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沒了,還是有個不生不滅的本我?要是沒了就不修了,人再苦也有樂的時候,修沒了修他幹啥。


這個看十二緣起就明白了啊…………不受後有的下場當然是不再「生」,不再「生」當然就沒有所謂的「死」,這是滅諦的原理。至於不受後有是啥狀態就得往前推了:不受後有的前提是不取,不取的前提是無愛,無愛的前提是正受。何謂正受?一切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皆苦。知苦故,生(無愛);厭故,(不取);不取故,無後有。是故,「離」即是不受後有的狀態,又稱為境界。

要說明的是:上面那句「知一切受皆苦」的「」,是實證以後的知,就如同你見到糖就知其味一樣,無所謂邏輯、無所謂因為所以、無所謂回憶,「見!即!知!其!是!苦!」這個境界纔是「知一切受皆苦」的「知」。而不是因為某人三四曾經跟你說過這話,所以我知道有這樣一句話的這種「知」

這個知何來?來自於實證!一切知皆來自於自證(這個應該很好自我實證的吧?),只是這個「證」是否如實纔是關鍵!So,「證」又從何而來?當然是來自於自身切身的去體驗、觀察、思維、歸納、證實的結果(這個也應該是很好自我實證的吧?),而「自身切身的去體驗、觀察、思維、歸納、證實」的這個過程,佛家稱之為如實觀。是故,佛家的修行,跟你打不打坐沒一毛錢關係,只和你的思維是否如實、離欲相關聯!當然,雖說沒一毛錢關係,但也並不排斥通過打坐這種方式去如實的觀察。畢竟在行、住、坐、臥這四威儀中,對思維有幫助的就是「行」和「坐」,住容易累,臥容易困,所以佛家推崇「坐禪」和「經行」。這一點也很好證實:有人在思考問題時就喜歡踱步;而有人卻喜歡坐著安安靜靜的思維;雖然也有少數人也喜歡躺著思考,但畢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睡過去……所以並不值得推廣;至於喜歡站著思考的人有沒有?也許有吧……但應該很罕見了,至少在下沒遇到過,是故佛家也不做推廣


不贊同樓上 @齊天大聖 所說的阿羅漢是永恆死了的狀態。不受後有其實就是不再輪迴的意思,不要過度理解,輪迴之內,有生有死,無始無終,阿羅漢已擺脫了這種狀態,是一種不生不滅的圓滿,也可以理解為目前佛陀已知的最高級生命體。

至於阿羅漢去了哪裡,佛陀並沒有做出解釋,眾生就如海里的魚無法理解在天上飛的鳥是什麼狀態一樣,只能自己成為阿羅漢後親自體會。但佛陀提到過無餘涅槃,這種狀態並不是死了,而是不再執取,不再形成貪愛,不再造業,十分平靜的永樂。寂滅的狀態,只是相對於輪迴之內的說法,即已經斷了貪愛和造業,已經和這個世界沒任何關係了,而不是魂飛魄散的意思。

簡單把阿羅漢理解為死了—永恆的滅亡,是一種偏見,容易對剛剛入門的同修或想了解佛教的新人造成恐慌,不利於增加修行的信心。

更新:最後再來解釋下為什麼涅槃不能等同於魂飛魄散。

1、沒有任何一部原始經典提到眾生是由五蘊或什麼因素組成,佛陀提五蘊,是為了幫助我們解脫,所以說五蘊已滅,不能等於魂飛魄散,不服氣的可以拿經文反駁我,不要主觀臆想,謝謝。

2、到底有沒有一個真我存在?從嚴謹的角度來說,不能把涅槃簡單理解為有我或無我,佛陀只說不能把五蘊當做是我,當「我」這個概念一提出,其實就已經在五蘊的範圍裏了,所以有真我的說法並不正確,無我的說法也是錯的,理由可以參考第一點和我在評論區的留言(相應部44.10),應該說,是一種滅了五蘊以後沒有有我無我的狀態。

從不嚴謹的角度,真我的說法是為了方便大家意會,即沒有五蘊的本體,從有我無我的對立面來說,真我是能夠勉強解釋的。


對於不具備緣起法思維的外道,越解釋越蒙圈。

如果具備了緣起法思維,也就不會問出這種問題。

世尊遇到這種情況,會直接教導四聖諦。

SO,還是好好學習四聖諦吧!

思惟經

「比丘們!你們不應該思惟邪惡不善的想法:『世界是常恆的』,或『世界是非常恆的』,或『世界是有邊的』,或『世界是無邊的』,或『命即是身體』,或『命是一、身體是另一』,或『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這些思惟不具利益,無關梵行的基礎,不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盤。

比丘們!你們應該思惟『這是苦』之思惟;你們應該思惟『這是苦集』之思惟;你們應該思惟『這是苦滅』之思惟;你們應該思惟『這是導向苦滅道跡』之思惟,什麼原因呢?比丘們!(因為)這些思惟具利益,這些有關梵行的基礎,這些導向厭、離貪、滅、寂靜、證智、正覺、涅盤。 比丘們!因此,在這裡,『這是苦』應該作努力,……(中略)『這是導向苦滅道跡』應該作努力。」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憍陳如。云何名為第四人間所居之處。觀察彼處不生樂想。

憍陳如。有智之人次觀人中。一切皆有種種諸苦。所謂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五盛陰苦。

飢苦 渴苦 貪苦 嗔苦 妒嫉等苦。

妄言 綺語 兩舌等苦。惡口罵詈 誹謗等苦。

寒苦 熱苦 惡風 惡雨 疫蝗等苦。毒惡禽獸傷害等苦。

惡世 惡王 牢獄等苦。

貧窮下賤 短命等苦。

既念此苦更生重苦。緣苦生苦還造苦因。於未來身復受苦報。

如是轉轉無量無邊。受諸辛苦無有窮盡。何有智者樂於彼中

是名第四眾生人中居處。智慧之人觀是事已。於人道中不生樂想。


一切眾生類 有命終歸死

各隨業所趣 善惡果自受

惡業墮地獄 為善上升天

修習勝妙道 漏盡般涅槃


不受後有。

那個有,與十二緣起的有是同一個字,這句話指不會再處於輪迴的狀態了。

對應常用句式起手那句「我生已盡」的生,也與十二緣起的生是同一個字,同樣是說沒有下一生了,這就是最後生。

至於題主對苦的看法,認為「人再苦也有樂的時候」,佛教裏基本是反過來的。佛教把苦分為三種:苦苦,苦事本身引發的苦;壞苦,樂事消散引發的苦;行苦,一切事物無常生滅而人只能被動接受也是一種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