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圓桌參與討論,一同了解機器人和我們現在、未來相關的那些事。

那一天人類的勞動已經沒有意義。世界已經被資本家操持,大規模全面裁員將發生。貧富差距會急劇擴大,社會將會更不穩定。大部分人將失去工作,於是沒有收入。小公司因為買不起人工智慧機器,也會破產消失。

那一天到來,你能如何生存下去?


剛參加完工博會,先上個隨便拍的食品裝配機器人的視屏吧:

機器人放置夾心餅乾

簡單嗎? 機器手配合傳送帶,快速準確的完成夾心餅乾的放置。

但就這簡單的操作就可以讓成千上萬的流水線工人下崗。

所以擔心未來被機器人搶飯碗的是很有必要的。

工業機器人行業內的都知道,在工業領域任何不具創造性的工作,都可以被機器人取代。 拋光、去毛刺、焊接、搬運、檢修、裝配、拆卸、分類......

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機器人這麼強, 為何這些年來大眾眼裡的機器人發展緩慢??

最主要的原因,是成本。 所以替工人捏把汗, 目前他們的工錢比機器人便宜。 但是機器人成本會隨著大規模生產和科技進步急劇下降。

其次,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一直被相關機構嚴格控制,任何新的技術都必須經過嚴格驗證才可以被大規模應用, 其安全標準遠高於互聯網行業、快消行業,甚至高於醫療行業。 這其中的原因非常明顯, 人類在利用機器人時, 始終要清醒的提防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傷害, 確保萬無一失才可以大規模應用。

最後一點, 機器人的專業能力再強,它本身沒有Problem Solving 能力, 也不被允許。 運用機器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在於人, 人們對於機器人能力的了解依舊不夠,對於應用場景也缺乏想像力。 機器人真正要發揮價值的場景絕不是彈鋼琴、寫書法、餐廳送菜……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循序漸進, 需要時間。

說到機器人都會想到波士頓動力, 那些機器人可以說是走在行業的最前沿。

但是他們距離大規模服務人類還很遠。原因還是我上面提到的:

1. 成本昂貴。不多贅述。

2. 安全方面存在較大爭議。 想像有一天你被機器人僱傭軍殺死的場景。

3. 應用場景不明確。 機器人具備跳躍、攀爬、多機協作、野外探索等等能力, 很炫酷,但其實只是它更像人。 真正為人類創造價值的機器人需要這些能力么, 應用場景說了算。 舉個例子,搬運操作,3條傳送帶組合成的三維空間搬運裝置,就可以完成超快、超穩定運輸, 需要波斯頓機器人那麼栩栩如生的操作么?

解決現在機器人發展遇到的這3大問題, 讓機器人佔領了全世界,人類該怎麼生存?

人類會握緊那把鑰匙,完全控制機器人的鑰匙。

擁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不會在合乎法規的情況下誕生。

真正有思考能力的還是人, 搶你飯碗的也是這些機器人背後的人類。

資源爭奪戰中, 能夠逆襲成功的也只可能是人。

———————————————————————————

最後分享幾個現場拍的視頻吧,可惜是隨便拍的,最典型的應用場景只顧著看沒有拍。

機器人搬運手機配件機器人塗膠水ABB機器人包裝手錶

謝邀。你想得太多了。

假定你的設想成真,所有的工人階級都消失,請問資本家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沒了。

因為這廣大的生產者/工人也是根本的消費者。

不管你按照哪一家的經濟理論,不管你承不承認剩餘價值論,都無法繞開一點: 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消費。只有發生了消費,整個資本增值的循環才會完整。所謂的錢要循環起來,才能成為錢。

但是,在你的構想裡面,絕大部分的消費者都消失了,因為他們沒有收入,沒有錢買東西。對應的,也就是資本家花錢生產了很多東西,都堆在自己家倉庫裡面,賣不出去了,因為沒有人買。你的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個資本家家庭才有錢買東西,他們能消費掉他們自己生產的貨物么?很明顯不能。那為了不虧本,資本家就得自己停下生產。這不就是大號經濟危機了么?

所以,「市場」的重要性可是跟「生產」並舉的。沒有了消費者,資本家也就消亡了,因為所有的錢都在資本家手裡,資本已經不能再帶來增值。資本家要把錢全部摟到自己懷裡,就得承受社會崩盤的惡果。——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就是這個:由於整個資本循環中資本家佔有了剩餘價值,也就是付給消費者的工資比消費者生產出來的價值要少,使得社會新增的消費能力總體上小於社會新增的產品價值——資本家要麼自己消滅產品,要麼被社會消滅。但是不管是消滅產品還是消滅資本家,都最終導致消費者收入減少,不斷積累下去,就是消費者在沒有任何新增消費能力,社會所有的方面都過剩,經濟危機爆發。 通過經濟危機,大部分的資本家都被消滅,然後生產重建,大家再來一輪循環。增加新的市場(殖民地),只是一時緩解的權宜之計,世界的範圍終歸是有限的。

資本家控制的社會可不敢像題主這樣直截了當把工人全裁掉。就業率放在哪一個走工業化道路的國家裡面都是要命的指標。

然後回到這個問題,如果到那一天機器在生產端完全代替了人工,會出現啥事情呢?

原教旨馬克思主義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了啊! 所有人將會因為擁有「人」這個身份而自然獲取物資——不再用錢,而是按需分配。

題主初中政治課沒有認真聽講。


有同學懷疑共產主義是否能實現。那麼我來演繹一下:

當機器全面代替人的時候,也就是經濟危機最高峰的時候,因為失去了幾乎所有的消費者,生產下一刻就全面停止,除非資本家願意按100%成本來虧錢。

既然社會的資本家如此開明,居然願意全虧還要維持生產,那在這之前,整個社會領導層應該願意共產主義了,因為這個成本全虧還維持生產,跟共產主義沒有區別。

如果不願意共產主義,那經濟危機不可能走到機器全面代替人的那一步。在這之前,資本家控制的政府早就蹦出來給消費者發錢維持消費能力——注意跟過去的經濟危機不一樣,過去只是被消滅的生產力對應的工人失去消費能力,只要消滅足夠多的生產力就能將危機化解到很小。而現在是所有消費者此時已經從生產者的崗位裡面脫離了沒錢消費,不管怎麼消滅生產力,消費能力都不會恢復。那錢只能從資本家身上收出來。 這個發錢的極限就是社會消費品總生產規模——此時資本家跟上面的選擇一樣完全虧本。這不實際上就是不同水平的共產主義了嗎?

在真實的世界中,最有可能的一種情況不是上面的兩種——而是當機器還沒有代替人的時候,社會就動蕩到不可控制了。

最後的一種情況: 勞動人民老老實實地餓死,資本家消滅自己絕大部分的生產力,就生產能滿足自己階層需要的產品,然後按自己階層的人數變動調整生產值這麼一直維持下去——看看,還是按需分配,還是共產主義。

所以,要麼機器不全面代替人,要麼共產主義


「有朝一日,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統治世界嗎?」


許多年過去,世界變了。


Siri 可以調戲了,無人駕駛汽車上路了,李世石被「阿法狗」咬殘了,同學合體造的小智能生物都會打醬油了……


——可惜,還是沒有人知道答案。


當然,這絲毫不影響好萊塢編劇們一有機會便腦洞大開。


比如,《復仇者聯盟 2 》中的反派大 Boss「奧創」,原本是個連身體都沒有的人工智慧,靠著自學成才升級打裝備,終於從一個屌絲機器人,逆襲成碾壓鋼鐵俠的極品男神。



(曾經是一堆 DIY 的破爛,現如今我升滿級了)



(哇哈哈哈哈)


除了武力征服,還有更狠的一招:糖衣炮彈。


《真實的人類》的設定是,機器人的價格已經降到比買車還便宜,全世界有數以億計的家用機器人為人民服務。


可以當個不怕怪大叔的快遞小妹。



還可以開通 18 禁功能來個大保健。


結果……



被自家的機器人戴綠帽子的感覺,想想都覺得震(nue)撼(xin)吧?


然而,在諾蘭兄弟看來,這根本不配叫機器「人」,充其量是一台穿著充氣娃娃皮套的機器。


咱諾蘭家的《西部世界》,才能造出在生理和心理上,和人類完全相同的類人機器人。每一根神經、每一塊肌肉,都通過 3D 列印分毫不差地複製。



你身上該有的東西,機器人身上一樣都不會少。




最後灌進人造血液,裹一層人造皮膚,就可以出廠供土豪遊客燒殺淫掠了。



他們和我們一樣真實。也許唯一的區別是:



(機器人是理工男造的,人是人他媽生的!You were made,We were born.)

機器崛起?


奇怪的是,在越來越多宣揚「機器人崛起取代人類」影視大片的集體轟炸下,觀眾非但沒被嚇尿,反而口味越來越重;有關部門不僅沒有取締機器人、人工智慧產業,還把它視為工業升級的標誌性創新產業重點扶持。


為什麼?


看了那麼多劇,難道沒有人意識到,機器人崛起的真實後果可能是這樣的?



因為沒有人相信,那些特效 Duang Duang 的機器人會變成現實。影視劇里的黑科技,貌似實在太遙遠了。


《西部世界》用 3D 列印人體全身所有組織,現實中我們只能打出一隻耳朵,顏值低到沒人願意把它安腦袋上,只能去欺負無辜的小白鼠。



(為什麼遭罪的總是我?)


1991 年的老電影《終結者 2》,當年人氣最高的不是肌肉猛男施瓦辛格,而是這個打不死的液態金屬機器人,轟成渣都可以液化重組!




還能隨時變身各種 style 的長腿歐巴。



而我們現在最多只能做到,通過外加電場,控制兩顆金屬液滴合成一個大球。



1980 年代,人工智慧學家傑克·施瓦茨對於當時技術發展的一句經典評論,搬到 20 年後的今天依然適用:


「這些成就,需要幾百個諾貝爾獎作為墊腳石。」考慮到諾獎每年只頒發一次,所以,幾百年後機器人崛起的事情,何苦現在就操心呢?


對於「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類」之類的問題,最智慧的辦法是擱置爭議讓後人解決,因為後代一定會比我們更聰明。


正是那些超越現實科技水平 500 年的特效,讓觀眾產生了一種集體幻覺:真到那一步還早著呢。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取代人類其實並不是一件如此困難的事。根本沒有必要動用 500 年後的黑科技,現在機器人就能搶你飯碗。


講真,要取代人類,機器人只需取代人的三大功能:



(人類引以為傲的三大件)


說實在的,除了這三大關鍵部位,人類也沒有什麼引以為豪的器官了吧?要說像視力和嗅覺,根本不用勞機器人大駕,喵星人和汪星人就能把你取代了。



(實用度不高的菊花可以留到下一版升級)


神經網路組成的 AI 大腦,用來感知、學習和決策。



從圍棋選手到上市公司 CEO,任何人做的任何事無非是學習和決策(通常更少),根本不存在理論上無法被機器取代的職業。



(0:3,小李子第三局輸給阿法狗後,像謝罪一樣地鞠躬)


直立行走的機械雙腿,用來在物理世界中自由行動。



一個沒有四肢、動彈不得的人工智慧有什麼可怕的?拔掉電源看你還能咋地!



還需要一雙手。


不,不是三根只會轉閥門、擰螺絲的手指。



我們需要的,是能夾筷子、能彈鋼琴還能穿針引線,人手能做它就能做的——模擬機械手。


人工智慧和機器腿早都被谷歌幹了,你也許沒想到,三大件中最搞不定的,反而是機械手。


這雙手,遠比你想像的複雜。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機器新腦:人工智慧將如何進化?

神們自己

是 AI 統治人類,還是人類掌控 AI?

¥9.99 會員免費


如果有一天機器人高舉反旗,人類淪為奴隸,記得回來罵你龍牙哥一頓。電閃雷鳴之中,一個裸男,也就是你,憑空出現,掄起胳膊就給了你龍牙哥一個大嘴巴子,「叫你丫的寫代碼!」

因為我本科專業是「指揮自動化」。

軍用程序員是地球上最邪惡的生物!

本題下目前所有的回答其實都是錯的,因為考慮少了一個職業:軍人。如果機器全面代替人工勞動力,那麼肯定是包括軍人這個職業的,這活兒都交給機器來幹了的話,我覺得唯一的生存方式只能是「人類反抗軍」這一種方式。

當然了,暫時我們還不用擔心被機器人當成人肉電池。絕大多數軍事自動化系統現在頂多算是「人工智障」階段。

軍事指揮自動化系統,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C4ISR」系統,指揮、控制、通信、情報、偵察和計算機一體化系統。許多軍事愛好者都聽說過C4ISR系統,它是由最早的C3I(指揮、通信、控制和情報)系統發展來的,是現代軍隊信息化系統的主要形式。

是不是被一大堆名字搞暈了呢?

很簡單,軍事自動化其實就兩個層面:信息系統自動化和終端自動化。

在信息系統自動化中,主要是對情報進行自動分類和投送,實現情報信息和指揮命令的自動化傳遞。這裡的傳遞就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面對「人」,一種是面對「機器」也就是武器平台。其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時髦的技術,大數據啊,雲計算啊這些。

在終端自動化中,主要是以人工智慧來增強武器平台的智能化程度,包括共享感測器、共享火力、自主決策與數據交聯等等方面的自動化。

目前來看,軍事自動化系統的控制閉環裡面,人依舊是不可缺少的。當然,把人加入到控制閉環裡面並不是怕機器人造反,而是一方面還沒有那麼先進,另一方面是提高系統的抗毀能力。畢竟軍事系統是要受到威脅的,完全自動化的話,很容易遭到入侵破壞控制,甚至掉過頭打自己人。

我們還是來舉個栗子:

大家都知道,第三代主戰坦克普遍採用了指揮儀式火控系統,這種火控系統能夠使用陀螺儀自動穩定炮管/炮塔,實現運動中射擊運動目標。我們在網上可以看到,在炮管上面放一杯水,不管坦克如何飛馳,水都不會灑出來,這就是炮口穩定系統在起作用,絕大多數三代坦克都能輕鬆做到。技術上講,指揮儀式火控系統除了能夠通過控制火炮的高低機、方向機來實現炮口穩定,還能結合別的感測器,如雷達、紅外感測器、大氣環境感測器等等,實現自動化射擊,大大提高射擊精度。

作為坦克手,你不用考慮風向、濕度、溫度這些數據,也不需要考慮提前角,只要鎖定目標就能開火,射擊精度還特別高。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終端自動化設備,將以前需要人來做的工作,交給了彈道計算機。

同時,很多三代坦克還使用了車間信息系統和戰場管理系統。比如你作為一個車長,你的終端上面會自動顯示需要你關心的信息,敵機臨空、敵方武裝直升機出動、目標信息,這些都會自動告訴你。而你作為一個坦克連的一部分,你該往哪去、打哪個目標,都會自動分配給你。這就是信息系統自動化

一直以來,我最擔心的軍備競賽不是核武器軍備競賽,畢竟核武器一用,大家都得去撿瓶蓋。任何人使用核武器之前都得要好好掂量掂量,同歸於盡絕不是最好的選擇。

我最擔心的是軍事自動化競賽,這場軍備競賽一旦發生,將沒有贏家。

人在軍事指揮控制閉環中始終是最弱的一個環節,人不管是在反應速度還是工作強度、持續時間上都完全沒法跟自動機相比。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人能夠持續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只有12G,而目前做得最好的自動機,也就是智能化炮彈的導引頭,能承受高達1200G的過載。

在常規軍事競賽中,努力提高智能化水平,同時從信息系統自動化和終端自動化上面下手,目前正是軍事領域的熱門話題。智能化程度越高,武器的效能越好,這是一個共識。比如同樣是高射炮,同樣是一個營級高射炮陣地,實現了火炮與雷達聯動的,戰鬥效能比不聯動的高出去不知道多少。高炮與雷達聯動以後,射擊諸元自動注入高炮,高炮自動改變炮管指向,自動根據大氣數據調整射擊參數,敵機一來就開火,這整個過程不會超過幾秒的時間。而不聯動的話,射擊諸元要靠口令來傳遞,炮手收到參數後手工調整,沒有幾分鐘搞不定這個事情。

而敵機進入有效射程往往也就是幾秒鐘的時間,在時間就是生命的軍隊里,生命已經流逝了。

軍事系統自動化的軍備競賽必然開始,現在就已經開始了,而我們人類的手裡是沒有「剎車」的。有人說我們只要把「電源開關」握在手裡就行了,這是沒有軍事常識的表現,電源這麼重要的東西,自動化與智能化也勢在必行,更何況很多武器平台本身就自帶發電設備。實際上各國軍隊都在努力的減少軍事系統控制閉環中人的存在,比如以前的坦克車組是4人車組,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現在都是三人車組,車長炮長駕駛員,裝填手的工作被自動裝彈機代替了。再比如大量無人機的應用,飛行員往往比飛機本身還要金貴,能少一個是一個。在這場已經開始的、可能導致整個人類滅亡的軍備競賽中,我只發現了兩個有效的「剎車」:

一是軍事系統天然趨向於保守。完全交給自動機是很危險的,但是主要考慮不是機器人造反,而是敵方欺騙控制。在這種考慮下,控制閉環中人的存在是必要的,現在確實也這麼做。

二是系統集成度不高。同樣是出於防止敵方欺騙控制的考慮,信息系統與終端的自動化,中間是斷開的。電影裡面出現的那種敲敲鍵盤就能控制敵方的飛機大炮,那是情節需要,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即使是無人機這種集成度非常高的東西,在顯控台與信息系統之間也是斷開的。一個高級將領無論如何也無法超越控制員,直接操縱無人機。

作為一個黑客,你只能要麼選擇直接控制終端、要麼入侵信息系統,想要完全避開人類的控制,直接掌握一整套軍事系統,目前是做不到的。然而事情總是在發生變化,目前在自動化領域走在前沿的美國,正在搞一些非常危險的嘗試,他們的信息系統與終端已經出現了一些交聯。

比如美軍目前最先進的無人機系統「蜂群」就有一定的信息系統與終端的交聯。在發動攻擊的時候,單個無人機已經是信息系統自動控制的,信息系統一旦被入侵,整個控制閉環中是沒有人類的。

這個入侵者,可能是敵軍,也有可能是一個強人工智慧

當然了,目前強人工智慧還沒有出現,我們倒也不需要擔心人工智慧出現什麼反抗意識,這一天還很遠很遠。

不過這種「遠」,也只是相對的,誰也說不清楚人工智慧的「奇點」在哪裡。

我個人認為,「程序編寫程序」是奇點即將來臨的標誌。一旦某個程序能夠自己編寫新的程序,並且能夠迭代,某個完全不同於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智慧形式的強人工智慧就馬上要誕生了。

而軍事系統的自動化軍備競賽,將為這個還沒有誕生的屠夫,提前打造好刀

至於我個人,如果真的有一天,機器完全替代了軍人的工作,我覺得我可能只能去從事老本行——當兵。

不然還能咋樣呢?

只不過敵人已經不是美國人、日本人、老毛子,而是機器人。

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以前我去銀行辦業務的時候,最苦惱的就是叫完號後無窮無盡的等待。但現在你會發現原來很多簡易的操作已經不再依賴於人工了。很多銀行的櫃員的職責已經從直接經辦人轉向為指導輔助顧客在機器上進行操作,並對特定操作進行授權的角色。

再想想去超市的經歷,從幾時起自助結賬櫃檯越來越多,而人工收賬卻在相應的縮減。工作人員的內容從掃碼收賬轉向了幫助不太擅長操作機器的顧客進行操作。國外有些門店甚至更進一步,逐步走入了無人收銀,自動結賬的模式。

再想想門口的快遞櫃,現在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直接和快遞小哥打交道了,而只需要和提取碼問好。其實如果深入很多物流企業,它們的倉儲早就用上了智能識別輔助分揀,需要人工的操作大幅度降低。

上面的這些例子只是為了說明,機器智能對於我們生活的改變正在逐步卻又穩定的發生著。依照常識與對行業的了解,我們可以推斷:

  1. 替代不會在瞬時間發生,社會與個人會有一定的時間進行反應,比如轉崗、培訓新的技能、提前退休等。
  2. 每個行業的智能化進度不同,高度智能化產業的從業者在面臨崗位收縮後會轉向智能化低的產業。絕大部分過剩的人力應該會像更低智能的行業流動,以此類推。
  3. 智能化不會無限高速發展,會經歷高速與平緩期、甚至低迷期。社會與個人會根據當下的情況而選擇不同的應對措施且有一定時間做出反應。比如在面臨智能化挑戰的時代,部分人可能會提高個人提升的投入而減少對於後代的支出,甚至選擇少生或者不生。
  4. 智能化發展依然還是在人類社會的框架下發生,因此會有相應的保障措施。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完全由智能化的模型做決策,那麼絕大部分低收入人口不會拿到貸款,在國外的話有色人種有更高的可能不易被保釋。以司法為例,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重視預測模型中的公平性,防止智能系統對於特定人群(種族、性別、患病、性取向)的歧視。如果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對於少數群體在智能時代的權益關注,那麼大規模失業這種系統性問題應該很難被忽視,更不大可能突然發生。
  5. 我們正在從一個機器操作者逐步轉向為智能的協作者。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的角色會更像是共生且一起發展,而非絕對的替代。
  6. 作為一個非科技行業的從業者,如何在這個特別的時代佔有一定的「話語權」?我的建議是把自己定義成智能化過程的推動者,學會翻譯行業需求,把它變成機器智能所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樣你就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成為了連接上的一環,便成了一個翻譯員與溝通者。

就像高山也阻擋不了人們腳步,這點對於機器智能也不例外。即使能減緩,卻沒有什麼能阻擋科技的發展與進步。與其這樣,不如成為一座橋,成為一條路,成為過去那個世界與未來的通道。這樣當那一天到來時,你不僅可以生存下去,或許還可以過得不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