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回答內容與此回答同步:

如何評價 9 月 3 日正式發布的 11 代酷睿 Tiger Lake -U 處理器??

www.zhihu.com圖標

回答中的部分圖片來自英特爾官方PDF,這個PDF應該有不少人都拿到了,不涉及NDA

本回答分為四節:

(1)Tiger Lake-U處理器有哪些規格?

(2)Tiger Lake-U的預期性能表現怎麼樣?

(3)Tiger Lake-U的發布,會對輕薄本產品帶來多少影響?

(4)有哪些即將上市的Tiger Lake-U輕薄本?


(1)Tiger Lake-U處理器有哪些規格?

(標*的現在暫時沒有,要到明年提供)

i3一共有三款,兩款雙核四線程、一款四核八線程。i5和i7全是四核八線程。

TDP分為兩檔,7-15W的超低壓和12-28W的低壓。

最大睿頻方面,無論單核睿頻還是多核睿頻,相比Ice Lake-U有了明顯提高。

核顯方面,僅搭載32EU的G1核顯消失,G4依然是48EU保持不變,而G7核顯提升到了兩種:80EU給i5,96EU的給i7,相比去年的64EU最高提升了50%。

並且i5和i7的所有處理器全部搭載G7核顯,加上現在i3在筆記本市場中的高度弱化,這意味著主流價位英特爾處理器的輕薄本核顯性能都有一個巨大的提升(尤其是i5,因為之前主流價位的十代i5大多是i5-1035G1)。


(2)Tiger Lake-U的預期性能表現怎麼樣?

CPU部分:單線程性能非常強,多線程性能依舊處於劣勢

其實Ice Lake在引入Sunny Cove新架構之後,同頻率單線程性能上相比傳了五代的Skylake架構已經提升了18-20%。但是頻率上的劣勢導致最終的單線程性能表現並沒有比Comet Lake-U強。

Tiger Lake針對這一點做了明顯改進,主流的i5-1135g7提升到單核睿頻4.2g、多核睿頻3.8g,i7-1185g7單核睿頻更是來到4.8g。這也讓Tiger Lake-U成為目前單線程性能最高的筆記本處理器。

即使在近些年AMD宣傳喜歡用到的cinebench上,i7-1165g7的R20單線程跑分都可以達到560cb,對比R7-4800U、i7-10710U和i7-1065G7都有明顯的優勢,甚至超過了自家的Comet Lake-H十代標壓。

跑分對比來自Notebookcheck

根據英特爾的PDF,在PCMark調用Office 365模擬辦公和WebXPRT 3調用Edge瀏覽器模擬瀏覽網頁等場景中,Tiger Lake-U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牙膏的PDF,看看就好

但是多核方面,因為Tiger Lake-U目前最高仍然只有四核八線程,在CineBench等對多線程優化良好的跑分軟體中相比AMD依然會落於下風,這是可以想像到的必然。

不過由於睿頻的提升和同頻性能的提高,1165G7的跑分甚至已經追上了把PL1設定到45W的i7-10710U(圖裡的10710U跑分來自微星 Prestige 15)。雖然這個1165G7是把PL1拉到28W跑的,但這個分數還是顯示出了Tiger Lake在IPC上的優勢,畢竟四核打六核。

核顯方面,3DMark的表現也很顯眼,Fire Strike和Time Spy跑分都超過了MX350, 也明顯領先於4800U的Vega 8。

而根據Intel的PDF,遊戲方面1185的G7核顯也超過了Vega 8,和MX350互有勝負。

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英特爾這個宣傳用的是最高規格的LPDDR4X 4266MHz內存,而AMD平台用的對比機型是小新Pro13,搭載的DDR4 3200 2BG內存,這個對比本身並不嚴謹。

實際中端超極本會有不少搭載DDR4 3200MHz內存的機型,量產的筆記本大多也不會像Intel內部測試機一樣使用激進的性能調校,這都會導致核顯性能的降低,務必注意。

至於PDF里描述的很多基於AI的性能提升,其實仔細看就能看出它們和實際應用場景還存在距離。

Topaz Gigapixel AI是一個第三方軟體,同時提供了可在PS本身內部調用的插件,但這並不是PS軟體本體的功能。Nero AI Photo Tagger是一個採用人工智慧給照片智能分類標籤的軟體,這也不是目前應用中的主流

雖然未來應用引入AI做處理是一個趨勢,但就目前的普及度來看,過分強調AI的提升而脫離實際場景未免顯得太超前,「戰未來」也不應成為影響購買PC選擇的重點。

AVX-512的宣傳同理。


(3)Tiger Lake-U的發布,會對輕薄本產品帶來多大影響?

之前我在另一個回答里是這麼描述的:

如果以性能作為宣傳角度,Tiger Lake並不能在目前一片AMD YES的輿論中實現翻身——因為它的最高規格還是只有四核八線程,在一眾充分壓榨多線程性能的測試軟體中跑分可以預見地仍然打不過這一代6核、8核的APU。

因此如果一台6000塊以下的中低端本採用了Tiger Lake+核顯的配置,那麼它並不比同型號的銳龍版更香。消費者大多是貪婪的,尤其是預算相對不高的用戶——誰不希望在同樣價位拿到性能上限更高的處理器呢?(雖然四核八線程實際上並不會給日常應用帶來瓶頸)。高端輕薄本(如戴爾XPS13、聯想Yoga的S9xx系列、ThinkPad X1 Carbon等),不出意外還會繼續採用Tiger Lake低壓處理器,畢竟這種面向高端商務辦公人士的機型也不需要以性能作為主打。

Tiger Lake-U的單線程性能提高,對於主流應用更多偏向單線程的場景來說還是很實用的:

在寫這篇回答之前把牙膏的PDF導出成PNG圖片,整個過程只有一個線程在滿載

同時在PS、PR等軟體逐步不單純依賴CPU性能的改變下,AMD多核帶來的提升遠沒有跑分展示的那麼明顯,有時候甚至會有落後。

(1、2兩張圖為PugetBench對比1065G7+核顯和4800U+核顯的Photoshop性能,3、4兩張圖為PugetBench對比1065G7+核顯和4800U+核顯的Premiere性能。內存均為LPDDR4x 4266MHz。)

(這個測試腳本是公開的,大家可以自己下載)

PugetBench for Photoshop?

puget.systems

PugetBench for Premiere Pro?

puget.systems

但AMD能在近幾年席捲市場的原因絕不只是性能,價格反而是更加關鍵的因素。

雖然Renoir的IPC比不過Ice Lake,雖然在MX350當道的環境下Vega 8的實際遊戲性能還打不過滿血MX250,但是它很便宜,比Intel的機型便宜了幾百甚至一千多塊。

個人認為,Tiger Lake-U想要在中端市場找回場面,需要做的是聯合廠商推出一些價位更實惠的核顯本,縮小與同定位AMD核顯本的價格差,依靠更強的核顯性能來競爭。


(4)目前有哪些即將上市的Tiger Lake機型?

1、戴爾靈越14 7000

雖然戴爾近兩年在主流市場中的產品聲音並不大,但新品上市的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包括去年Ice Lake發布之時,戴爾也是第一批上市開賣的廠商之一。

戴爾今天已經在微博上預熱了新機器——靈越14 7000,相比上一代除了更新11代酷睿低壓之外,還更新了一塊定製的14.5寸100%sRGB色域全面屏,屏佔比達到了91%,並支持物理防藍光特性。

這也是繼XPS系列之後戴爾第二個採用16:10比例屏幕的機型,未來輕薄本普及高屏佔比和非16:9比例已成必然趨勢。

2、華碩靈耀多款產品

華碩今天也在微博上預熱了自家的多款靈耀系列產品:

(請允許我再一次吐槽這個國行命名,除了靈耀14s和a豆之外,另外三款機器從命名里基本提取不出有用的信息,尺寸、定位、賣點光看名字一個都了解不到……)

換成全球的真實名字之後,就清晰的多了

除了最右邊的ZenBook Pro 15之外,其他機型都會搭載Tiger Lake-U處理器。

ExpertBook B9屬於華碩的高端商務系列,ZenBook S(靈耀X縱橫)則是高端家用輕薄本系列。它們的定位都是高端超輕薄,並不追求性能。

ZenBook Flip S(靈耀X逍遙)是個360度翻轉屏筆記本,配了OLED屏幕。

ZenBook 14(靈耀X凌峰)則帶了個MX450獨顯,屬於高端全能本。

3、聯想Yoga系列多款產品(國外已宣傳,國行暫未宣傳)

Yoga系列也要在後面更新Tiger Lake-U處理器,並且國外也開始了預熱宣傳。

Yoga 7i是14寸翻轉本,C740的後續產品,主打360度翻轉和手寫;

Yoga Slim 7i應該就是之前國區預熱的Yoga Carbon,走高端輕薄路線,配2560*1600解析度的16:10解析度屏幕,91%屏佔比,推測和小新pro13是同款屏;

Yoga Slim 7i Pro是14英寸,並且配mx450獨顯,會成為S740的後續產品,屏幕有兩種選擇:2880*1800和2240*1400,並且同樣會打高性能釋放(海報里宣傳單烤35w以上,雙烤20+25w)

(2240*1400的版本屏幕面不覆蓋玻璃,猜測這款有可能會做成小新pro14出來賣?)


看了一圈回答,幾乎都在拿著PDF的數據說性能,我個人倒是對TGL如何實現高頻很感興趣。這個其實也在PPT中進行了介紹,個人認為這是100多張PDF最有價值的部分。

如圖,官方PDF宣稱TGL實現了高達4.8GHz的頻率,同時,Willow Cove的電壓卻要比Sunny Cove低不少,如何實現的呢?官方PDF給出了簡單解釋:柵極改進+晶體管改進,也就是所謂的SuperFin技術。

柵極改進包括三點:

  • 額外的柵極間距,以通過更大的電流。
  • 更加先進的柵極工藝/製程,以提高載流子遷移率,從而實現施加同樣電壓下得到更多的電荷,或者說相同電荷所需的電壓更低。
  • 「增強型」的外延源級/漏級,以減小電阻,同時減小兩級之間的漏電率

晶體管改進包括兩點:

  • 使用高-K柵極氧化物,K出自希臘文Kappa,用于衡量材料儲存電荷的能力。高-K材料在擁有良好絕緣性的同時,也要在源級和漏級之間擁有良好的場效應。但其實,高-K柵極氧化物在45nm製程時就被引入了,這回TGL上,英特爾將不同的高-K材料堆放在一起,做成幾埃厚的「superlattice」,進而做成MIM電容器,這也就是官方所說的「超級MIM電容器」,最終達到的效果是比一般電容器有4倍的性能提升。
  • 更薄的金屬柵極。金屬柵極更薄可以在相同電壓下,擁有更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但相應的,漏電率也會提高。前文提到的對源級和漏級的改進,以及更多高-K柵極氧化物的使用,正好解決了漏電率的問題,也使得晶體管金屬柵極可以做到更薄。

這一系列的改進,使得Willow Cove頻率突飛猛進的同時,所需電壓更低。用最簡單的話總結,TGL提頻無非就是減小電阻,增大電流,不過它拿晶體管開刀了。最後,我預計這代TGL發熱會更加厲害一些,一方面是頻率大提升,另一方面是10nm製程的副作用,這點在7nm的移動端Renior APU上已經體現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對比TGL-U 和ICL-U的CPU架構圖可以發現,Core部分面積增大了,也許有這方面的考慮吧。


CPU方面,核心規格都沒有變,最高也只有4c8t,老樣子。

工藝方面,Tiger Lake-U採用增強的10nm製程工藝(10nm+),從10代最高3.9Ghz到這代最高4.8Ghz,看來intel打磨了一年還是有點成效的。

緩存方面,11代低壓比10代提升了一些,i7擁有12MB三級緩存,i5擁有8MB三級緩存。

這次主要提升的是GPU,GPU核顯部分是全新的Xe LP,是Xe架構首次登場,i7系列都是G7 96個單元,i5系列都是G7 80個單元。據說性能直逼MX350,這也是老黃擠出個MX450的原因,再擠牙膏怕不是打不過核顯了。

總結一下11代TGL-U:

  • 緩存規格增提升
  • CPU規格沒變,提升了最大頻率
  • 核顯規格大幅提升,i5也都是G7
  • 內存最高支持提升到LPDDR4 4266Mhz

總的來說,顯卡提升很大,其他方面提升很小,以後的輕薄本可能不需要搭配獨顯使用就可以獲得還不錯的網遊體驗了,其他沒啥好說的了。


看了各位大佬的回答,都非常硬核~

簡單說一下英特爾的第11代Tiger Lake -U 處理器,我個人的看法:

宣傳方面非常強勢,真機表現如何建議等等實測。

本次英特爾發布的低壓處理器可以說是在AMD的巨大壓力下,再一次「擠牙膏」。英特爾的發布會的各種PPT大佬們應該也分析的差不多了。

英特爾的新LOGO挺好看的~

我個人也說一下比較實在的關注點:

價格

AMD今年完全翻身的情況,我認為靠的根本就不是自己家核顯比英特爾或者MX250相比有多少的提升。AMD完全是靠價格便宜取勝的,因此把整個筆記本電腦的市場份額給切走了一大塊蛋糕。

英特爾的11代Tiger Lake -U,今年全線更新10nm處理器在主流消費級市場能不能便宜,這一定是決定出貨大頭的地方。

除了第二台,其他都不推薦

性能

根據英特爾發的PPT,核心顯卡性能和單核各種錘,對於消費者來講意義很小。讓AMD開發布會其實也一樣,把自己優勢的項目全部拿出來比比,歡呼一下就完事了。

我個人更在意的是在筆記本電腦端,高分屏開始進一步普及的情況下,英特爾的核心顯卡是不是能流暢的運行。

續航方面,在英特爾的各種「改進」下綜合各種場景的使用,是否能夠比之前有較大提升?這點還需要等等實測,如果有同樣的機型搭載AMD和英特爾也可以對比一下。

最近測試的機器R15

發熱

今年測試的聯想拯救者R7000P,就是因為AMD的7nm的發熱過於集中導致實際功耗上不去,最後只能選擇以滿血顯卡來撐散熱的門面。

對於主要搭載這些11代Tiger Lake -U 處理器的輕薄本來講,10nm製程的處理器還是有一定壓力的。畢竟作為一台輕薄本不能像遊戲本一樣,增加厚度和提升風扇轉速等來換取更強的性能。

畢竟作為一台輕薄本,在兼顧性能的情況下把便攜和體驗做好還是比較重要的。

圖為R7000P的雙烤表面溫度

英特爾如此著急的發布11代處理器,不知道這一波操作能不能讓AMD正眼瞧一眼它?


圖有點專業,先給小白一些直觀的信息:

  • 這一代比10代酷睿強了很多、很多,可以說是翻天覆地。
  • 這一代的功耗有可能會比前一代要高,至少肯定會有一部分型號比前一代要高。所以輕薄本有可能會比上一代要燙。
  • 核顯的性能非常強,絕大多數網遊都無壓力,你甚至可以試試核顯吃雞。
  • 未來會有其他一些協議和介面的更新,這一代酷睿已經提前做好了準備。

然後來說說我想到的幾個點:


1.關於名稱:此前的10代低壓酷睿ICL-U,命名規則是四位數字+G+數字,也就是1***G*的形式,其中前四位的最後一位對應TDP,而G後面的數字代表核顯級別。如1068G7代表TDP為28W,G7核顯(即 Iris Plus 940)。1035G1則是代表TDP為15W,G1核顯(即uhd630)。

但是這兩個規律在這一代都被打破了。首先是28W的TDP不再只屬於最高級別的核心,而是所有核心都存在有浮動功耗。也因此第四位數字失去了功耗對應意義,最高級別的那顆核心也就沒有像大家所預想的被命名為1168G7,而是1185G7。另一方面,G1核顯不復存在了,而G7核顯也不再對應一個確定的規格。因此G後面的後綴也不再有太大意義。


2.關於規格:按照慣例,2c4t的i3是個沒有任何價值的丐中丐。那麼刨去這個之外,剩餘的所有TGL-U都是4c8t的規格。顯卡的差異後面再說,單論性能,從頻率來看,並且基於牙膏廠不具備老黃刀法的過往認知,可以推測這一代的性能差距仍然不會很大。i7仍然會面臨「高價而性能拉不開差距」的問題。

這一代i7相比i5最大的區別在於L3緩存,相比起i5的8M增加到了12M,平均每個核心為3M。三緩大小很適合作為高低端的區別,但是考慮到低壓U的用途,L3對於實際體驗的影響是不明顯的(尤其是牙膏廠的架構還沒有zen那麼高延遲)。因此對於這個「刀法」,我個人持保留態度,這個東西不足以支撐起i7的溢價。

比較有意思的可能是那顆4c8t的i3,1125G4。對比一下1135G7就可以看出,兩者除了核顯之外就只是頻率的區別。內存支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買i3的也不存在高頻內存一說。這顆i3如果順利的話也許可以威脅到1135G7的地位。我前面說了i7不足以支撐起溢價,於是按照往常i5可能會是性價比最高的。那麼這顆「近似i5的i3」,其意義就不言自明了。或許這才是intel選擇讓它「available 2021」的原因?


來說說重頭戲,核顯

TGL-U讓人忍不住懷疑intel是個顯卡廠商

首先,這一代最大的亮點就是核顯,這毫無疑問。96EU的最高配Xe核顯終於反超AMD的vega,甚至幹掉了前一代的mx350,把老黃也捲入了戰爭。要知道mx350的TDP是25W(實際上沒有TDP,但是大多數本子設定都在25W),而TGL-U整顆核心的最高功耗也僅僅28W,核顯還只能分走一部分。這種情況下幹掉MX350,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intel的xe核顯,很成功,很強,這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很不幸的是,這樣子強大的核顯碰上了可能是Intel最困難的時候:對面現在已經是8核的Zen2,IPC大幅上升的zen3也在虎視眈眈了,可是自家這邊仍然只有可憐的4核。於是,本來頂級核顯的作用應該是給強大的CPU「錦上添花」,然而目前來看他更像是給TGL這一代雪中送炭的「救世主」——甚至連區分不同級別的「刀法」這件事,都只能交給核顯來完成了。可問題是,縱使再好的核顯,真的能擔當救世主的重任嗎?

機緣巧合的是,A、I兩家最近幾代,誰的CPU強,核顯就一定會弱。所以,核顯到底能不能當救世主,我想AMD肯定比誰都清楚——想想移動zen2出來之前吧:在那個intel還是uhd620的年代,帶著更好的vega核顯的3500U、3700U,賣出了多少?真的威脅到intel的哪怕低端市場了嗎?

而且別忘了,這還是定價從不膨脹的AMD。

再聯想一下intel一貫的信仰定價法……Xe核顯大概率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


關於核顯,還有一件重要的意義——刀法。而這,是我很想噴intel的地方。

可以看到,96EU的Xe核顯與64EU的Xe核顯都被冠以了G7的後綴,這是個毫無疑問的大坑。在ICL-U中,核心並不對應固定的核顯,如i5-1035G1、i5-1035G4、i5-1035G7都是可以買到的型號,但每個核顯都指向唯一確定的規格,你很確定自己買到的是什麼。而來到TGL-U這邊,同樣是G7後綴,你買到的核顯實際上可能差了十幾組EU,存在著20%以上的性能差異。這樣一來,如果核心仍然不對應核顯,G7後綴就會成為一個亂七八糟的坑蒙拐騙之處。

老黃的1650D5、D6已經夠坑了,但至少還有跡可尋。你的G7核顯有多少組EU這種事,不開機你能知道嗎?

而如果核心對應確定的核顯,那為什麼還要標G幾呢?說明白i7就是96EU,i5就是80EU,這不就可以了嗎?

如果說牙膏廠搞出了6.7個規格的核顯,擠在一起了,那麼命名混亂還可以理解。但是最後發現這一代還是就3個,48EU 80EU 96EU,那你把他們分別命名為G1.G4.G7不是正好?非要G4.G7.G7這樣嗎?

說白了,這麼弄的小心機一眼就能看出來,不就是想讓小白以為i5的核顯和i7一樣好嗎……真的有意義嗎?怕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做個總結:

  • 這一代是Intel自從8代以來提升幅度最大的一次,打自家以前的低壓u完全暴打。綜合看打移動4代銳龍稍佔上風,打5代銳龍(zen3)目測不佔優。
  • 綜合售價的話,結論仍然是那6個字母。

每次說6個字母都有人發NVIDIA(???)這一次想發就發吧,要是代代都能70打上代80ti還不漲價,我也願意天天喊NVIDIA yes(??ω??)

  • 核顯很nb,強無敵,但是只靠個核顯是搶佔不到市場的。
  • 拿核顯來充當刀法是不穩當的,因為核顯不像獨顯,邊際那一點性能並不是必需品,市場很可能不買賬。而故意混淆視聽的做法更是智障行為。
  • 那顆2021年上市的i3可能有驚喜

突然意識到這是墨魚姐姐的提的問題&>_&<

那最後的廣告位一定是要有的:

@墨魚 墨魚姐姐快女裝!(??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