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為什麼沒有美國發展迅速,是因為資源匱乏嗎?若是資源匱乏,美國幹嘛要買它的地?1月29日補充提問,看到各位各抒己見,大多談到體制和模式,這個很容易理解,我的原意是想問,是否地理資源決定兩個文明走上不同的道路導致發展的差異越來越大。


如果要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一次「最衰鄰國」的評選,墨西哥自謙第二,恐怕再沒人敢自居第一,哪怕波蘭也不能。

猖獗的毒品和過江之鯽般的非法移民,是今日墨西哥最醒目的國家名片。毒品也好,非法移民也罷,最終流向地都是北方強鄰——世界第一強國美國。

墨西哥人常以「天堂很遠、美國很近」自嘲,其中酸楚,耐人尋味。

美國的強大非一日建成,但墨西哥的衰頹卻是拜19世紀中葉美墨戰爭所賜。此後,美國蒸蒸日上,墨西哥江河日下,強弱易位,盛衰定局。

丘魯武斯科戰役

戰爭發生在兩個建國築基於歐洲殖民地之上、時間接近且基礎相仿、大致處於同一起跑線的新興國家之間,更具可比性,也更見體制因素在國家競爭中的基礎性作用。

土地!土地!

哲學有三問,即「我是誰」「從哪來」「要去哪」。對於美洲諸國而言,「從哪來」深埋血液,獨立戰爭明確了「我是誰」,但都屬於歷史,唯獨「要去哪」攸關未來。唯有比獨立前活得更好,方纔彰顯獨立的意義。

率先獨立的美國,在立國之初就立國根本和發展路徑的選擇,展開過全面爭論,形成了兩大派,即農業立國派和工商立國派。

前者的支持人羣,是佔美國人口主體的廣大自耕農,代表人物傑斐遜(開國三傑之一)、麥迪遜,皆種植園主出身,主張以農為本、地方自治,維持鬆散的邦聯制,外交上仇視英國;後者的支持人羣,是工商業者(北部新英格蘭區為主)和部分南方富農,代表人物漢密爾頓為首任財政部長,主張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外交上重視對英關係。

託馬斯·傑斐遜

雖然兩派均未組黨,但被媒體根據其政治主張稱作「民主共和黨」和「聯邦黨」,後來的民主、共和兩黨制即溯源於此。

爭論不分勝負,而是淡化為「工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妥協。

傑斐遜當選總統,當了家方知柴米油鹽貴,痛感強大的中央政府,尤其是強大的中央財政存在的必要性,其施政方針明顯更傾向於漢密爾頓仿效英國工業化的工商優先論——擴大農業需要更多耕地,工業生產也需要更多原料產地,這些都需要更多土地——所謂工農之爭就像硬幣的一體兩面,並無根本性衝突。

此外,歐洲舊大陸移民不斷擁入美國,也迫切需要更多的新土地來容納新增人口。方針既定,一場轟轟烈烈、旨在開拓新土的西進運動揭開序幕。

西進運動是個筐,工業化、農業拓殖、移民潮、科技革命等因素都往裡裝,從而為運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驅動力。

歐洲舊大陸移民不斷擁入美國,需要更多的新土地來容納新增人口,西進運動由此揭開序幕

也真是瞌睡來了有人遞枕頭,正當美國犯「土地饑渴症」時,法國送來了土地。話說拿破崙攻佔西班牙後,打算逼西班牙歸還路易斯安那,以重建美洲殖民地。傑斐遜獲悉後,決定向法國購買密西西比河入海口新奧爾良城一帶的土地,以保障航路暢通。

談判結果出乎意料的好——法軍鎮壓海地革命遭慘敗,再難抽調兵力西顧,加上抗擊英國的外交考量和軍費緊缺的財政窘境,強悍如拿破崙下了一步大棋,居然將整個路易斯安那當「雞肋」賤賣。

美國以1500萬美元的白菜價,取得與當時領土面積相仿的新土。這有如開掛的好運氣令美國深受鼓舞,產生了天命所歸之感,以至於後世提出「天定命運」論(ManifestDestiny),為西進運動提供理論註腳——西進並非擴張,而是在執行上帝賦予的使命,整個北美都「註定是美國的」。

1803年,美國與西班牙殖民地接壤,邊界模糊不定。美國趁火打劫,於1819年與忙於內亂的西班牙籤訂《亞當斯-奧尼斯條約》,商定了美西邊界。西班牙忍痛「割讓」已成飛地的佛羅裏達,以換取新西班牙區的安寧。

此時,還沒有墨西哥。

美墨爭雄,決勝新世界

當新的墨西哥國家出現時,尚未褪去獨立帶來的興奮感,就因為頂層設計失當,陷入惡性循環。

儘管墨西哥仿效美國成立了聯邦共和國,也出現過類似美國的「立國之爭」,但爭論沒有像美國那樣化作外擴的動力,而演化成兩派的朝堂權爭。

內耗的結果就是墨西哥政局極度不穩,30年間換了50任總統,任期多則兩年,少則一週不等,並導致軍隊勢力坐大。

墨西哥獨立之父 米格爾·伊達爾戈·伊·科斯蒂利亞

政治混亂如斯,自然也沒心思幹正事,墨西哥經濟陷入停滯,社會板結化嚴重,而戰後重建、財政危機等當務之急,更是迫在眉睫。焦慮的墨西哥也像美國一樣,把目光投向了廣袤的北方邊疆區,希望通過大開發來拉動一波GDP。

然而,北方邊疆區仍是一片蠻荒地帶,辛苦不說,一個不小心還可能成為印第安土著的刀下鬼,一向被墨西哥人視為畏途,鮮有人願做拓殖先驅。

墨西哥政府最終採取廉價出售土地的方式,一為賺錢償債,二為招徠移民。此舉一出,不僅在本國,連帶美國一邊也是應者如潮。只是,此舉也帶來引狼入室之禍——圍繞著土地問題,美國移民與墨西哥移民在得克薩斯摩擦不斷。

1830年,墨西哥政府政策大變,禁止美國移民再入得州,並將得州納入墨西哥法律管轄,甚至直接幹預移民田地裏該種植什麼作物。惶恐的美國移民,於1835年與前來收繳武器的墨西哥政府軍爆發衝突,翌年正式獨立建國,並在聖哈辛託擊敗墨軍,俘獲「御駕親徵」的聖安納總統。

聖安納總統

得克薩斯共和國自然得不到墨西哥的承認,雙方衝突不斷。為保平安,得克薩斯屢屢請願加入美國,並於1845年如願,墨西哥的內政問題由此升級成為美墨兩國間的外交爭端。得州共和國關於西部邊界劃分的要求,作為遺留未決問題一併囊括其中。

美國沒有立即擡出得州邊界問題,而是以債務為要挾,希望墨西哥讓出新墨西哥州和加利福尼亞州,以便美國獲得太平洋沿岸的出海口。自然,墨西哥予以拒絕,美軍騎兵便越境佔領得州要求的西部邊界格蘭德河的東岸。

1846年4月24日,美墨戰爭爆發。勝利的天平從一開始就向美國傾斜。美軍兵分三路,西路偏師取對方無兵可守的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東路海軍跨越墨西哥灣,在墨西哥本土登陸;中路主力一路突進,擊潰墨軍有生力量。

美國陸軍總司令溫菲爾德·斯科特進軍墨西哥城

翌年,美軍會師墨西哥,並攻克其首都墨西哥城。1848年,雙方締結和約。墨西哥割讓了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美國象徵性地支付了1500萬美元補償,減免了325萬美元債務。美墨邊界基本定型。

當新西班牙遭遇新英格蘭

戰爭影響極其深遠,稱之為「國運之戰」絕不為過。

美國取得的不僅是土地,更有地表以下的豐富資源,以及太平洋出海口,從而贏得了未來。墨西哥不僅喪失55%的國土,其工業化進程也被打亂,臥榻之畔獅虎棲息的險惡環境,更成為制約後續發展的基本問題。

對於野性時代的野蠻生長,過多爭論戰爭性質並無多少意義。事實上,美國國內對於此戰也頗有微詞。問題在於,獨立時間相隔僅40年,墨西哥面臨的國際環境比美國更寬鬆,為何戰況竟呈現一邊倒?根源恐怕早在殖民地時代就已深埋。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

首先是體制優劣。值得玩味的是,兩國建國早期都發生過「立國」之爭,但墨西哥拘泥於歐洲舊大陸理論,非此即彼,陷入爭論的泥沼難以自拔,以至歲與年馳、國力日衰;而美國卻能因地制宜,跳出窠臼,創新調和,將爭論成果付諸行動。這也是西班牙天主教好清談、熱衷意識形態辯論和英國新教重視現實、身體力行這兩種精神氣質所致。

英屬殖民地的治理水平,顯著強於西屬殖民地。美墨兩國繼承了各自的政治、宗教、文化遺產。都是獨立,美國獨立更是一場革命,但墨西哥是「獨而不革」,如此,體制優劣已分。

其次是人口要素。美墨戰爭因農業拓殖而起,而拓殖的第一要素是人口,再放大而論,人口還決定了軍事動員力。

美國體制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歐洲舊大陸移民。美國1790年首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有390萬人口,1840年第六次普查數據是1706萬人,且大部分是自由白人。而缺乏吸引力的墨西哥僅靠自然繁衍,至戰前不過700餘萬人口,其中伊比利亞半島人加土生白人不超過200萬,餘者皆混血人和印第安人。

19世紀移居美國的歐洲移民

這可以解釋為何墨西哥拼盡老命在廣袤的北部三州僅有1萬人在拓殖,而美國在得克薩斯僅數年就能發展到3萬移民,以及為何墨西哥舉國兵力才3.2萬,而美國可以輕鬆動員10萬人。

由詹姆斯·蒙哥馬利·弗拉格繪製的1917年美軍募兵海報

第三是經濟差距。西班牙在美洲經營雖久,但經濟結構一向失調,是以資源掠奪性的採礦業為中心,農牧業不過是為解決礦業人口的喫飯問題才存在的輔助產業,歸根到底還是脆弱的單一結構。

新西班牙作為主產區尤其如此,至19世紀其生產力水平已然停滯。而英屬殖民地產業顯然更為多元化,美國不僅全盤繼承,還以英國工業革命為標杆,以西進運動為驅動,全面推進工業化和科技革命,其經濟無論實力還是活力,都遠勝墨西哥。

最後是地理問題。從衛星地圖上看,美國以經度為標尺,大致為「兩岸兩山夾一河」結構,由東向西依次為東海岸、阿巴拉契亞山脈、密西西比河、落基山脈、西海岸,美墨戰爭爭奪的三州之地就坐落於落基山脈兩翼。

夏天鳥瞰落基山科羅拉多州部分

密西西比河作為北美第一大河,還匯聚了密蘇裏河、俄亥俄河、阿肯色河和田納西河等河流,流域廣袤的平原區既是宜居之所,更是糧倉,可為西部拓殖提供強大後援。

反觀墨西哥,83%的國土為高原和山地,中央是首都所在的墨西哥高原,兩側為東、西馬德雷山,只有南方的尤卡坦半島為成塊的平原。

墨西哥和義大利地形很類似,不利於中央集權。無論墨西哥控制慾多麼強烈,對遙遠的北方荒漠地帶始終鞭長莫及,還缺乏強大海權,一俟美軍跨海斬首作戰,就只能舉手投降了。

同在北美新大陸,同樣冠以「新」的名號,新西班牙不過是新大陸中的舊世界,新英格蘭才開創了真正意義的新世界。新陳代謝不僅是自然規律,更是社會發展鐵律。

作者 | 趙博淵


拉丁人幹不過日耳曼人的無數案例中的一例。僅此而已。。。


美國的強大非一日建成,但墨西哥的衰頹卻是拜 19 世紀中葉美墨戰爭所賜。此後,美國蒸蒸日上,墨西哥江河日下,強弱易位,盛衰定局。戰爭發生在兩個建國築基於歐洲殖民地之上、時間接近且基礎相仿、大致處於同一起跑線的新興國家之間,更具可比性,也更見體制因素在國家競爭中的基礎性作用。

在得州受到墨西哥全面壓制的美國移民,於 1836 年正式獨立建國,並在聖哈辛託擊敗墨軍,俘獲「御駕親徵」的聖安納總統。10 年後,美墨戰爭爆發;翌年,美軍攻克墨西哥城。


1847 年 9 月,查普爾特佩克戰役。在墨西哥戰爭期間,美國戰勝於墨西哥城以西的查普爾特佩克城堡

1847 年 9 月,查普爾特佩克戰役。在墨西哥戰爭期間,美國戰勝於墨西哥城以西的查普爾特佩克城堡1847 年 9 月,查普爾特佩克戰役。在墨西哥戰爭期間,美國戰勝於墨西哥城以西的查普爾特佩克城堡

如果要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一次「最衰鄰國」的評選,墨西哥自謙第二,恐怕再沒人敢自居第一,哪怕波蘭也不能。猖獗的毒品和過江之鯽般的非法移民,是今日墨西哥最醒目的國家名片。毒品也好,非法移民也罷,最終流向地都是北方強鄰——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墨西哥人常以「天堂很遠、美國很近」自嘲,其中酸楚,耐人尋味。


美國的強大非一日建成,但墨西哥的衰頹卻是拜 19 世紀中葉美墨戰爭所賜。此後,美國蒸蒸日上,墨西哥江河日下,強弱易位,盛衰定局。戰爭發生在兩個建國築基於歐洲殖民地之上、時間接近且基礎相仿、大致處於同一起跑線的新興國家之間,更具可比性,也更見體制因素在國家競爭中的基礎性作用。

土地!土地!

哲學有三問,即「我是誰」「從哪來」「要去哪」。對於美洲諸國而言,「從哪來」深埋血液,獨立戰爭明確了「我是誰」,但都屬於歷史,唯獨「要去哪」攸關未來。唯有比獨立前活得更好,方纔彰顯獨立的意義。


率先獨立的美國,在立國之初就立國根本和發展路徑的選擇,展開過全面爭論,形成了兩大派,即農業立國派和工商立國派。

內耗的結果就是墨西哥政局極度不穩,30 年間換了 50 任總統。

前者的支持人羣,是佔美國人口主體的廣大自耕農,代表人物傑斐遜(開國三傑之一)、麥迪遜,皆種植園主出身,主張以農為本、地方自治,維持鬆散的邦聯制,外交上仇視英國;後者的支持人羣,是工商業者(北部新英格蘭區為主)和部分南方富農,代表人物漢密爾頓為首任財政部長,主張建立強大的中央政府,外交上重視對英關係。雖然兩派均未組黨,但被媒體根據其政治主張稱作「民主共和黨」和「聯邦黨」,後來的民主、共和兩黨制即溯源於此。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雜誌查看完整 33 篇內容

雜誌

看世界 2019年19期

繪製全新的世界圖景

¥15.00 會員免費


謝邀!

和為什麼同在歐洲,當年東歐就被蘇聯控制,西歐則沒有,是一個道理:不同國家情況不同。

對墨西哥而言:天堂太遠,美國太近。

如果墨西哥先強大起來進行擴張,美國早就滅亡了。

現實是美國先強大起來進行擴張,結果墨西哥永無出頭之日。

PS:請參考近代日本崛起後,中國一直被壓制。直到今天,日本依然有能力牽制中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