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昧說一句,其實很簡單的道理:無論西和東,人類社會在進化的過程中,自然會把有用的留下,把沒用的忘記。

現在的你我,自認為很好的東西,未必適合將來的人類;反之,將來人類推崇的東西,可能現在的一部分人還不以為然,甚至斥之為逆!

歲月是把殺豬刀,殺的就是現在和過去種種不利於人類進化發展的「豬義」。別糾結於當下你對某某如何看中,返回頭,看看過去---遠到「率土之濱……」、「三綱五常……」,近到「一根小辮」、「一對小腳」、「一位聖君」、「一個主義」……不多說了,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最後借用一句話作為結尾:「當大潮退去之後,我們才能發現誰在沙灘上裸奔*^_^*


現在我國在這方面,拘泥於形式卻忽略了內核。甚至以保護文化的名義去殘害。舉例,現在是個高舉保護文化大旗的動不動就來幾句京劇唱腔,唱歌莫名加幾句京劇唱腔就叫傳統文化繼承了?

這東西還能吸引打動人麼??這都是形式。你看看現在美國年輕人喜歡的嘻哈和當初老黑街頭巷尾創造出的嘻哈音樂是一回事麼?不是,音樂變化了,你讓現在美國年青人聽最初的黑人音樂他也可能會不喜歡。但是文化內核卻繼承下來了。

什麼是文化內核,京劇裏才子佳人動人感情,流傳下來的忠君愛國的情懷,欣賞京劇的老外沒多少,但是全球的三國粉絲哪個不為了關羽瘋狂。千年前的故事你現在看來簡直酷的一逼!漢武帝的豪情,衛青霍去病的英姿,太帥了....這些東西你把它弄成遊戲,電視劇,電影,任何題材和形式都酷的一逼。

可惜現在那些喊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都在電音的伴奏下穿著臉譜和大褂唱著嘻哈.....


我相信真正優秀的文化不需要保護,而沒有競爭力的文化則怎麼都拯救不了。中國人有一種天生的厚古薄今態度。文化自信不僅僅是相對其他民族,也要相對古人,也要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強。要發揚和保護日漸式微優秀傳統文化,要加以改進使得其可以融入現代社會,拘泥形式固守成規只會加速它們進入博物館的速度。要改變厚古薄今的態度,給現代中國以文化發展的寬容氛圍,創造新文化。

儒家四書中的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借這句話的一部分,做一個回答吧。

大學這部書是儒家的「入德之門」,相當於是一份綱領性文件吧。然後這份綱領性文件的第一句話,就是在說儒家的根本方向是什麼。和題目結合來說,就是我們首先也要明確傳統文化到底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去學。

明明德,意思大致就是恢復自己生來就有的美好德行。放到我們題目裏來的話,就是傳統文化首要目的,在於提高我們學習者自身的修養。

親民,就是新民,大概意思是說要通過自身的修養帶動更多人去學去用;也有解釋是說,要去找順應時代潮流,順應大眾意願的方式,去讓他們知道學這個的好處,並去學去用。

聯繫題目來說,要讓傳統文化得到傳播弘揚,先要自己學好用好,讓別人看得到你學了之後人變和善了,而且一直很開心;然後呢,也要結合現代人的這個喜好去做傳播,不能太拘泥於古代的形式。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我學傳統文化,到公司上班一上來就給領導上司磕頭,你怕不怕?說到底,其實是沒學到家,學得用得讓人不舒服,就多半是有問題了。孔老夫子不也說「禮之用,和為貴」嘛。

至於最後的止於至善,我理解不深刻,就不說了。藕益大師是把「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分別解作自覺、覺他、覺滿,我依從大師的這個解。

至於西學,我原本瞭解就極少,2年前開始則基本上就很少接觸了,所以沒什麼可以說。引用劉豐教授觀點來說,就「求同尊異」吧。

最後的話,我理解比較淺薄,為學也不嚴謹,所以只能說是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真的是要學習的話,推薦還是先多讀讀原文,讀熟了再去看一些有根據的解說吧,比方說藕益大師的《大學直指》等、李炳南教授的《論語講要》。

不當的地方請大家多批評指正吧。謝謝。


在周人入主中原以後怎麼保持我們商人的優秀文化,在線等挺急的

文化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發展需要什麼傳統文化,自然會被發掘出來


多讀書,多思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