官,特地寫了一本《治安戰》指導華北治安作戰,說明他瞧得起的中國軍隊是誰?自然是所謂的「共產軍」

「緬甸如果喪失,那就慘了,這樣會使我們同中國人隔絕,在同日本人交戰的軍隊當中,中國軍隊算是最成功的」

  --------丘吉爾 1942年1月21日致伊斯梅將軍轉參謀長委員會電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4卷《命運的關鍵》

1942年初是個什麼局面?英國殖民地從緬甸到新加坡,戰線處於全面崩潰的局面,這時候看只有中國戰場的戰線較為穩定,算是矮子里拔將軍,必須誇誇老蔣,好忽悠他出兵替自己擦屁股。

「中國的軍隊如果予以良好的訓練和裝備並領導得好,其英勇堪與世界上任何一國軍隊媲美。」

------------史迪威

史迪威的話是什麼意思?「如果」有「良好的領導」,蔣某人有嗎?

要是國民黨中央軍靠得住,為什麼美國還要派出「迪克西使團」?為什麼要聯絡中共山東根據地試圖派出一個海軍陸戰隊師來挽救局面?


套用一下普京的話:

吹捧國軍的沒腦子

忘記壯丁的沒良心


@羅有鑼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這是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原文,還什麼「聯合國沒有任何文件有「驅逐蔣介石集團」」

恁的歷史水平之低下令人捉急啊


林彪曾經在報紙上發表總結平型關戰役的經驗文章,裡面提到友軍,也就是國軍。

我們看看林元帥怎麼評價他們的,以下是原文:

友軍在戰鬥中的配合,實在是太差了,他們自己定的出擊計劃,卻未能遵守。

你打,他旁觀,他們時常吹牛說要決戰,但卻決而不戰;或向敵人打,而又不堅決打。

他們的部隊本來既不充實,在一個突擊中,卻以區區8個團的兵力分成三大路,還留了總預備隊,而每路又相隔10多里或20多里。

這樣不僅缺乏出擊力,而且連被我們打敗了而退下的敵人,他們碰著了,竟不但不能消滅之,反而被這些突圍的敵人衝垮。

他們的指揮真是笨極了,特別是不能真正了解與運用在戰役上於決戰的地點與時機集中絕對優於敵人的步兵、炮兵、飛機以猛攻敵人。

摘自解放周刊1937年11月27日。

林彪比在座的各位都更有資格評價他們,這個應該沒人有異議吧?

注,本文只是林彪在評價平型關戰役中的國軍,並非評價整個抗日戰爭中的國軍表現。

國軍在抗日戰爭中作戰表現實在都不咋滴,有目共睹,但作用不小,以下是林彪在這篇文章中的另一段話:

利用敵人攻擊友軍陣地時,襲擊敵人側後方,這是最好的戰法,比其在行動中和剛到陣地而未站住腳時去襲擊還要好些。

這次就是利用敵以全部兵力注意對付友軍時,突然在他們的後方大打起來。


從武漢會戰來看,國軍共投入約 110 萬人,日軍經過數次補充後也投入了 30 萬人,經過四個多月的鏖戰,儘管最終未能守住武漢,但卻給予了敵人以極大殺傷……

自「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就制定了征服中國的計劃,日本大本營認為,攻佔上海南京後,中國政府就會投降,但結果卻沒能讓他們如願。


隨後日本大本營又樂觀地認為,只要攻佔武漢和廣州,中國的戰爭就能結束,並為此發動了徐州會戰,打通了從華北南下的通路,當時的武漢已經成為了戰時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日軍盤算了,只要佔領此處,就能讓國民政府淪為一個偏安西南的地方政府,自己也有望在年底結束中國的戰事……

1. 花園口未戰先損

1938 年 6 月 8 日夜,駐守在黃河附近的新編第 8 師師長蔣在珍失眠了。


他輾轉反側,愁苦不已。


幾日前,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剛交給他一項任務——掘開黃河大堤。

這是一項緊急任務,也是一項要遺臭萬年的勾當,甚至搞不好自己要成為代罪羊。情況緊急,下游的百姓也來不及通知撤離,身後是緊追不捨的日軍,眼看開封就要失守,再不決堤就來不及了。


這是蔣介石的原意。連日來,蔣介石几番催促,甚至直介面諭、電令到師部,而剛才手底下報告顯示,最多到明日正午,眼前的黃河大堤就可以掘開,黃河下游數百萬百姓的財產和生命安全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圖片

圖片

但是由不得他考量,程潛的電令很快就再次下達到了師部,他只能命令手下,全力挖掘。


終於,在次日上午 9 時,經過手下將士的連挖帶炸,位於花園口的黃河大堤被掘開,咆哮的黃河水一瀉千里,沿途數十個村莊被沖毀,古城蚌埠被完全淹沒,淮河下游的洪澤湖水位高漲,導致洪水瀉入高郵湖,經邵伯湖流入長江,河南、江蘇、安徽三個省共計 44 個縣市成為一片汪洋。


由於決堤前國民政府並未進行人員疏散和撤離,導致黃河決堤時,下游的百姓都處在毫不知情的狀態。無情的洪水奔騰而下,僅豫東和安徽北部的百姓據統計就淹死了 89 萬人,受災人口超過 1200 萬,300 多萬人失去了家園被迫流亡,並直接導致了 4 年後河南的罕見大饑荒。


與此同時,追擊的十萬日軍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害,滔天洪水將他們包圍在一個個孤島狀的高地上,不但無法繼續追擊作戰,甚至因為補給線的破壞導致運輸補給成了最大問題,儘管後勤派出了大量運輸機進行空投,但很多補給卻落入了洪水中,缺乏補給的日軍還因為被困在洪水中從而染上了疾病,讓原本趾高氣揚的「昭和男兒」變得頹廢無比。

而讓蔣介石不惜這天大的代價、做出「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瘋狂舉動的原因,還要從淞滬與南京的戰事結束後說起。


1937 年底,日本原以為攻佔上海、南京後,國民政府的抵抗意志就會崩潰,但事實卻恰恰相反,這兩座城市陷落後,國民的抗戰熱情空前高漲,蔣介石將兩地的物資紛紛轉移到位於大後方的西南地區,並做好了持久抗戰的準備。


武漢,地處華中,經長江水路東下可直抵南京、上海,西進可抵達重慶、成都,同時還連接著河南、湖南、廣東等地的鐵路幹線,是南北往來、東西交匯的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上海和南京的戰事爆發後,蔣介石將大量的資源通過武漢轉移到大西南,同時國民政府的許多機關也紛紛遷往武漢,因而武漢就逐漸成為了戰時的政治、軍事中心。



圖片

圖片

日本大本營對此垂涎已久,認為攻佔武漢,就能粉粹國民政府的抗戰意志,將其趕往西


南,降格為地方政府,然後自己再扶持一個臨時政府來分化中國,以達到結束中日戰爭的目的。由於武漢被掩映在第五戰區和第九戰區中間,沿江而下要面臨中國軍隊的戰略縱深,代價巨大,所以日軍不惜發動了徐州會戰妄圖從平漢鐵路直接南下,這是最行之有效的計劃。


但是此時,發動侵華戰爭帶來的巨大負擔,已經遠遠超出了日本能承受的範圍,其中包括勞動力、糧食和能源等方面都出現短缺。「七七事變」爆發時,日本的黃金儲備總量不過是 13 億 5 千萬日元,然而在 1938 年 8 月,日軍大本營卻要求內閣增撥軍費 32 億 5 千萬日元,為了進行武漢會戰,日本連學校教練用的步槍都收回,用於裝備擴建的師團,戰爭的擴大以及明顯超出日本國力能夠承受的範圍。

但是面對這種情況,日軍卻並沒有及時止步。徐州會戰剛剛結束,大本營就開始謀劃對武漢的作戰。1938 年 5 月下旬,日軍第 16 師團計劃直撲武漢北面,主力大部聚集於穎水以東,另外兩個聯隊分別抵達新鄭和許昌;日軍第 14 師團在「中國通」土肥原賢二的率領下自鄭州直撲平漢鐵路,企圖與沿淮河沿線北上的第 107 師團會師中原,由平漢鐵路南下,直逼武漢。


然而令日軍沒想到的是,花園口決堤徹底打亂了從華北進攻武漢的計劃,後勤補給被切斷後,日軍大本營只能考慮另一個進攻方向——沿長江逆流而上,從水路進攻武漢。


為了應對來勢洶洶的日軍,國民政府早在數月前就發動了戰爭動員令,街頭巷尾隨時可以看到募捐的人群,國共合作也在這種情況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周恩來和郭沫若的提議下,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在 7 月 7 日發起了武漢百萬人大獻金活動,周恩來和陳誠等國共人士帶頭捐款,武漢各界人士在國難當頭之際紛紛響應,踴躍捐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國之心,其中甚至還包括兒童、乞丐和妓女。


這些籌措到的錢款大多被用來購買藥品和醫療器械,運送到前線將士手中,全國軍民上下一心,抗戰熱情空前高漲,蔣介石親自擔任了武漢會戰總指揮,隨後不久,武漢會戰第一階段的戰役——圍繞著對江防要塞馬當的爭奪戰很快就爆發了。

2. 大意失馬當

1938 年 6 月中旬,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命令東久邇宮稔彥王率第 2 軍 4 個師團向廬州集結,直逼武漢北部屏障大別山;岡村寧次率第 11 軍 5 個師團和波田支隊向黃梅、九江集結,由長江兩岸向武漢推進,同時,命令徳川好敏的航空兵團第一、第三、第四飛行團待命,此時,被用於武漢會戰的日軍海陸空總兵力已經達到了 30 余萬人,擺出了一副孤注一擲、誓死奪取武漢的架勢。


面對日軍的戰略調整,6 月 20 日,國民政府統帥部隨之進行了武漢會戰的戰略部署。計劃以長江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戰場,在北部戰場,由李宗仁的第五戰區確保長江北線在廣濟方向大別山東麓陣地;在南部戰場,則由陳誠的第九戰區確保德安、新潭鋪、汀泗橋等要地。南北戰場共計 117 個師,總兵力達到了 110 萬人,而其中有一半是徐州突圍時保存下來的兵力。



圖片

圖片

意圖攻佔武漢的日軍首要目標就是要攻取武漢的水上門戶馬當要塞,這座要塞是由德國人組織修築,正面防禦強大,為配合海軍攻佔馬當,畑俊六命波田支隊沿長江溯江而上攻佔安慶,同時命令第 6 師團從合肥附近陸地行軍南下攻佔安慶。11 日夜,波田支隊在樅陽鎮大王廟附近登陸,借著大雨的掩護突襲安慶,負責戍守的川軍第 27 集團軍楊森部作戰不力,被趕出了安慶,蔣介石聽到消息後大發雷霆,命楊森反攻安慶,但楊森卻借口徐源泉的第 26 集團軍未能擋住第 6 師團的進攻,無法保障自己側背安全為由,退出了安慶。


拱衛馬當後背的安慶輕易就落入了日軍手中,這讓統帥部猝不及防,蔣介石親自電令馬當守軍:雖犧牲最後一人,不得撤退,以掩護馬當封鎖線。同時,緊急調動南北戰場兩個戰區重新作出布防。


但是當波田支隊沿海路西進,抵達馬當封鎖線外時,附近的守軍 16 軍軍長力韞珩在做什麼呢?不知是腦子哪根筋搭錯了,6 月初,就在全民動員抗日的大形勢下,李韞珩還辦了一個為期兩周的「抗日軍政大學」。6 月 24 日,又大肆鋪張辦了一個隆重的結業典禮,並把 16 軍的各級軍官和當地豪紳都邀請了過去。當日凌晨,得到這個消息的日軍在 16 軍防地東流登陸成功,並順利攻下了既無準備、又無主官指揮的香山、香口等地。好在馬當要塞核心陣地的海軍陸戰隊 2 大隊沒有派人才加這出「鬧劇」,在總隊長鮑長義的指揮下,2 大隊頑強抵抗,打退了波田支隊的三次集團衝鋒。



圖片

圖片

這邊鮑長義苦兮兮地硬著頭皮哭撐,那邊李韞珩樂哈哈地舉辦著盛大典禮,講完話又大吃特吃,還喝得一塌糊塗。見 16 軍指望不上,鮑長義趕緊發報給武漢的老上司謝哲剛,謝哲剛又報告給了蔣介石,蔣介石收到電報是又急又氣,滿嘴都是「娘希匹」,馬上打電話給在田家鎮視察的白崇禧,讓他想辦法。


白崇禧腦子轉得飛快,看了一眼地圖就馬上打電話到彭澤的 167 師,命師長薛蔚英立刻支援長山。這個時候,李韞珩在和鮑長義通過電話後也反應過來了,幾乎與白崇禧前後腳將電話打到了 167 師。白崇禧的命令是從公路火速馳援,李韞珩卻要求走小路,兩個命令同時放到了薛蔚英面前,薛蔚英考慮了很長時間,最後出於自己黃埔一期嫡系的「驕傲」,拒絕了出身桂系雜牌部隊的白副總長的指示,選擇聽從李韞珩的要求走小路,結果因為不熟悉山區的小路而迷了路,不過幾十里的路程硬是走了兩天,鮑長義的 2 大隊在堅守兩日後,死傷過半,彈藥幾乎打光,為避免全軍覆沒,不得不撤離了陣地。日軍隨之佔領了長山陣地,並擊潰了 16 軍的反擊,不久後,馬當炮台宣告失守。


原本計劃能阻擋日軍一個月的金湯堡壘馬當僅僅堅持了一周就被佔領,這讓蔣介石暴跳如雷,連夜把陳誠叫過去臭罵了一頓,陳誠也是心急如焚,馬上電令第 16 軍和第 49 軍反攻馬當。日軍反過來利用馬當的堅固防禦抵擋國軍的攻勢,使國軍傷亡慘重,陳誠不得不下令停止進攻,部隊退守彭澤,這個結果令蔣介石大為不滿,嚴重失職的李韞珩被撤職查辦,薛蔚英遭槍斃。


日軍攻佔馬當後,開始沿著長江向西進攻,相繼攻佔了彭澤和湖口,直撲九江,負責此地防務的是第九戰區的第 2 兵團。


1938 年 7 月 23 日,日軍第 11 軍指揮官岡村寧次進駐到湖口的石鐘山下指揮所,親臨第一線督戰。當日凌晨,日軍故伎重演,冒著大雨潛入了鄱陽湖,終於在姑塘鎮以南成功。樂觀的岡村寧次以為,自己的一個旅團足以打退國軍正規軍 3 個旅,雜牌軍 5 個師,然而這支充當前鋒的第 2 炮艦隊卻遭到了預 11 師的迎頭痛擊,先頭部隊更是險些全軍覆沒。


大感意外的岡村寧次急忙命令 106 師團在艦炮掩護下向縱深推進,配合正面進攻的波田支隊包圍九江。守軍雖頑強抵抗,但終因火力和兵力不足,被迫撤退,退守二線陣地金官橋一帶構築防線。


攻佔九江後,為保障側翼安全,岡村寧次遂命令 106 師團沿著南潯鐵路向德安、南昌方向進攻,但是他的這個計劃卻早早被陳誠洞悉,為了阻止日軍的進攻,他將第一兵團調到了南潯路,以第 4 軍、第 8 軍、第 64 軍和第 70 軍迎戰松浦淳六郎所率領的日軍第 106 師團,而負責指揮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老虎仔」薛岳。

3.「老虎仔」薛岳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得名於其父對岳飛的仰慕。1896 年出生於廣東韶關市,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與蔣介石乃是校友。


薛岳早年曾追隨過孫中山,後效力於蔣介石,因為作戰勇敢,故有「老虎仔」之稱,作為陳誠「土木系」的將領,薛岳的經歷也是頗為豐富,參加過蔣介石的北伐軍,與孫傳芳部有過激戰,後來紅軍長征時,他又帶著幾十萬大軍在後面追了兩萬多里,抗日戰爭爆發後,薛岳積極投身正面戰場,被稱為「消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而他的「逍遙津」就出現在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



圖片

圖片

攻佔九江後,長江以南的日軍受岡村寧次指揮兵分兩路,波田支隊和海軍陸戰隊搭乘海軍艦艇繼續沿江西進,攻擊下一個據點瑞昌,松浦淳六郎則率 106 師團沿南潯路攻向德安,不料卻遭到了薛岳所率領的第九戰區第 1 兵團的攔截,雙方於沙河鎮、馬鞍山、金家山一帶展開鏖戰。


值得一提的是,松浦所率的 106 師團乃是一個預備兵團,下轄步、騎、炮、工和輜重各一個聯隊,總計約 16000 多人,其所部兵員全都來自日本九州地區,此地自古民風彪悍,多有海盜、浪人,受其影響,該師團也以狂傲著稱。106 師團自同年 5 月組建後,就裝船運往華中參戰,在攻打安慶和湖口的戰鬥中皆是前鋒,是岡村寧次所珍視的王牌,然而這支王牌遇到國軍的老虎仔後,卻吃了癟。松浦雖然在戰鬥初期先後攻佔了馬鞍山、金家山等地,但很快遭到薛岳的反擊,所佔領的馬鞍山與金家山也被悉數奪回,106 師團傷亡慘重,田中大佐、田尻少佐先後被擊斃,日軍連運送屍體都成了困難,不得已只能砍掉一隻手掌當做身份的憑證。


為打開戰局,岡村寧次又派遣了 101 師團,從鄱陽湖登陸進攻星子,企圖側擊薛岳所部,防守此地的是國軍第 25 軍,雙方在星子城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甚至爆發了白刃爭奪戰,陣地多次易手。



圖片

圖片

9 月 3 日,在日軍中有「軍神」之稱的 101 師團 101 聯隊聯隊長飯冢國五郎大佐非常焦急和苦悶,不過此時他還不知道自己很快就不需要這麼難熬了。廬山一線的戰鬥很慘烈,此處山勢險峻,道路崎嶇,國軍將迫擊炮搬到山頂,用日軍所形容的「如同雨點般從天而降」的方式阻擊日軍,令這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11 篇內容

鹽選專欄

戰爭的細節:歷史上的殘酷瞬間

驚蟄 文學編輯

¥19.90 會員免費


國民黨抗戰奇蹟之一:投敵人數超過殺敵人數

  國民黨抗戰奇蹟之二:給偽軍發軍餉

  國民黨抗戰奇蹟之三:自己虐死的壯丁,比被日軍打死的士兵還多

  國民黨抗戰奇蹟之四:全面抗戰已經開打,國府卻還繼續給日軍支付庚子賠款

  國民黨抗戰奇蹟之五:一部分國民黨軍(注意:是國軍,不是偽軍!)竟被日軍稱為「友軍」

  國民黨抗戰奇蹟之六:逼老百姓幫日軍打擊本國軍隊

  國民黨抗戰奇蹟之七:之所以能堅持到最後竟然是因為表現太差

詳細文章:

頭條文章?

card.weibo.com

你說應該咋評價吧,我自己再補充一條,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國軍依然在潰敗,厲害吧

https://www.zhihu.com/answer/1347394332

國軍和日軍的和談可以看這篇回答


網路媒體中,抗戰中的國軍形象「越來越高大」,戰鬥力「越來越強」。這種「形象」塑造主要有兩個來源。一個是一些軍迷「鉤沉」。

他們找一些舊材料,但缺乏仔細辨析比較,不區分國民黨出於各種需要的「宣傳」和史實,由此把國民黨當年宣傳的「大捷」當作真實歷史。於是驚呼,原來國軍在抗戰中有如此勝利!有如此之多的「戰神」!繼而不滿,這些勝利,這些「戰神」,由於「黨派」偏見竟被埋沒!

另一個來源就是抗日神(影)劇。這些抗日神(影)劇不尊重歷史,只是以某個歷史事件為幌子,然後瞎編亂造。因此,電視劇中出現的國軍,大多齊裝滿員,年輕的國軍指揮員(主角)坐著美式吉普車,都是英俊瀟洒,往往身邊還跟著一個英姿颯爽的女國軍軍官。這樣的畫面看多了,一些青少年會不知不覺地把它當作歷史,以此想像歷史。

對於在抗戰中,在民族解放中獻身的國軍戰士,我表示敬意。這裡只是談國軍的戰鬥力。

了解抗戰可以看三本書三本書。一本是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黃仁宇是歷史學家,在國軍軍校學習,聽過蔣介石訓話,抗戰時當過國軍軍官。他以大歷史考察歷史細節,對國軍生活有體驗,對蔣介石尊敬,認為蔣和毛澤東一樣有歷史貢獻。黃仁宇對蔣和國軍持同情理解。他談國軍的問題,應該能夠超越國軍迷們所擔心的「黨派」偏見。

另一本書是白修德的《中國的驚雷》。白修德是美國記者,可以毫無顧忌。他是抨擊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黃仁宇認為,白修德把抗戰時期國民黨的很多問題歸結為蔣介石個人道德,有失偏頗。但是,白修德書中描寫的各種見聞,總的來說,還是符合當時歷史的。黃仁宇書中一些事例,也來自白修德的這本書。

還有一本是《張發奎口述自傳——國民黨陸軍總司令回憶錄》,張發奎是國軍名將,抗日時期是第四戰區司令,這本書是在他晚年接受採訪哥倫比亞研究人員的訪談的基礎上,結合各種史料基礎上寫作而成,其中對國軍、著名將領、領袖都有直率評論,這些評論都用括弧括起來,生前暫不發表。

一、關於那些「大捷」

國軍抗戰中後期一些「大捷」是假的。客觀點說,它有安定人心的作用,國民政府也有以此爭取提高國際地位的考慮。摘錄黃仁宇幾段話,不再過多解釋。

【(武漢會戰後),「人員武器裝備則有急劇地退化,宣傳機構所報的捷信,一般甚少實質。更大的困難則是後方社會的情景。」】

第二次長沙會戰,國民政府宣稱殲敵四萬,俘虜二百六十九人。蔣介石在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講話:「像這次長沙會戰,我們有這樣的雄厚兵力,有這樣良好態勢……即使沒有一萬俘虜,也總該有一千!一千沒有,總要有一百!一百沒有,少而言之也應該有十人,但是現在你們連十個俘虜都沒有!」

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也曾說過:

我的觀點是一個簡單的理由:我感覺敵人能攻佔任何他們想要的目標;倘若他們沒有佔領某地,那是因為他們不想要。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我思路一貫都是這樣。一切都是時間問題。」

二、關於國軍戰鬥力

這些所謂「大捷」不可信,就在於抗戰中後期國軍的戰鬥力。

在抗戰初期,國軍有鬥志,有武器物資儲備的情況下,國軍與日本軍隊的戰鬥力是一比五。一般情況下,國軍士兵人數與日軍處於五比一的情況下,仍不能取勝。蔣介石日記也有,日軍一個師團,「我軍以八師或者十師對戰,然不能戰勝敵軍」。

美國記者白修德隨六十二軍回衡陽作戰。它描述了行軍和戰鬥場面。

【「我和六十二軍一起向日軍的包圍圈進發……山上山下都是人……三個人中有一個人有一支步槍。其餘的人搬著軍需品,電話線,米袋和機關槍的零件……(士兵)強壯而棕色,但是很瘦。他們的槍是老舊的,他們的草綠色制服是襤褸的,每個人腰上掛了兩個手榴彈,每人頸項上圍著一個藍布長袋,袋裡塞了米,那是前線上唯一的口糧……他們的腳在草鞋子上破爛兒腫脹」

「下一天早晨三點三十分,攻擊開始了。日軍駐守在衡陽以南的高山上,六十二軍的部隊開到高山對面的比較低矮的山背上。進攻的一師有兩尊法國式的七五炮,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西。還有九尊迫擊炮。該師有七五炮的炮彈二百發,所以用氣炮彈來好像一個守財奴數金洋鈿。從三時三十分到晌午為止,華軍爬上日軍陣地的山坡,他們的步槍和刺刀打算把敵人打走或刺走,但晌午時候日軍還在那裡。中國迫擊炮間歇地在日軍所守的山頭上噓噓叫著;機關槍和步槍在夏日的炎熱中,間隔很久才熱鬧一次;整個前線上沒有一個人移動。」

「我們等了三天,看到了反攻的進行。然後我們向後轉回家了。我們知道我們可看到的就是攻勢,再不會有更多的東西了,血和肉所能做的事,中國士兵正在做。」

第四戰區張發奎描述了這個地區的戰鬥。張發奎有職無權,很難指揮中央軍。在回憶錄中,張發奎這位曾經的北伐名將,不停地在不知防務,然後失守、撤退、潰散,再失守、再潰散,直到日本停止攻擊。下面,張發奎回憶錄中摘錄:

11月28日我離開六寨經獨山去都勻。貴州形勢也亂了。28日敵軍佔領南丹,切越過黔桂邊界進入貴州追擊我軍……我已幾乎失去所有的新血部隊了。】

從張發奎的回憶來看,說軍無鬥志,將不用命,絕對不過分。

三、關於國軍的裝備和軍工物資支持

在著名的抗日電視劇《亮劍》中有一段,晉軍楚雲飛在平安縣城大戰後,與參謀長分析。其中有幾句台詞大意是:以前國軍根本無法和日軍面對面激戰。現在,經過多年經營儲備,裝備已經跟上來了,戰鬥力也上來了,甚至能和日本軍隊進行炮戰。聽起來很解氣。但是,很可惜,這是作者編劇想當然了。

武漢會戰之後,國軍退入內地,大西南川滇黔成為大後方。國軍之後的物資困難就凸顯出來。

中國本來工業就落後,且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所在區域的工廠數只有全國的6%,發電量為全國的4%。截止1939年,內地各省年只生產銅鐵1200噸。後來,經過資源委員會經營,生產量增進十倍,但到1944年仍只有1萬噸。

這裡有幾組數據,摘自《抗戰大後方工業研究》一書。

戰前重要軍事物資:

【石油、汽油年產量200噸,自給率0.2%;

鋼鐵30000噸,自給率5%;

車輛船舶,自給率16.5%;

水電、冶金、機器、電器、軍械等重工業:

工廠數占工廠綜述的14.72%;

資本額,18.27%;

工人數,5.74%。】

可以說,中國戰前重工業極其薄弱。1936年下半年,國民政府開始施行《重工業三年計劃》和《兵工五年計劃》。看看時間,再想想日軍侵佔的速度就知道,這些計劃已經來不及,大部分沒有完工。

在抗戰時,國民政府兵工署以重慶為中心建立32家兵工廠。經過努力,生產能力有很大提升。在1943年,大後方兵工署各廠可以年生產:七九步槍66831隻,七九槍彈14405萬粒;輕機槍9390挺;重機槍2940挺;八二迫擊炮1381門,炮彈715979顆;手榴彈2733千顆;六公分迫擊炮1100門,炮彈203118;三七戰防炮40門。

國民政府的兵工廠只能生產一些輕武器和彈藥。真正的大口徑大炮都無力生產。

就輕武器,以國軍有三百萬軍隊計算,1943年一年生產,七九步槍子彈每人48顆,手榴彈每人不足一顆。

那麼,是否可以買呢?

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以來,1931年關稅自主,然後食鹽公賣,廢除厘金,開始徵稅,還發行公債。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最富庶之地,工商金融業發達。因此,國民政府財政有了極大增長。蔣介石因此有能力買德式武器裝備部隊。但是,武漢會戰後,財源盡失,軍隊卻極大膨脹。而蔣介石裝備的一些德式裝備師,也基本消耗差不多了。

自己生產不了,只能靠外援。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有四條生命線。第一條,以蘭州為樞紐的西部交通線。1938年至1940年,為了牽制日本,蘇聯為中國提供了大批的武器和軍用物資。第二條是從現在越南的海防港到昆明的滇越鐵路,海外華人、其它國家支援的物資、商貿貨物由海防上岸,通過廣西運往昆明。1940年,法國政府在日本的威脅下,關閉這條運輸線。第三條是滇緬公路,這是最著名的運輸線。該公路1938年修建。20萬勞工,其中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在崇山峻岭中修建了一條直通緬甸首府仰光的公路。這條公路可以避開日本的威脅。在抗日戰爭初期,軍隊的武器,維持經濟運行的物資,中國不能生產的各種物資,都依賴這條公路。1942年8月,緬甸失陷,滇緬公路被截斷。在這之後,美國開闢從印度飛躍喜馬拉雅山的空中運輸線,即第四條生命線,被稱為「駝峰」運輸線。

到了1943年,國民政府只靠「駝峰」運輸線。

數百萬大軍的裝備,怎麼可能靠一條空運線支撐?

就這個駝峰空運,其中絕大部分物資是滿足美軍飛行隊的。只有一部分給中國。

現在人們經常說美國援助的美式裝備。真正裝備起來的,是中國遠征軍在印度的部分。這也是國軍戰鬥力最強的。而在中國境內部分的滇緬遠征軍,從1942年-1944年9月,美國運到雲南交給中國遠征軍的武器數量是,衝鋒槍2724支,步槍20000支,機關槍663支,迫擊炮284門,火箭筒524具,山炮302門。而中國遠征軍則有18個師之眾。即使如此,這些部隊也屬於國軍精銳了。

但是,國軍有三百多萬軍隊啊!

抗戰時期,美國原本計劃援助中國60個師的裝備,但是有21個師的武器都被英國挪用,只有39個師的武器最終在46年才全部交付給國軍。(數字來自網易《中國遠征軍70年紀念》)

1944年10月,史迪威來柳州巡視。他問張發奎部隊有沒有吉普車、衝鋒槍和發報機。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說什麼都沒有。史迪威很驚訝,專門撥給張發奎一台吉普車、四把衝鋒槍、一把卡賓槍和十二套無線設備。前面說的反攻衡陽的六十二軍軍長黃濤看到這道這些新裝備,他說:「這隻卡賓槍太棒了,給我吧。」張發奎拒絕,黃濤生氣走了。張發奎考慮還要指揮作戰,趕緊叫副官把卡賓槍送過去。

一個戰區司令和一個主力軍的軍長為一支卡賓槍鬧彆扭!

不過,令人嘆息的是,全州儲存大量武器彈藥,卻被九十三軍一把火燒了!

1944年11月14日,宜山失守。國民政府命令張發奎炸毀懷遠以東十幾列貨車,車上有大量美援——武器、彈藥、醫藥、通訊器材。張發奎從來不知道這裡有這麼多物資。當時根本來不及搬運,炸掉之前,只能然身邊衛隊和特務團盡量拿,衝鋒槍、卡賓槍,能拿多少拿多少!

看到這裡,真是無語!

四、國軍裝備和日常生活

據黃仁宇推算,國軍工廠每月最多生產步槍子彈1500萬發,平均每個士兵4發。筆者前面計算的1943年七九式子彈平均每個士兵每年48發。二者一致。

白修德估計,滇緬公路通車時,中國有汽車1萬5千輛。三年後,缺乏保養,僅有5000輛行駛。1943年,每天大西南重要幹線,平均只有各色車輛123輛。而一輛軍車裝運物資2——3噸。

這樣的武器生產和物資運輸,軍隊的情況可想而知。

黃仁宇軍校畢業後在第十四師當上尉排長。他回憶道:

【「我當上尉排長時,士兵無牙刷、肥皂、毛巾。全排用一塊粗布洗臉,以致一個士兵眼睛發炎,次日十人發炎。」「第十四師為國軍勁旅,可是1941年有一段時間士兵無換洗衣服,只能在晴天整隊往河中沐浴,就便將身上衣服洗濯,在樹枝上晾乾。」】

黃仁宇當時月薪42元,制服自備。在雲南駐地村鎮吃一碗面法幣三元。當地土匪買輕機槍,每挺7000元。這是是一個上等兵40年薪水。有些部隊晚間把槍鎖在槍架上,防止士兵攜槍潛逃。

實際上,早在武漢會戰時,國軍裝備問題已經暴露。湖口馬當要塞是武漢門戶。馬當要塞失陷後,德籍顧問有報告稱:「機槍迫炮全系廢鐵,步槍堪用者不及半數」。

所以,白修德說「這支軍隊,居然擋住了日軍六年,這是它的奇事之中最值得注意的事。要它在作戰中取得真正的勝利,未免是奢望。它最大的勝利,是在於活著,站著,耐得住它自己的政府和社會瓦解的壓力。」

五、國軍的軍紀和士氣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國軍戰鬥力弱,不僅在武器物資,而且在人。

這裡就說兩點,官兵關係與居民關係。

關於官兵關係。白修德的《中國的驚雷》中專門有一張《註定遭殃的中國兵》,裡面從徵兵講起、包括食物、醫療、地位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軍隊高官卻奢侈腐化。一是吃空餉,很多部隊編製和人數差了一大截,其中軍餉都被當官的貪污了。高官還運用手中權力搞走私,販賣軍火。

白修德記載:

【「有一支八百人的部隊從華北的甘肅出發(地點或者白修德出錯,或者翻譯出錯),行軍到昆明去入美軍辦的訓練班,在路上有兩百人病死,三百人開了小差。另有一師人從華北向南行軍——也許是快樂的,也許是不快樂的,要看個人的觀點如何而定——經過四川。該師大多數士兵是從四川征出來的。該師出發時七千人,到達目的地時只剩三千人,因為整排整連的人失蹤回家了。」】

在抗戰中後期,軍民關係也越來越壞。

在豫湘桂大戰中,駐守河南的湯恩伯部軍紀太壞,以至於當地農民趁著國軍戰敗,動手打國軍。

這裡以第四軍為例。第四軍揚名北伐,被稱為「鐵軍」,張發奎在1932年前一直是該軍的老長官。1944年,第四軍守衛長沙。長沙失陷,第四軍損失慘重,軍長張德能被槍斃。張發奎回憶說:

【「在長沙淪陷前,馮玉祥舊部、軍委會第四軍風紀巡查團主任委員石敬亭在巡查住長沙的第四軍後路過柳州,他多我說:『向華老弟,我要告訴你一些事。第四軍沒希望了,它的軍紀很差。』他說張德能本應下部隊視察防禦工事親近士兵,卻沉湎於繪畫、書法和吟詩。」】

這就是抗戰中後期的國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