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說,現在的90後已經與80後區別很大了,不要老想著控制用戶,開放,再開放,不開放死路一條!
我是來吐槽的,人人現在好垃圾。我得去註銷了。整個頁面凌亂不堪,無數鏈接充斥在我的腦海里,完全不能看東西與思考...只是野心家,卻沒有好好研究用戶究竟在乎的是什麼,抄啊抄的,最終結果就是大家都發現沒意思了,以後不知道會不會跟開心網有的一拼。很久之前下了客戶端,覺得挺好,然後發現全抄非死不可,好感度馬上降至最低。

回歸校園的話,至少得知道90後、00後的孩子最在乎什麼。哎,總之我是不大看好。


人人的目標市場一直是校園的學生,從來沒有改變過,以前人家就是叫校內網的,但是學生市場的商業潛力是很有限的。1. 學生群體本身人數有限,另外,計劃生育帶來的人口增長減少會在未來幾年顯現。這點從每年高考的人數越來越少就可以看出。這兩點造成人人的目標受眾群在未來缺乏增長2. 學生群體本身也是最善變,最容易被潮流改變的一群人,傳統SNS自FB出現已經將近10年,當未來有一種新的引領潮流的互聯網趨勢出現的時候,比如微博,SNS會像BBS一樣被年輕人拋棄。看看曾經火爆的高校BBS的衰落,還有現在活躍在天涯這類還算熱門的BBS的人的年齡構成,就差不多可以看到校園SNS的未來了

3. 學生市場消費能力低,廣告價值也低。SNS的現在的盈利模式無非是通過增值服務(會員收費),運營網頁遊戲收費和廣告平台這三種。學生的低消費能力決定了增值服務和網頁遊戲的ARPU會偏低,而且,偏低的消費自然也會影響到廣告效果,進而影響到人人廣告刊例的議價能力,人人的廣告位的價格會比門戶和導航網站低很多。

所以專註學生市場基本上是死路一條,具體可以參照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chinaren的網站....不過本身我也不看好SNS在中國的發展。SNS在國外的成功是基於真實身份的分享,和家人朋友分享自己的近況,在網上展示自己的才華,這種通過親情和友情維繫起來的社交圈本身是很穩固的。可是在中國大部分人並不吃這一套,也就是所謂的「弱關係」社交,國內SNS的目的更多是關注名人,八卦,和維繫人脈,太多人不願意在網上暴露自己,他們所需要的只是一個網上的代號把自己隱藏起來,比如QQ,比如論壇的用戶名,這樣形成的SNS環境本身就是很脆弱的。
你應該了解受眾群體的習慣。為什麼說人人網要回歸校園專做學生這塊就會比現在好呢?個人觀點,國內社交網路用戶比國外用戶更喜歡用匿名,實名制會害死這些社交網路。比較國外的facebook和twitter,映射到中國就是xiaonei和微博,在國外facebook和twitter的市場相差不大。但xiaonei和微博就有一定距離。這就是為什麼09年微博的用戶激增和xiaonei的用戶遞減,並不是說專做了學生一塊就能贏回市場份額。

主要還得研究中國網民的用戶習慣。國內的BBS這麼多年了依舊沒有暗淡,反而借著社交網路的特性,BBS也加入了SNS的功能。所以,你懂的。


我倒是覺得學生還是值得重視的,可以補充具體為重視大學生 對於第一點:我覺得有一個用戶粘性的概念存在,試想一下 如果大學生用戶已經習慣人人提供的社交價值 那麼四年以後(假設直接工作的話) 對於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點 人人仍然能共利用相應策略繼續留住四年使用的用戶 那麼接下來若干年對於此類用戶的粘性的保證就可以變得稍微簡單,那麼概括為一句話關於用戶:專註大學生 說道現在還是沒有解決用戶量減少的問題 我覺得按照這個思路 就是計劃生育的思路,這樣去單純的思考用戶減少對企業的損失時表面的,因為如果一個整個大的社會體系下人口數量的減少,其他不變的話,那麼個人的消費承受能力也會提高,而所謂的用戶量少也相應對企業的損失也會降低,企業採取適當措施的話反而會提高盈利。所以說不能單純的看用戶量減少就判定為對於企業就是一個利空消息,畢竟長期穩定盈利發張才是根本。再者回過頭來說,就算計劃生育的話,企業擁有用戶所佔社會人口比例不一定減少,畢竟現在社會是走提高教育普及率的方向發展。所以第一點有待深思。——————第二點,關於大學生消費能力的問題,其實他們消費能力不低,更重要的是要看如果成功保留住用戶的話 那麼他們進入社會的話,那必然消費能力應該不是問題


感覺會,可惜已經太遲了。有些事,一旦錯過了就再也無法回頭。今後的創業者要謹慎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