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开始还以为打错字了,但是上网一搜,发现三季人还是个很重要的典故。我竟然没看过。

不过看完了以后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一个儒家的壳,却讲了一个道家的哲学立场。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出自哪本典籍。

不过从问题的字面意思理解的话,我们必须看到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那就是关系亲近。那么问题就来了,为啥你们关系亲近,他是三季,你是四季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你们的不同,你们又如何在关系上亲近在一起的呢?

其实原故事里,主要讲的是一个经验上的认知问题。并不存在所谓的矛盾。有关经验的有限性,其实我们在小时候是最常遇到的。因为自己经验有限,但是自以为无所不知。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被新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打脸。然后一步步的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这样一个过程。

从这个角度讲,假如这个人年纪很小,那当然是要以教育为主。假如他年纪跟你相仿,那这个人在认知经验上却如此的无知,就很成问题了。你们为啥会有如此不同?你为啥要跟他交往呢?当然,假如是面对年龄比你大的老人,我们一般也会不强求老人理解新时代的客观变化,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对过去的经验掌握的比我们多得多。只不过他们不理解新时代的变化罢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经验匮乏的三季人,他跟我们最大的不同是认知经验,可能出现的矛盾也是认知经验。但你要不要管他,也恰恰是一个认知体验的问题。有些事光用道理去灌输是没有用的。关键是为啥他的生活体验跟我们不同?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我们有没有必要让他去体验一下他没体验过的生活。就好像蚂蚱只能活三季,冬天就死了。有的人经验缺乏,很有可能是能力不足,胜任不了相应的工作。你强行让他上,他就像秋后的蚂蚱,体验到的只有瑟瑟寒风,甚至要了他的小命。跟这样的人论证冬天,真的有必要吗?

至于理解还是解决,这就变成了一个有先决条件的价值判断问题。理论上讲,他应该是正在干一件他不懂的事情。正在瞎搞,所以才有所谓的将错就错和解决问题的选项。是谁,因为什么理由,让他做他不懂得事情的?这才是问题的重点。

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考虑的第一要素不是可行性,而是雨露均沾,所以才容易出现这种德不配位的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做事的时候都是条件有限,尽可能的想办法把事情做对。或者你就是为了教育孩子,花大价钱让他买经验教训。当然,后者就谈不上错误不错误了。既然不是基于教育的目的,那么首先就是用人导向出了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败家。实验的结果肯定是低效高能耗。

比起甩锅说,这家伙是个废物,你不如思考一下,你为啥要让他做自己根本不擅长的事情?个人认为作为当事人,最好的方式还是以效率为中心,解决问题比较好。毕竟你是要做事,不是跟陌生来访的蚂蚱扯闲天。其实三季人的故事,本质是告诉我们,不要跟傻逼讲道理,那只是浪费你的时间。但假如是用在你自己正在做事上,这就不适用于讲道理的逻辑了,你得考虑实际后果。


怎么说呢?什么叫理解为上?什么叫解决问题?

如果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也不涉及个人利益,就相互理解呗,这玩意儿较真儿,非得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也没意思。

如果涉及到个人利益的话,比如一起做生意,投资之类的,还是实事求是共同学习比较好。


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好,谢邀!


我们关系亲近的人无非不过是:伴侣,父母,密友;

对于密友,无论关系多亲近,他始终是个朋友的角色,对于一个人的「不知道」的部分去实事求是,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引发争执,异议,所以难得糊涂比较好。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你和不懂的人去纠正错误,多数时候是耽误时间,没结果。

如果是自己父母,伴侣,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一样的处理原则,不去争论,而是笑而不语,装糊涂比较好。但是少数情况下,在对方本身是个明白事理的人,而且环境,心情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尝试讲道理,告诉他「不知道」的部分的真相,帮助成长。但是这对于你和对方的情商,沟通,心态的要求都很高,要以平等,温暖,不带贬低和轻视的态度走进他的心里才可以,不能硬来。

基本上,人都不喜欢认错,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会让对方愤怒,尤其当对方是个蠢人的时候,更是这样。所以还是不要戳破真相,难得糊涂为最好的方法。


实事求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