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曾經非常強大,後來衰落被奧斯曼帝國滅亡了。作為西方文明的長兄,如何評價它?


「無上的瑰寶和財富,千年以來不知道有多少真主的戰士在它面前折斷了彎刀,我和父親在夢中不知道多少次踏入這個城市,我今天雖然進入了這裡,可它沒有陷落在我的手中,而是被基督徒而攻克。」 ——羅姆蘇丹凱考斯二世

當時他因為伊爾汗國的干涉,失勢流亡拉丁帝國控制下的君士坦丁堡。


要麼布文明於天下,要麼挽狂瀾於既倒

上個時代的繼承人,下個時代的開啟者

是黑暗時代的燈塔,也是守衛歐洲的盾牌

幾乎能滿足歷史愛好者的一切情懷


有點複雜。單從文明的角度說,東羅很成功的使希臘羅馬的文化從東西方蠻族、波斯、穆斯林、教會、十字軍、突厥、蒙古等眾多壓力下生存下來,歐洲最古典的文明得以持續傳承。也多次將歐洲從外來入侵(尤其是阿拉伯)之下解救出來,但東羅統治者們始終沒有料到後代和天主教"同盟"有多坑。東羅不應該被當成苟延殘喘的羅馬延續而被忽略,也不應該被過度的吹捧。但對於很多西歐國家來說東羅的各方面都要好很多。PS:文藝復興剛開始的階段,可能是東羅的一次文化"入侵",但丁,薄伽丘等人都師從東羅學者(參看我在知乎上的文章《關於文藝復興開始的背景的部分觀點》)。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並不是中國這種秦漢魏晉改朝換代的消亡,而是徹徹底底的亡了天下。

試想一下,衣冠南渡的東晉,最後泯滅於五胡亂華。而在那之後,再也沒有隋唐宋明這些帝國。只有南來北往的入侵者,在這片四分五裂的土地上尋歡作樂。

東羅馬並不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因為她的朝代更迭此起彼伏。她是一個文明,歷史悠久的文明。

國家的興衰,大可以冷眼旁觀。文明的毀滅,世人都將嘆息。

她曾身批紫袍,手握利劍,如閃電般光耀天空。最終,卻如霧靄般彌散在世間。

北方的德意志凱撒,更北方的沙皇,以及腳踏她的屍體的羅姆蘇丹,都宣稱著對羅馬文明的繼承。但終究都是沐猴而冠。

金鷹墜落,炮火中燃燒的,是兩千年的歷史。

當然,脫離抒情,隨著邊防軍團日漸虛弱,依靠僱傭軍是無法守護帝國過於漫長、複雜且分散的邊疆了。

其後歷代的修修補補,都難掩體系崩潰之後,與日俱深的力不從心。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種狀態下還能延續千年,也真心算是天命眷屬了。

畢竟明帝國在衛所邊防軍崩潰之後,不到一百年就歇菜了。按說後金對帝國的威脅程度,按東羅馬的腳本看,並不是特別高難度才對。

突然想起來,小學第一次語文摘抄背誦的內容,就是百科全書裏的奧古斯都·屋大維,蜜汁自討苦喫難背啊啊啊。。。。

以上。


王啊,我將從我沉睡的大理石棺中醒來,

走出我神祕的陵墓,打開磚石壘就的黃金城門

若有擊敗哈里發和沙皇的勝利者,

圍剿他們,到那鮮紅的蘋果樹下,

那時我將重回我古老的夢境沉眠。

——唐納德·尼克爾 《不朽的帝王》


↓中二病犯了過後自己寫的東西

從名為『奧古斯都』,屋大維的崛起,到狄奧多西城牆下,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覆滅,

從被嘲笑為『卡拉卡拉『,巴西努斯的荒淫,到被尊為』五賢帝『之一,圖拉真的榮光,

從三十位僭主,被蹂躪的行省,到『世界光復者『奧勒良,重拾中興的希望

從終結亂世的戴克裏先,將羅馬一分為四,到平定風波的君士坦丁一世,稱霸於東方,

從查士丁尼大帝於黑暗之中復國,將光明帶回羅馬,到『拜占庭的救星『利奧三世於君堡之下,拒伊斯蘭大軍於門外,

從巴西爾二世滅極盛之保加利亞,到阿萊克修斯一世救帝國於狂瀾之中,

從1204年4月13日十字軍的破壞,到1453年5月29日君十一獨木難支大廈之將傾,

從荒蕪的七丘之邦,到輝煌的世界之城,

從熙熙攘攘的蠻族,到浩浩蕩蕩的穆罕默德二世,

從羅馬競技場,到聖索菲亞大教堂,

從萬神殿,到耶路撒冷,

從朱庇特,到耶穌基督,

從亞歷山大里亞的燈塔之巔,到波斯灣最深處的礁石,

從西塞羅和琉善,到馬克奧勒留和波伊提烏,

從軍團手中的標槍,到重騎兵身上的鎧甲,

從愷撒的《高盧戰記》,到利奧六世的《戰術》,

從迦太基城邊的鹽,到盧比孔河邊的骰子,

羅馬,羅馬,羅馬!必須是羅馬,也只能是羅馬!

惜乎!千年之羅馬,魂斷於1453。悲乎!輝煌之羅馬,名辱於突厥之輩。

有朝一日,你將如閃電般歸來!


認認真真的來說,拜占庭何許人也?羅馬之名的繼承人,拜占庭之名還是日耳曼蠻子取的,別人到亡國的時候都以羅馬人自居。全西方文明的半個親爹,還有歷史上的幾個強國搶著要認羅馬當爹(說的你們,神羅,綠羅,八分之三羅,第三和第四羅馬)

走遍全歐洲,以至因為歐洲而傳播出去,全世界。找不到沒有被羅馬影響過的國家和民族,強盛到「羅馬」這個名號本身就意味著世界的中心。

至於其衰亡,是不可避免的,詳情可見我這個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5694233/answer/756793984

狄奧多西城牆下,烏爾班巨炮沒能動搖羅馬人的意志,君十一也從未離去,他只是在黃金城門下的大理石棺材中長眠,當有人再次將紫袍還於君堡,他將如閃電般歸來

羅馬因其輝煌而偉大,但它的衰亡真正讓它成為一代傳奇,這是我對羅馬的全部評價


不邀自來,這個問題太大了,不太好說,不過我個人覺得三體中大劉的《三體》對於拜占庭的評價可能是我看過諸多關於拜占庭評價的最為精彩的評論,下為原文:

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歷史意義許久之後才顯現出來,事情發生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羅馬帝國終於完全消失了。拜占庭是古羅馬拖在身後的長達千年的車轍,雖也有過輝煌,但還是終於像烈日下的水漬一樣蒸發了。當年,古羅馬人在宏偉華麗的浴宮中吹著口哨,認為帝國就像身下的浴池一樣,建在整塊花崗巖上,將永世延續。

  現在人們知道,沒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個盡頭。

個人觀點:歐洲中世紀的起點大部分人的看法是西羅馬的毀滅,中世紀的終點則是東羅馬的毀滅,這個標誌就已經足以奠定拜占庭的地位了,把一個國家結束的標誌作為一個時代結束的標誌,這個國家也足夠榮耀了,生於偉大,死於榮譽,也算是善終了。不過考慮在這個帝國面前倒下的敵人,匈人,波斯薩珊帝國,阿拉伯人,塞爾柱突厥人,似乎帝國也已經足夠長壽了,然而,即使如此多的敵人倒在他面前,也很難彌補看著這個帝國最終蹣跚著腳步,一步一步步入墳墓時的心酸,這個國家曾經有著足以振奮人心的君王,四海稱頌的將軍,竭盡職守的軍團,但無奈時間已到,新的時代已經沒有了你的座席。最後永別了,特洛伊人的後代,生長於狼羣的羅慕路斯的後裔。


中國近代的百年恥辱,是「拜占庭」的千年常態。而主權國家時代的中國,跟東羅馬又是何其相似。


曾經的鐵器世界兩個燈塔,羅馬和漢,最終難敵歷史長河,順時倒塌。

作為最後崩壞於異族的政權,和東方燈塔的宋(雖然他們軍事政治的各種作死,還是卡住漢代延續的傳承鏈,只能說身為最後的,基本肯定是最窩囊的)都是一樣的,長期的崩壞造就最後的崩潰。他們最後糜爛,再差也是你曾經的爸爸,西方在文藝開化之前,很多典籍都是源自東羅馬,當時的歐洲除了內鬥還是神鬥,靠黑死東風破除宗教矇蔽。

西方認當時的蠻族西羅馬作為傳承,很大程度上是近代歐洲是由德裔開創的,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奧匈,甚至美國都是以前德裔西進開創的。德國南下代西羅馬,符合西歐史觀,所以東羅馬就被冠以拜占庭黑了。網路常黑敗仗庭什麼的,人家千年帝國勝敗乃兵家常事,有起有落是正常現象,敗仗打得起,修生養息再來,和宋朝宋祖以後基本一路開黑強很多了。

很大程度上,君十一的超常發揮(但也不敵歷史長河),拼殺殉國,美化了東羅馬,力免狂瀾又最後悲壯。項羽氣拔山河死於烏江,思宗城破殉國(古代城破就是沒救了,當然這裡個人素質別提),關羽寧死不換主,諸葛兩代長眠益州,悲劇英雄色彩,讓人無限唏噓。

作為鐵器歷史的雙燈塔(其實我在想中東(含埃及阿拉伯回教世界)-波斯一脈算不算第三個)之一,強盛過,衰敗過,歷史在國內外能留有那麼多筆的,都是強國。


文藝復興前夜歐洲文化的燈塔。


個人感覺:無論多麼絕望的絕境都能續下來,無論多麼絕對的優勢都能送出去

首先不存在「拜占庭帝國」只有羅馬帝國,哪怕是就剩下君士坦丁堡的時候 他們也自稱「羅馬人」蟹蟹


人類文明的明珠

世界兩極的一極

歐洲文化的領軍

既神聖又羅馬的真帝國(

無論用怎麼樣的美好字眼形容羅馬帝國都不過分

可惜如今羅馬人的子孫

已經遺忘了國讎家恨

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漢兒胡語

君堡羶腥

精羅落淚


拜占庭的起點是公元330年,那一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名為拜占庭的舊希臘殖民地上建立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城作為羅馬帝國的陪都。34年後的364年,羅馬世界分裂成為東西兩個帝國。

476年,西羅馬帝國淪亡,東羅馬帝國一枝獨秀,直到1453年才亡於土耳其人之手。如果從364年算起,東羅馬帝國一共經歷1089年。千年帝國之稱的確當之無愧。

拜占庭不僅國祚綿長,更有不少光榮成就,在漫長的歷史中,一再渡過難關,起死回生,實屬奇蹟。

當代法國戰略大師Boaufre將軍曾感嘆:

「拜占庭證明掃蕩羅馬帝國的洪流可以被控制達千年之久,所以一切事情都是由人的意志和智慧來決定的。」

至於君士坦丁堡,

這個帝國之所以長壽的主因是由於其都城能抗拒一切攻擊,並一再構成帝國重建的基礎。而每當其敵人呈現弱點時,這個都城甚至於還能領導帝國再度走向勝利和征服的途徑。

----Hans Debrück,History of the Art of War(Greenwood,1982)


我蠻喜歡拜占庭的服裝顏色,紫色和金色,給人一種輝煌大氣的感覺,優雅的很高貴!


補充一點哦,君堡的城牆是最好的地理屏障。

烏爾班大炮:「嗯,你繼續。」

還有威尼斯人曾經是拜占庭最大的金主,皇帝給他們優厚的條件,這些人也害庭不淺。

————————分割線——————————

我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它這個地方,經商很不錯,畢竟君堡是個大城市,又處於亞歐貿易的樞紐。

然而你這麼個地方太容易捱打了,自從羅馬分東西以來就挨過各個地方的人打。

網上有一幅圖,一個受傷的「敗仗庭」跪在各位爸爸面前認錯。

這畫雖然不能說絕對客觀,可還是反應了被各種民族打過的事實。

匈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斯拉夫人,匈牙利人,法蘭克人,諾曼人,威尼斯人,十字軍,塞爾柱人,法蒂瑪人,蒙古人一堆堆都說不完,這些敵人四面八方都有,帝國又沒有絕對的地理屏障可以保護自己。

四面受敵,總打仗就會有輸贏,不可能永遠佔便宜,總有喪的時候,拜占庭「喪」的地方個人覺得有這麼些:

一開始還能保持帝國的尊嚴,慫恿狄奧多里克攻殺奧多亞塞,貝利撒留和納爾西斯這代人還能滅亡託提拉,把羅馬帝國失去的打回來,眼看著羅馬帝國的榮光要來了。

然後就大瘟疫,死了不少人,倫巴第人趁虛而入,好不如意打下的北義大利又淪陷了。

好,至少南義大利還在我們手上呀,然後過了幾個世紀發生了「破壞聖像運動」,公教和正教撕破臉。羅馬教廷面對入侵者侵害得不到東邊皇帝的支援啊,沒辦法就只好向北方的由蠻族建立的國家法蘭克王國求援,就有了丕平獻土和查理大帝(感謝知友的提醒,已改正)稱帝,我求不上你不求了!至此纔是東西正式從形到神的分裂。

帝國在義大利的控制越來越弱,小國之後又建立了各種自主的城邦政權,我印象比較深的是玩帝國時代戰役有個「巴里酋長國」,據知友說那就是個穆斯林奴隸在義大利城市巴里建立起來的。各種更迭完全跟帝國沒關係,南義大利也在慢慢丟失,最後還被諾曼人歐特維爾家族拿下了西西里。

東邊也跟波斯在打,打完波斯跟阿拉伯人打,曾經被人家打到首都底下,最後還是靠希臘火取勝。

後面又是保加利亞帝國圍攻君堡……

然後逼王阿爾斯蘭四萬戰勝十萬的曼奇科特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小亞細亞湧入了巨多的突厥人,之後又被羅姆蘇丹蹂躪過。說他逼王是因為這位因為裝逼而死。

對了,塞爾柱蘇丹阿爾卜.阿爾斯蘭在曼奇科特戰勝帝國與諾曼歐特維爾家族的羅伯特.奎斯卡爾攻佔西西里是一年的……(曼努埃爾:「我……」)

不斷失去土地,人口又奪不回來,拜占庭皇帝們的心情肯定不怎麼好。

之後十字軍兄弟確實幫忙擊敗過幾次穆斯林敵人,然而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直接就洗劫了君堡,滅亡了土生王朝,建立拉丁帝國,雅典公國等。(恩里科·丹多諾:「嘿嘿嘿嘿嘿 」)

好不容易出了個米海爾八世這個人才啊,用外交手段拉攏各種潛在的盟友,建立了尼西亞帝國,然而1299年奧斯曼出生了。

奧斯曼和他後面九代皇帝都是吊人啊,(當然了巴耶塞特曾經被跛子虐過),擊敗塞爾維亞等直接抄了北邊的土地(塞爾維亞貴族基本全折了),當然了期間匈牙利也不老實,一代代統治者就看著帝國一步步變成個小城。

君十一市長表示:「我能咋?我很絕望的好嘛!」

其實拜占庭也不是沒做過努力,曾經還聯合白羊王朝要夾擊奧斯曼來著,然而奧斯曼那段時間真的吊,什麼白羊甚至後面的薩法維還有多次擊敗蒙古的馬穆魯克都不是對手。

總而言之,他這麼個地方本來就四面受敵,強大的時候還能擋一擋,一旦大家水平趕上來了,或者你內部再出個事兒,躲都沒法躲,末代公主就只能遠嫁俄羅斯看後代虐土耳其給她報仇了。


其實換做另一個角度想 如果東羅馬活過了1453 並且反殺了土雞 那麼勢必要反擊 當時的情況是大航海時代即將到來 而活下來的東羅能跟上這幾個時代嗎?還是像一戰的土雞那樣任人宰割?

1453是個落淚的年份 也是個轟轟烈烈的年份 最後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和君士坦丁堡的名字一樣消散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歐洲再無屏障第一次開始面對強大的奧斯曼帝國

從西部滅亡以來 東帝國走過了千年 歷經了薩珊波斯玉石俱焚的攻擊 勢不可擋的穆斯林征服 突厥人的雷霆一擊 十字軍的倒戈相向 終於在奧斯曼人的征服中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節選一段我在三體中最喜歡的一段話把: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歷史意義許久之後才顯現出來,事情發生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羅馬帝國終於完全消失了。拜占庭是古羅馬拖在身後的長達千年的車轍,雖也有過輝煌,但還是終於像烈日下的水漬一樣蒸發了。當年,古羅馬人在宏偉華麗的浴宮中吹著口哨,認為帝國就像身下的浴池一樣,建在整塊花崗巖上,將永世延續。 現在人們知道,沒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個盡頭。


約1000年的文明史,經歷了12個朝代。人類文明史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忽視。


打勝仗後獲利比任何國家都少

打敗仗後丟國土丟的比誰都快


詳情參見《全球通史》,說的很詳細了。


瀉藥

拜占庭作為羅馬文化的繼承者,歐洲文明優秀文明成果的載體,拜占庭文化對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明史都有很大的貢獻。

直至15世紀中葉,穆斯林,突厥等蠻族異軍突起,動搖了拜占庭的軍事根基,遠在西歐的法蘭克國家早已經對東部富饒的拜占庭帝國虎視眈眈。多方侵擾,拜占庭被阿拉伯人重傷之後,已經無力對抗外界的敵人,拜占庭的滅亡是一個歷史趨勢,真正殺死拜占庭的不是阿拉伯人,不是十字軍,也不是蘇丹人,而是歷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