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喜歡以薛氏情歌為代表的謎之創作,因為單方面的感覺他選詞的不著調,誤認為每一句話都是很有深度。

而現在喜歡的,卻是更注重一份真摯情感的表達,無論是對一個人,還是對一件事,都是一種對情感的抒發,對佳人的詮釋。

說到寫詞,就想到了文風。

慵懶的敘說寫法,就是一種文風,大多數人寫日記就是用這種文風,然而很奇怪的是,明明每個人都能寫出來的東西,偏偏還有這麼多人願意每天去看。

我想,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因為這符合他們的需求,他們就是想要看這種輕微病態的表達。再加上義務教育的普及,給你一隻筆,你就能吧啦出一句話。投入小,受眾廣。

可能這就是流量,而現在為流量做貢獻的年輕人,無非就兩種人。一種是為現狀所掙扎,一種則是已經麻痹於生活。

看看能不能再扯一點。

現在的草根作家,火起來往往靠的都是乾貨和故事,除了幾個文筆本身就好的作者,再加上運氣好。比如梁曉聲梁先生,他就是因為一篇不跟時代特色的文章被複旦大學招生考試偶然發現,對上胃口,被不拘一格降人才的。Ps.是的,我酸了,終止這個話題吧。

而故事是從側面反應道理的故事,所以這算是乾貨的另一種表達,這是現在新媒體作家大多數所用的一個方法。這類文,好壞參半,但我現在依舊才疏學淺,區分不出哪些是好哪些是壞,畢竟前兩天最得意的兩篇,被一個朋友否決了。

所以,最後正面回答提問者的問題,文風無論是趨於平淡,還是華麗絢爛,在我眼中,能有真摯感情的都是我喜歡的文風,無論明顯與否。


知乎首答

潛水了九個月,這是第一個回答,知道沒人會看也知道這個回答意義不大,但這仍然是我在知乎上的第一個回答:

我個人認為文風的創作傾向趨於平淡或華麗,實際上可以是作者風格的反映,比如王安憶的《長恨歌》還有餘秋雨的文化散文。

但很多人的回答總是說文風各有千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可我們會問我們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並非如此。

是的,還是王安憶的《長恨歌》,這部作品是不是被人批評?以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是不是也被叫矯揉造作?

可是他們的作品到底能不能讀?

可以。也有可取之處,但壞處也很明顯。

可他們都是作品,是出版物,既然寫了出來,那就要經得起讀者的檢驗。

平淡的文風呢?比如說灌水的網路小說?個人認為那種文學作品實際上不值細讀,沒有價值。

適合自己的文風,才是好的。文風不止一種,擅長寫華麗的也能寫平淡(余光中先生《聽聽那冷雨》與《逍遙遊》),所以說,寫作這件事,實際上要看你所反映的思想與思考,是平淡,或華麗,或嚴肅,或幽默……

於是我得出了這個結論:

華麗的文風固然可喜,若只是辭藻的堆砌,沒有對人生的思考,沒有現實的反映,沒有靈魂,沒有……那麼寫出來的文章終究只是文字遊戲。

平淡的文風或許可以真的可以做到「一語天然萬古新」可是,沒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沒有震撼人的思維……所寫下的文字,或許只能說是一陣風。

我有很多愚昧的見解,並非引戰,只是希望可以多多交流。

答案以後會再改,我沒有辦法兩次寫下同樣的答案,同樣,我也沒有辦法真的觸及到真正的文學,因為我知道,一瞬間的情思涌動,我要用千千萬萬個瞬間才能把它寫成文字,想像著是平淡或華麗。

不論平淡或華麗,我寫出來的東西,對於那個瞬間,其實不值一提。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其實哪種文風都是一樣的。

這個問題我其實特別有感觸。其實呢,我也是學生黨一枚。就是平常我的作文文風就是偏於華麗型的。特別喜歡用比較華麗的詞藻去寫句子,但其實如果是考試的話。一般那種比較樸實的文字。分數會比較高一些。因為很多時候老師是沒有心情去看那些寫的很好的句子。畢竟試卷太多了。反而那種結構清晰明了,結尾跟開頭寓意很好的作文分會比較高。我就曾經問過我們老師,我需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文風?因為感覺平常寫作很好,一到考試就會比較吃虧。但其實還是各有各的好處。如果是華麗型的話,一定要保證結構清楚。讓考試的老師可以直觀的看到。你寫的沒有偏題。樸實性的話就一定要注意,不要像寫流水賬。但其實作文功底好的人。怎麼寫都會很好的。

說到底也沒有什麼哪個好哪個不好。就好像各種類型的音樂都好聽呀。


答主得明白一件事...創作者可以不止寫一種風格


你喜歡的,你認為舒服的最好

文風跟寫作水平無關,你可以文風華麗富有煙火氣但不要文章里滿是華麗辭藻,你可以文風樸素,乾淨純粹不摻一點雜質,但是不要文章寡淡而無味,如嚼蠟一般


趁著年輕先華麗。

很多老腐朽的人因為不只何為華麗自稱平淡其實扯淡,

有的年輕人因為無才自稱看開,

等什麼時候你的感悟在文章中佔壓倒性優勢成為靈魂的時候,可以放開華麗。

但不用排斥,因為那是你閱歷充足內心重組之後的事。

文章也如看山水的三重境界,不要被第一重的人騙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