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没了,还是有个不生不灭的本我?要是没了就不修了,人再苦也有乐的时候,修没了修他干啥。


这个看十二缘起就明白了啊…………不受后有的下场当然是不再「生」,不再「生」当然就没有所谓的「死」,这是灭谛的原理。至于不受后有是啥状态就得往前推了:不受后有的前提是不取,不取的前提是无爱,无爱的前提是正受。何谓正受?一切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皆苦。知苦故,生(无爱);厌故,(不取);不取故,无后有。是故,「离」即是不受后有的状态,又称为境界。

要说明的是:上面那句「知一切受皆苦」的「」,是实证以后的知,就如同你见到糖就知其味一样,无所谓逻辑、无所谓因为所以、无所谓回忆,「见!即!知!其!是!苦!」这个境界才是「知一切受皆苦」的「知」。而不是因为某人三四曾经跟你说过这话,所以我知道有这样一句话的这种「知」

这个知何来?来自于实证!一切知皆来自于自证(这个应该很好自我实证的吧?),只是这个「证」是否如实才是关键!So,「证」又从何而来?当然是来自于自身切身的去体验、观察、思维、归纳、证实的结果(这个也应该是很好自我实证的吧?),而「自身切身的去体验、观察、思维、归纳、证实」的这个过程,佛家称之为如实观。是故,佛家的修行,跟你打不打坐没一毛钱关系,只和你的思维是否如实、离欲相关联!当然,虽说没一毛钱关系,但也并不排斥通过打坐这种方式去如实的观察。毕竟在行、住、坐、卧这四威仪中,对思维有帮助的就是「行」和「坐」,住容易累,卧容易困,所以佛家推崇「坐禅」和「经行」。这一点也很好证实:有人在思考问题时就喜欢踱步;而有人却喜欢坐著安安静静的思维;虽然也有少数人也喜欢躺著思考,但毕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睡过去……所以并不值得推广;至于喜欢站著思考的人有没有?也许有吧……但应该很罕见了,至少在下没遇到过,是故佛家也不做推广


不赞同楼上 @齐天大圣 所说的阿罗汉是永恒死了的状态。不受后有其实就是不再轮回的意思,不要过度理解,轮回之内,有生有死,无始无终,阿罗汉已摆脱了这种状态,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圆满,也可以理解为目前佛陀已知的最高级生命体。

至于阿罗汉去了哪里,佛陀并没有做出解释,众生就如海里的鱼无法理解在天上飞的鸟是什么状态一样,只能自己成为阿罗汉后亲自体会。但佛陀提到过无余涅槃,这种状态并不是死了,而是不再执取,不再形成贪爱,不再造业,十分平静的永乐。寂灭的状态,只是相对于轮回之内的说法,即已经断了贪爱和造业,已经和这个世界没任何关系了,而不是魂飞魄散的意思。

简单把阿罗汉理解为死了—永恒的灭亡,是一种偏见,容易对刚刚入门的同修或想了解佛教的新人造成恐慌,不利于增加修行的信心。

更新:最后再来解释下为什么涅槃不能等同于魂飞魄散。

1、没有任何一部原始经典提到众生是由五蕴或什么因素组成,佛陀提五蕴,是为了帮助我们解脱,所以说五蕴已灭,不能等于魂飞魄散,不服气的可以拿经文反驳我,不要主观臆想,谢谢。

2、到底有没有一个真我存在?从严谨的角度来说,不能把涅槃简单理解为有我或无我,佛陀只说不能把五蕴当做是我,当「我」这个概念一提出,其实就已经在五蕴的范围里了,所以有真我的说法并不正确,无我的说法也是错的,理由可以参考第一点和我在评论区的留言(相应部44.10),应该说,是一种灭了五蕴以后没有有我无我的状态。

从不严谨的角度,真我的说法是为了方便大家意会,即没有五蕴的本体,从有我无我的对立面来说,真我是能够勉强解释的。


对于不具备缘起法思维的外道,越解释越蒙圈。

如果具备了缘起法思维,也就不会问出这种问题。

世尊遇到这种情况,会直接教导四圣谛。

SO,还是好好学习四圣谛吧!

思惟经

「比丘们!你们不应该思惟邪恶不善的想法:『世界是常恒的』,或『世界是非常恒的』,或『世界是有边的』,或『世界是无边的』,或『命即是身体』,或『命是一、身体是另一』,或『死后如来存在』,或『死后如来不存在』,或『死后如来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后如来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什么原因呢?比丘们!(因为)这些思惟不具利益,无关梵行的基础,不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盘。

比丘们!你们应该思惟『这是苦』之思惟;你们应该思惟『这是苦集』之思惟;你们应该思惟『这是苦灭』之思惟;你们应该思惟『这是导向苦灭道迹』之思惟,什么原因呢?比丘们!(因为)这些思惟具利益,这些有关梵行的基础,这些导向厌、离贪、灭、寂静、证智、正觉、涅盘。 比丘们!因此,在这里,『这是苦』应该作努力,……(中略)『这是导向苦灭道迹』应该作努力。」


如来明证下四法故。何谓为四。

一曰 一切万物皆归无常

二曰 一切诸有悉为苦毒

三曰 一切诸法皆无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于空无。为泥洹寂。


憍陈如。云何名为第四人间所居之处。观察彼处不生乐想。

憍陈如。有智之人次观人中。一切皆有种种诸苦。所谓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求不得苦 五盛阴苦。

饥苦 渴苦 贪苦 嗔苦 妒嫉等苦。

妄言 绮语 两舌等苦。恶口骂詈 诽谤等苦。

寒苦 热苦 恶风 恶雨 疫蝗等苦。毒恶禽兽伤害等苦。

恶世 恶王 牢狱等苦。

贫穷下贱 短命等苦。

既念此苦更生重苦。缘苦生苦还造苦因。于未来身复受苦报。

如是转转无量无边。受诸辛苦无有穷尽。何有智者乐于彼中

是名第四众生人中居处。智慧之人观是事已。于人道中不生乐想。


一切众生类 有命终归死

各随业所趣 善恶果自受

恶业堕地狱 为善上升天

修习胜妙道 漏尽般涅槃


不受后有。

那个有,与十二缘起的有是同一个字,这句话指不会再处于轮回的状态了。

对应常用句式起手那句「我生已尽」的生,也与十二缘起的生是同一个字,同样是说没有下一生了,这就是最后生。

至于题主对苦的看法,认为「人再苦也有乐的时候」,佛教里基本是反过来的。佛教把苦分为三种:苦苦,苦事本身引发的苦;坏苦,乐事消散引发的苦;行苦,一切事物无常生灭而人只能被动接受也是一种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