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從46年到49年,顯然是經歷了一個進化過程的。從蘇中戰役使用十幾二十個團,到渡江戰役使用三個突擊集團超過8個兵團,其大兵團作戰能力和戰役組織能力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蘇中戰役,標圖單位最小為團,多使用三團制師級單位交戰,此時師和縱隊基本上平級(根據 @A SU 指正,修改為縱隊是處於師和旅之間,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的兵團),都是基本戰役軍團。我軍已經具備可以重創一個整編師的能力。

宿北戰役,標圖單位最低為2團制旅(根據指正,我軍葉縱每個旅缺一個團),我軍吃掉一個整建制整編旅。國民黨軍隊開始注意到這一點,並儘力以整編師為基本戰役軍團進行活動,使我軍難以集中絕對優勢的兵力,並且即使集中了也很難快速吃掉。

魯南戰役,我軍開始使用下轄3個師的縱隊為基本戰役軍團(這裡的縱隊不是定編定態的固定編製,而只是實驗性的兵團),成功圍殲國民黨整編第26師及第1快速縱隊,表示我軍已經開始具備殲滅國民黨整編師的能力。

萊蕪戰役,開始廣泛使用縱隊作為基本戰役軍團,63個小時殲敵6萬人,包括7個師部,這表明我軍已經具備在較廣大範圍內對國民黨兵團級單位進行分別摧毀的能力,也標示著我軍正規作戰能力已經進入使用兵團級單位的階段。

孟良崮戰役,我軍具備了在國軍一個整編師堅守,同時其他部隊儘力增援的情況下,通過圍城打援的戰法,穩妥地殲滅一個整編師的能力。該戰役之後,國軍在魯豫一線已經不敢以整編師為基本戰役軍團,而開始大規模編組兵團,以兵團為基本戰役軍團活動。開始改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不再只專註於搶奪地盤,而是極其注意對戰略樞紐的控制。

七月分兵之後,我軍開始廣泛的使用兵團進行作戰,以外線兵團和內線兵團相配合。這一階段,由於我軍戰鬥素養和武器裝備均不佔優勢,逐步適應節奏的國民黨軍隊在全國範圍內進展連連。西北野戰軍被迫放棄延安轉移,華東野戰軍在七月分兵中受到嚴重損失,中央不得不下令中原野戰軍前出大別山威脅敵首都南京,這為我軍爭取了訓練部隊、尋找戰機的時間。

豫東戰役,我軍以粟裕部和劉伯承部兩個兵團相配合,快速轉換攻防角色,大範圍地快速機動,成功殲滅國民黨一個兵團,重創黃百韜兵團。此戰之後,國民黨軍隊已經失去以兵團級單位集中活動的信心,認為即使以兵團這樣十幾萬人的大單位集團活動,也難以逃過我軍的殲滅。

濟南戰役,這是淮海戰役的序幕。由於我軍在豫東戰役中顯示出來的強大的戰役打擊能力,國民黨3個增援兵團在南線拖拖拉拉,恐懼被我軍殲滅而不敢北進,坐視王耀武部被殲滅。這也是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諸兵團之間不敢全力增援的重要原因。

淮海戰役,我軍使用兩個方面軍(野戰軍)配合作戰,在廣大戰場地域內使用包括包圍、迂迴、穿插、阻擊、追擊在內的各種戰法,對國民黨重要的三個集團(黃百韜部,黃維部,杜聿明部)進行先後的殲滅作戰,這標示著我軍使用兵團作戰和殲滅敵兵團(集團軍)的能力已經完全成熟。

渡江戰役,我軍在西起湖北東到江蘇的廣大戰線上,使用超過百萬兵力,編組成三個突擊集團(即蘇軍的方面軍),突破、分割並且包圍國民黨一線江防兵團後,加以迅速的殲滅。而後幾乎毫不喘息,快速掃蕩江南,攻取敵首都南京,顯示我軍已經可以使用方面軍群遂行連續的戰略性戰役打擊,我軍大兵團作戰能力,至此也完全成熟了。


大兵團作戰這回事不是說某個領導人,某個天才將領腦子發熱一下子就能打的,相反他是一個組織判斷能力、嚴密度、紀律性、信息溝通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的匯總。

首先你得知道敵人大概有多少人、從什麼地方來、要到什麼地方去、要實現怎麼樣的目的等等四個必須條件才能夠說組織大兵團作戰,你連敵人的目的都沒搞清楚就大兵團作戰那是送人頭而已。

好像說遼瀋戰役解放軍可以打散編製,師長找不到團長,團長找不到連長,但是為什麼好像所有人都好像開外掛一樣往最有力方向行動呢?

例如說東北野戰軍三縱七師師直屬炮兵營、十九團,二十一團大家都亂了編製,半路途中見著了,三個單位臨時組建三個步兵營一個炮營,直接騎臉廖耀湘指揮部改變整個戰局這種主觀能動性

因為這支隊伍從上到下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幹嘛,這才是大兵團作戰的基礎。

首先

第一

我軍歷來重視掃盲和技術,掃盲的結果就是能夠理解書面複雜命令會看軍事地圖,當班長要求會400-600字,你連書面命令和軍事地圖都解決不了就不要說什麼大兵團作戰了,你連到隔壁縣城賣土特產都容易迷路

技術上提一個人「沈鴻」,這位可以說是新中國重工業祖師爺級別的人,當年日軍侵華破產,國民黨嫌他的廠子規模小根本不管,結果這位老兄跑延安去了,獲得大佬們高度認可和歡迎。

第二

第二,朱德總司令在1933年就寫過《談幾個戰術的基本原則》《怎麼學習行軍》,說XXX是土包子的人才是真的土包子吧

朱德軍事文選?

www.eywedu.org圖標

裡面已經明確了大兵團作戰這個字眼,是印發到連排一級的,還有列寧室就是網路上那種很火的武器介紹圖,還拿著「獨角牛」(一種自製單發手槍)和長矛的士兵們已經在學習認識飛機、坦克、航母、列車炮等等當時中國看起來跟外星人差不多的裝備。

也就是說解放軍基層指揮員們很早就學習怎麼打大規模戰役,接觸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形態,相反隔壁刮民黨還用鐵鏈鎖著自己士兵的脖子……

第三

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不是毛毛(大佬見諒)瞎說的,不單單是對外宣傳沿途播種,更重要的是對內也有鍛煉,包括對毛毛自己,猴場、通道、黎平三個會議以後的才是毛毛的完全體,而某些人車軲轆話說了幾百遍的土城戰役則是毛毛軍事上變得更加成熟的轉折點,失敗比勝利更容易讓人學習。

8萬多人雖然最後只剩下不三萬到達陝北,但是這三萬人可是在敵軍十幾重包圍下身經百戰的超級精銳,懂得在最可怕最惡劣環境下生存和作戰。

他們只需要把書本上的軍事技術學一下(有請對口專業劉伯承元帥,TG是當時融合了德國/日系——舊北洋出身軍官,蘇系——留蘇派軍官的軍隊,而隔壁KMT根本連步兵操典都不能落實)新兵一來他們就可以是班長、排長、連長。

而指揮這次人類歷史上最長距離行軍還能夠活下來的團長(例如王近山)、師長(例如李天佑)、軍長們(例如彪哥)早就變成了打仗上的人精,因為殘酷的戰場環境已經最有效率的淘汰了不適應的人。

綜上所述,在長征和抗戰以後,XXX的軍隊裡面是見慣大世面的指揮層,身經百戰的中層還有充滿理想,步入了人生新世界大門的基層,這樣的一個組織只要真傢伙干一下,只要不是慘敗,戰後開個總結會大家商量一下,所謂的大兵團作戰就水到渠成。


學霸手把手教你打仗。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沒有進學校機會的人仍然可以學習戰爭,就是從戰爭中學習。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

學習戰爭,研究戰爭,適應戰爭,指導戰爭,打贏戰爭。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請你們考慮,是否可以制印長江以南及西北、西南的簡明地圖一張,圖上有大的河流、山脈,有省界,有大城市及中等城市的名稱。在省名及大城市名的旁邊註明該省該市的人口總數。在各野戰軍自己擔任佔領和工作的區域內,標註重要縣鎮的名稱。圖幅不要太大,以縱橫一公尺左右為適宜。除發給營部以上各級機關每處一張外,如能每個連隊有一張,使一切識字的連排長及戰士都能閱看,則極為有益。我們認為,此種地圖常識的教育,將使指戰員們增加勇氣和對於任務的明確性。

紅軍、八路軍、解放軍當年對士兵的教育,從野外拉完屎要掩埋,到進入上海大城市怎麼用抽水馬桶,都注意到,甚至能做到每一個戰士都可以理解最高層級往下傳達的戰略目標和戰術任務,打那些靠餉銀、鐵鏈、督戰隊簇擁在一起的國軍,簡直就是虐菜啊。

至於高級指揮員,那更得好好學習,紅大、抗大學習一下……

延安毛主席讓我撤退還有錯?撤退是為了更好的前進,誘敵深入!

毛澤東:「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黨史頻道-人民網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注意時間……

由此看來,戰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的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從時間的條件說,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都是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有各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因而戰爭規律也各有其特點,不能呆板地移用於不同的階段。從戰爭的性質看,革命戰爭和反革命戰爭,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因而戰爭規律也各有其特點,不能呆板地互相移用。從地域的條件看,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特別是大國家大民族均有其特點,因而戰爭規律也各有其特點,同樣不能呆板地移用。我們研究在各個不同歷史階段、各個不同性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戰爭的指導規律,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

還不止此。對於一個指揮員來說,起初會指揮小兵團,後來又會指揮大兵團,這對於他是進步了,發展了。一個地方和許多地方也不相同。起初會在某一熟悉的地方作戰,後來在許多地方也會作戰,這對於一個指揮員又是進步了,發展了。因為敵我雙方的技術、戰術、戰略的發展,一個戰爭中各階段的情形也不相同。在低級階段會指揮的,到了高級階段也會指揮,這對於一個指揮員更是進步和發展了。只能適應於一定兵團、一定地方和戰爭發展的一定階段,這叫做沒有進步和沒有發展。有一種人,抱著一技之長和一孔之見,再也沒有進步,這對革命雖則在一地一時有些作用,但是沒有大的作用。我們要求有大的作用的戰爭指導者。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學習戰爭全局的指導規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因為這種全局性的東西,眼睛看不見,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會懂得。但是全局是由局部構成的,有局部經驗的人,有戰役戰術經驗的人,如肯用心去想一想,就能夠明白那些更高級的東西。戰略問題,如所謂照顧敵我之間的關係,照顧各個戰役之間或各個作戰階段之間的關係,照顧有關全局的(有決定意義的)某些部分,照顧全盤情況中的特點,照顧前後方之間的關係,照顧消耗和補充,作戰和休息,集中和分散,攻擊和防禦,前進和後退,蔭蔽和暴露,主攻方面和助攻方面,突擊方面和鉗制方面,集中指揮和分散指揮,持久戰和速決戰,陣地戰和運動戰,本軍和友軍,這些兵種和那些兵種,上級和下級,幹部和兵員,老兵和新兵,高級幹部和下級幹部,老幹部和新幹部,紅色區域和白色區域,老區和新區,中心區和邊緣區,熱天和冷天,勝仗和敗仗,大兵團和小兵團,正規軍和游擊隊,消滅敵人和爭取群眾,擴大紅軍的鞏固紅軍,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過去的任務和現在的任務,現在的任務和將來的任務,那種情況下的任務和這種情況下的任務,固定戰線和非固定戰線,國內戰爭和民族戰爭,這一歷史階段和那一歷史階段,等等問題的區別和聯繫,都是眼睛看不見的東西,但若用心去想一想,也就可以了解,都可以捉住,都可以精通。這就是說,能夠把戰爭或作戰的一切重要的問題,都提到較高的原則性上去解決。達到這個目的,就是研究戰略問題的任務。

毛委員畢竟是教員出身啊,替學員們想的可周到了……大家好好拿小本本做筆記。

教學基本功比 校長好太多了,至於戰略高度、前瞻意識,組織宣傳能力,不是一個層級的啊。

金沖及《游擊戰為主向運動戰為主的轉變 》

抗戰勝利前夜,當大反攻剛剛開始的時候,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意識到戰爭局勢正在發生根本變化,又抓緊時機,及時提出準備由游擊戰向正規戰轉變的任務,並在大反攻開始後採取了一些實際措施。在中共七大基本通過的《關於軍事問題的決議(草案)》中明確地指出:「準備戰略上由以游擊戰為主到以運動戰為主的轉變。」這為應對抗戰勝利後的新局勢作了重要的思想準備。

日本投降的消息剛傳出,中共中央立刻在8月11日作出《中央關於日本投降後我黨任務的決定》。這個《決定》是毛澤東起草的。對軍隊工作,它規定:「各地應將我軍大部迅速集中,脫離分散游擊狀態,分甲乙丙三等組成團或旅或師,變成超地方性的正規兵團,集中行動,以便解決敵偽時保證我軍取得勝利。解決敵偽後,主力應迅速集結整訓,提高戰鬥力,準備用於制止內戰方面。但各地均應保留必要數量之地方兵團與游擊隊,放手提拔地方幹部帶兵,用以保衛地方,民兵槍支必須保留,決不可一切皆集中。」這是一個適應新形勢需要實行大幅度改組而又考慮得十分周密的原則決定。能在得知日本投降消息的第二天就能果斷地作出這樣的決定,實在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

根據中央這個決定,中央軍委在8月20日指示各戰略區應就現有兵力迅速抽出1/2到3/5編為野戰兵團,其餘編為地方兵團(以後,野戰兵團兵力的比重又有提高。)晉冀魯豫軍區下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塊根據地,分別抽調基幹主力組成4個具有高度機動性、能調離本區域到其他區域作戰的縱隊,又有作為地方兵團而有相當戰鬥力的4個軍區,並保留游擊隊和民兵。這種組織系統和機構的大調整,對適應新局勢下的戰略性轉變、提高部隊戰鬥力,是極為重要的組織保證。

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軍隊編製和作戰理念也隨之改變。

石家莊陸軍參謀學院 蔣玉懷 盧來賓 朱金才《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的正規化建設》

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的正規化建設 , 依戰爭進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

一 、由分散的游擊狀態到建立戰區野戰兵團階段二 、由戰區的野戰兵團到建立集中統一的正規兵團階段三 、由各戰略區集中統一的正規兵團到實現全軍統一編製階段

比如,從抗日戰爭末期晉綏解放區和陝甘寧解放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發展成西北野戰兵團,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最後遵照中共中央軍委1948年11月1日頒布的《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和1949年1月15日關於各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西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當然,歷史的細節更值得品味和思考,更多的東西還是要多看書,翻了一下劉統的《戰上海》,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就是,當年共軍的組織力和執行力真是太可怕了……

挨院長訓了吧,院長可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的。

共軍解放戰爭前肯定是有大兵團作戰經驗的

為說明情況,以韓德勤作為例。

韓德勤作為國軍將領尤其擅長大兵團被殲滅作戰,與共軍周旋半生,四次被全殲,兩次被俘。其中前三次被共軍圍殲發生在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期間。

01

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時,紅三軍團與蔣鼎文、蔡廷鍇部打了一個硬仗。消耗很大,紅軍撤退時正好遇見韓德勤的第五十二師,紅軍為補充前一仗的消耗,就直接消滅了。並沒有什麼戰術原因,就是像吃豆腐一樣簡單。是役韓德勤被全殲,被俘虜。因未能識別其身份,韓德勤被釋放。

粟裕參加此戰時職級尚低,也不是軍事主官,日後回憶錄可能記憶模糊,因此只稱」韓德勤一個師「估計連52師這個番號都沒記住。敲黑板,以後要記住的,要考的。

從高興圩撤向富田南邊白雲山時,碰到了韓德勤的一個師,像吃豆腐一樣,一下子就把他消滅了,繳獲極豐,正好補充了我們前一仗的大量消耗。

02

40年10月,第二次被圍殲比較出名,即黃橋之戰,韓德勤集中其嫡系89軍和獨立第6旅,以三倍於新四軍之優勢,試圖圍殲其於黃橋附近。結果被圍殲了。這一次,共軍對俘虜的甄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被殲部隊中)韓部團以上主官無一生還。

可是,在這次黃橋戰役中,他的基本嫡系部隊已全軍覆沒,團以上主官無一生還。雖然還逃回去幾千人,但戰鬥力已大大削弱。

補個段子,國軍總結失敗原因。出自粟裕報告,我懷疑他是個段子手,但我沒有證據。

他們還在軍官會議上說:營溪戰鬥為什麼失敗?因為田裡的高粱杆子太高,新四軍打埋伏,所以他們失敗了。

03

43年3月,韓德勤在山頭子戰鬥中,其總部和所屬部隊再次被殲滅,本人被俘。這是第二次被俘,第三次被殲滅。但是處理這樣的俘虜也是令共軍很困擾的,官太大了。公開放歸影響不好。所以共軍對俘虜又有了新的處理辦法,裝作什麼都不知道的樣子,希望韓德勤自己矇混過關。當然,最後共軍沒有如願。

對韓德勤本人可佯裝不知,但應與一部分中上級軍官一道優待,一道釋放,並嚴防其自殺和對外自認」

該役韓德勤被殲滅部隊主要是89軍殘部和保安部隊。89軍在黃橋被殲滅後,主要殘部是其下屬117師,師長顧錫九,黃橋戰後便由其接任軍長。顧錫九是顧祝同的堂弟,顧祝同又是韓德勤的上司。有這層關係在,韓德勤因此能在43年保留其嫡系編製。顯然43年再次被殲時顧錫九並沒有同時被俘。所以,儘管八十九軍又被殲滅了,但番號依然得以保留,到45年該軍駐地已從蘇皖地區換到陝南了。

番外

家庭氛圍這種事情很奇妙的,韓德勤擅長被全殲的特長也影響到了家人,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的天目山反頑作戰中,第52師在副師長韓德考率領下再次被殲滅,這個52師就是粟裕第一次參與殲滅韓德勤時的那個第52師,這個韓德考,是韓德勤的兄弟。

如果說「國軍沒有積累作戰經驗」,那一定是不客觀的。相比較第52師在第一次被殲滅時,粟裕連番號都記不住,這一次被殲滅前不僅被記住了番號,而且有了「最強,甚高,總先鋒」這樣的評價語。但是,經歷了十多年的共軍浸染,老兵總會有些壞習慣的,粟裕也不例外,如果他稱讚哪支國軍很強,那是他找到工作目標了;如果他稱讚國軍「機敏果斷」什麼的,那麼不僅想圍殲,還要活捉。赤匪壞的很。

尤其第五十二師訓練有素,反動教育深入,裝備精良,並配有蘇式輕重機槍,是各部隊中戰鬥力最強的,一貫自視甚高,經常充任反/共總先鋒。一般估計,其一個團的戰力大致與我一個強的主力支隊相等。

第三次天目山反頑作戰形勢,粟裕的處境並不好,部隊遭遇饑荒,需分散就糧,因此開戰前共軍被迫分的很散,直到開戰後才向孝豐集中。國軍分左右兩路,由東西兩個方向朝孝豐合擊。粟裕則以孝豐為基點打一個時間差:首先集中圍殲左路突進的第52師,對右路則以孝豐為基點進行防禦;在第52師被殲滅後轉用兵力對付突進到孝豐的右路軍。

從共軍殲滅戰術的進步也可以看出國軍進步的。

隨著情況的發展,我原先的設想逐漸形成明確的腹案:採取先阻東打西、後阻西打東的辦法,連續作戰各個擊破兩路頑軍。作戰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殲西邊的頑左翼骨幹第五十二師,並相機求殲獨立第三十三旅;第二階段,視情況發展移兵東向,再殲頑右翼集團。

在戰術方面,該股共軍開始嘗試火力優勢學說,萊蕪戰役時使用的火炮戰術正是第三次孝豐戰鬥的發展演變。當然也不僅僅如此,該股共軍解放戰爭時期作戰風格,深受此次作戰影響。

敵人在指揮上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怕分散為我各個殲滅,隨時將兵力集中。加上部隊素質差,因此抓得更緊,靠得更攏,四五萬人擠在東西六七里、南北僅三四里的狹小區域內,無法展開,在我炮火殺傷後迅速為我殲滅。這從反面說明了兵不在多,而在於誰能首先展開兵力火力,並高度發揮其作用,誰就能勝利。江南第三次孝豐戰鬥,敵十一個團兩萬多人,白天伸展縱橫三十里,晚上收縮於縱橫僅三里之狹小圈子內。我趁晚上佔領敵外圍所有工事,第二天集中炮火即將其殲滅。

同列被殲名單中的胡旭軒和羅先覺是從此失去蹤跡了,戰史中再無消息,可以判斷被俘或陣亡了;但韓德考肯定沒有陣亡。為何如此確定?因為他還將要出現在淮海戰役被俘將領名單中。他不可能陣亡在被俘之前。

因此,我可以推斷,韓德考在第三次孝豐戰鬥中是被俘虜了,然後又放了(嘛,也可能是交換糧食了,情報未確實)。

這次作戰中共殲頑軍突擊第一隊少將司令胡旭軒、第五十二師副師長韓德考、第七十九師參謀長羅先覺答以下官兵六千八百餘人(內俘近三千人),繳獲各種炮十七門,輕重機槍一百三十餘挺,長短槍千餘支。

04

這樣,韓德勤在國共內戰和抗戰期間,共有三次被殲滅記錄,兩次被俘記錄。第四次要玩一票大的,show hand那種。雖然很匪夷所思,但韓德勤在解放戰爭時期又陞官了,到48年10月時,韓德勤任徐州剿總副司令,參與指揮徐蚌作戰。那是國共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殲滅戰。

小結

既然能在解放戰爭前被共軍殲滅多次,那當然說明有多次大兵團作戰的存在。

共軍的大兵團作戰經驗是經過歲月積澱的。國軍的大兵團作戰經驗也是經過歲月積澱的。只是積澱的方向相反了。


8.27更新,補充了黃橋之戰前國軍作戰經驗總結段子,40年後89軍歷史沿革,韓德考兩次被俘的推斷。可能有些冗長,但補充後,應當能更直觀的感受韓德勤為何屢敗屢戰又能屢屢升遷吧。

十分感謝大家的點贊,本回答引用資料來自《粟裕軍事文集》《粟裕戰爭回憶錄》《新四軍文獻》,參考材料《民國軍事史略稿 》《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


這裡指出 @上校狙擊手 的錯誤。萊蕪戰役以前的華東新四軍編製寫的不對、不完全。這裡開一個回答作勘誤及補充,期待友好的互動。

萊蕪戰役前,華東新四軍野戰部隊分為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前身分別為華中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津浦前線野戰軍),兩者的軍制和編製並不統一。1947年2月,兩支野戰軍合為華野後,軍制和編製才統一起來。

華中野戰軍的師(新四軍1、6師)為2旅6團制,相當於國民黨的整編師,為基本戰術兵團。華中野戰軍的縱隊,規模比旅略大,一般為4個團,也有5個團的,可視為小型戰術兵團。

山東野戰軍的師就是三團制的師,縱隊則與改編為華野後的縱隊一致,相當于軍,是基本戰術兵團。山東野戰軍的編製與後來的華野一脈相承。

兩支野戰軍的編製中,縱隊和師在軍制中的地位是相反的。 @上校狙擊手 並沒有說明這一點,在軍制和編製上產生了誤會。另,關於蘇中、宿北、魯南戰役中的具體編製和軍制也有錯誤或不全之處。以下一一列舉。

對於蘇中戰役, @上校狙擊手 說:

蘇中戰役,標圖單位最小為團,多使用三團制師級單位交戰,此時師和縱隊基本上平級,縱隊人數稍多,但都是基本戰役軍團。

此處的毛病主要是師和縱隊的關係說的不對,將華中野戰軍的軍制與華野成立後的軍制混為一談。

蘇中戰役是為華中野戰軍和華中軍區地方部隊進行的,參戰的野戰軍有N4A1D、6D,7CD和10CD,以及後來加入戰場的5旅。另有地方部隊如紫石縣獨立團、泰縣獨立團、二分區特務團、九分區特務團等。此時的山東野戰軍在兩淮地區作戰,兩軍還沒有合攏。華中野戰軍的軍制,上文可見。三團制的不是師,而是師所轄的旅,如1師1旅轄1、2、3團,1師2旅轄4、5、6團,6師16旅轄46、47、48團,6師18旅轄52、53、54團。參戰的縱隊包括一開始便投入佴家莊的7C和邵伯保衛戰的10C,都是4團制。10縱轄82、84、87、89團,7縱轄55、57、59、61團,只比旅多一團。華中野戰軍在蘇中戰役期間,縱隊有獨立遂行一定的戰術任務的能力,但與師尚不能比。應說縱隊介於師、旅之間,具有旅所不具備的獨立作戰能力。

1946年10月,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制定了4路兵團橫掃蘇北、將新四軍趕進山東的作戰方案。作為應對,華中野北上與山野合兵一處,至整編前進行了宿北和魯南兩次戰役。這就引起了 @上校狙擊手 文中未能明分軍制問題。

先說宿北戰役。

參加宿北戰役的部隊按所屬野戰軍不同分列如下:

山東野戰軍的有:山野第8師,下轄22、23、24團;山野葉飛第1縱隊,下轄1旅(1、2團)、2旅(4、6團)、3旅(7、8、9團)。

華中野戰軍的有;華野9縱(張震):73、75、77、79(可能未參戰)、81團及騎兵團,此時的華野9縱規模已超過一般的華中野縱隊;華野7師5旅:13、14、15團。

@上校狙擊手 說:

宿北戰役,標圖單位最低為2團制旅。

因為圖標的是頑軍的整編旅,故他的說法沒錯。但需要指出,N4A參戰的旅有2團制的(1縱1、2旅),但真實情況是這兩個旅都缺編一個團。

關於魯南戰役, @上校狙擊手 說:

魯南戰役,我軍開始使用下轄3個師的縱隊為基本戰役軍團

此處的主要毛病是混淆了臨時編組與實際編製。圖中的左右縱隊,即他所謂的「三個師的縱隊」系臨時編組:右縱隊為山東野戰軍8、9、10師及濱海警備旅的12個團(9師和10師分別加強了4師10團和魯南軍區1團);左縱隊為山野葉飛第一縱隊及華中野1師,前者3旅7團,後者3旅8團,共15團。顯然,這裡的左右縱隊實際上是一種臨時性的兵團,承擔兩面的任務。 @上校狙擊手 把它和華野成立後的野戰縱隊混為一談,實際上混淆了概念。如不說明,仔細看圖者必一頭霧水。

1947年2月,新四軍勝利結束魯南戰役。隨後,新四軍番號撤銷,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華中軍區和山東軍區也合組華東軍區。合併作戰3個月的山、華兩野自此才算實現了軍令和軍制的統一,採取了我們熟悉的解放戰爭中的縱隊-師-團的三三制編製。合兵後,萊蕪戰役大獲全勝,打得國民黨撤掉了徐、鄭2個綏靖公署,統一為徐州陸總指揮,轉入重點進攻。薛岳、陳誠兩個主要責任人也被調走。這標誌著國民黨全面進攻戰略的徹底粉碎,而「華東自衛戰爭」、「頑軍」等用語也消失在我軍的文書電報中。

以上就是對 @上校狙擊手 答案的補充,望 @上校狙擊手 和讀者鈞鑒。資料參考自《新四軍叢書:蘇中七戰七捷》、《宿北戰役資料選》、《魯南戰役資料選》等。另歡迎大家體驗我製作的戰爭藝術4劇本《七戰七捷:蘇中戰役》、《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劇本可以在STEAM和戰爭藝術論壇上找到。

#七戰七捷#戰爭藝術4原創劇本製作:蘇中戰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