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余和平,現在將問題文字表述如下:如圖:在夜景拍攝時,眼睛所看到的景物的大小、亮度和相機自動擋所「看到」的區別很大,是何種原因造成此等差別,依稀感覺應該是光圈、焦距方面的知識,請攝影大牛不吝賜教,盡量解釋的詳細一些(是不是要求太過分了?) 多謝多謝!


目前所有回答都沒有說明最重要的兩點:人眼和鏡頭的焦距不同,以及人有兩隻眼。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晚上走在路上,一抬頭髮現晚上月亮好大好圓,於是拿出手機想拍下來,然而手機畫面上的月亮卻只有一個小亮點,跟人眼看到的完全不一樣。

這種區別產生的原因就在於人眼和相機鏡頭的焦距不同,一半認為人眼的等效焦距是50mm左右,而一般手機鏡頭的等效焦距大概是28mm附近。人眼長焦距有兩個效果:1. 看到的月亮顯得更大。2. 看到的月亮顯得更近。

焦距不同帶來的直觀感受就是成像的大小不同,人眼相比手機鏡頭就像加了個望遠鏡,到的月亮比手機照出來的大;隱藏影響是成像的透視關係不同,焦距越長,視野中物體的空間感越小,月亮與周圍景物之間的縱深被拉平,在周圍的樹木,建築之類的參照物下月亮顯得很近,反之焦距越短,月亮與周圍景物之間的縱深被加深,月亮就顯得非常遙遠。

經常在網上看到的這種超級月亮的照片,就是利用了超長焦鏡頭,製造月亮與建築之類的參照物的對比,來體現出月亮的巨大:

超長焦下,月亮與建築之間的距離感被壓縮,用建築充分襯托出月亮的巨大

焦距影響透視關係這一點也可以用網上流傳的很多不同焦距的相機拍人臉的效果來說明:

不同焦距拍攝人像的效果比較

可以看到在右下角,焦距很短的情況下,照出來的人臉顯得很「凸」,離鏡頭近的部分被拉得更近,遠的被拉得更遠,而在左上角,長焦距的情況下,照出來的人臉顯得很「平」,鼻子眼睛感覺都壓在同一平面了。這也是很多人覺得相機照出來的照片和自己鏡子里看到的感覺很不一樣的原因。照月亮也是同樣的道理,手機鏡頭焦距短,照出來的月亮就顯得愈發遙遠。

50mm鏡頭拍出來的則是最接近人眼看到的,想要驗證這一點,可以適用一下一個50mm鏡頭的帶取景器的相機,一隻眼睛透過取景器看相機的畫面,一隻眼睛直接用肉眼看,你會發現兩隻眼睛看到的畫面能拼接起來,就像直接用人眼看到的一樣。

隨著手機相機的發展,現在比較新的手機上除了主攝像頭以外都配了一個長焦鏡頭,這個長焦鏡頭的等效焦距大約就是50mm。我看現在不少人用手機照相都已經習慣性的點開長焦照了,原因之一就是長焦鏡頭和人眼看到的畫面更接近,更「所見即所得」。

然而似乎即使用了長焦,照出來的還是跟人眼看到的有挺大區別。區別就在於人有兩隻眼睛,提供了更寬廣的視角,而50mm鏡頭的視野要窄很多。因此有時我會想廠商何不在手機上部和下部各放一枚長焦鏡頭,兩個鏡頭的距離和人眼間距相似,再將兩個鏡頭拍攝的畫面合成,應該能夠非常接近人眼看到的畫面了吧。

焦距的不同以及人眼有兩個,使得像的大小,透視關係以及像場大小不同,會使得整個畫面的結構完全不同,這才是物理上造成人眼看到的和手機鏡頭拍攝到的有巨大的區別的主要原因,至於什麼白平衡,動態範圍之類的,確實有影響,但那都是軟體層面上可以調整的事了。


樓上講感光原件方面已經無可挑剔了,這裡補充一點。人眼具有自動白平衡功能。簡單地舉例,即使在一定的有色光條件下,人眼仍然會認為自己所見的【白紙】是【白色】的;但是相機在未調節白平衡的情況下,拍出來的【白紙】應該是【有色】的。——————————————————補充分割線——————————————————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顏色恆常性,即使光源使其呈現的顏色不一樣,大腦也傾向於認為顏色沒有變化。

你看到的東西,結合了你的全部感官,並通過了大腦的處理,結合你個人的情緒,左右了你的所見。相機則是忠實地記錄視覺。

從技術上,則是相機的光圈、焦段、動態範圍、感光元件、圖像處理器以及預設程序與人眼和大腦之間的矛盾。


你需要電子取景器,這樣你們看到的都是下面那一個了。
這是你相機的原因人眼的白平衡,感光度等是自動的並且範圍很大,而大部分相機感光度調節範圍較小比如我的d300在不開拓展的情況下是80-3200,d800是80-6400,可以說並不是很強,但有的相機比如70d可以的到25600時成像仍不錯,如你所提供的照片,它們都是相機拍的。這還是說明了是相機設置的問題。還有就是光圈的問題,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比如f/1.4的進光量是f/2.8的兩倍。人眼好像是f/2.1左右。。。。相機的處理器還是比不過人的大腦嘛

拍夜景的技巧和設置夜景攝影的注意事項

1、防止照相機移動

拍攝夜景照片時,照相機要擰緊在三腳架上,或放在平穩牢固的地方。調節光圈,按動快門,觀察景物,都不要碰動機身,特別是進行多次曝光時,更要嚴格要求,否則,底片會出現重影,使拍攝失敗。

2、光圈的運用

拍攝夜景,要特別注意運用光圈。因為它影響景物的清晰度。有些夜景,由於光線十分暗淡,拍攝距離無法精確確定,因此,常常用縮小光圈、增加景深範圍的辦法來對付。拍攝夜景,常用的光圈為f5.6或f8。有些景物的位置比較固定,光線變化也不大,那麼光圈可以適當 小一些,但曝光時間要相應延長,這樣,景物的清晰範圍可以更大一些。進行多次曝光時,可根據現場光線的強弱,用光圈來調節感光量。3、距離的測定拍攝距離的測定要盡量準確,否則直接影響景物的清晰程度。一般地說,拍攝大場面夜景,距離可放在無限遠處。拍中景,近景,就要進行對焦,把焦點對得越清楚越好。焦點應定在被攝主體或景物的主要部分的位置上,用手電筒打亮後再測定。也可利用被攝主體附近的光亮點來代測。距離一旦確定,在拍攝過程中就不能任意變動。

4、曝光的掌握

夜景攝影的曝光比較複雜,無法依靠測光表,應該從實際出發摸索規律。其曝光方法有兩種:一次曝光和多次曝光。(1)一次曝光:一次曝光比較容易掌握。拍攝前,拍攝前,將照相機架在三腳架上,然後確定拍攝對象和取景範圍。取景完畢,再檢查一下照相機的固定情況,並用快門線控制快門的開啟,進行一次時間的曝光。無快門線,可用鏡頭蓋來控制已開啟的快門。(2)多次曝光:兩次以上的曝光稱為多次曝光。它是在一次曝光不能完成拍攝任務的情況下才使用的一種方法。利用多次曝光,可以分次攝取部分景物,使畫面內容豐富,形式活潑。運用多次曝光,應該注意:一是要把光線強弱不同的景物分開,使最暗的景物先曝光、多曝光,最亮的景物後曝光、少曝光。二是有些景物無法進行先曝光、多曝光,可加用人造光適當加強暗處景物的亮度,以調整畫面的反差。三是對一些光線過強或過弱的景物,無法在現場調整時,可在拍成的底片上進行減薄或加厚處理,也可放大時進行補救。

夜景攝影的曝光,很難有一個確定的數字。曝光時間在一秒鐘以上,都要靠拍攝者憑經驗估計。一般說,進行一次曝光時,曝光量要掌握得更嚴格一些。多次曝光時,曝光時間的伸縮餘地較大,如果發現某些景物或景物 的某些部分感光不夠,可以再開一次快門進行補救。不管一次曝光還是多次曝光,開拍時的天空尚有落日餘暉,那麼曝光時間要扣得緊一些,寧可感光不足,不可感光過度,一過度,照片就會失去夜間的特點了。 夜幕降臨,五光十色的燈光裝點著我們的城市,無論是建造還是人物都呈現出和白天完全不同的色彩。即使是白天很平常的景物在夜晚絢麗的燈光下都會給人很奇幻的感覺,但是要想利用數碼相機拍攝這些美麗的夜景卻顯得有些困難,這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數碼相機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因此在拍攝夜景時更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從而彌補相機的缺陷。


你問它呀....你問我們有森么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